耕烟犁雨几经年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hy62667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牛耕技术是如何发展的?各朝各代的牛耕场景如何?且看古代画像石中的牛耕图。
  据《史记·仲尼弟子传》记载,孔子有一位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还有一位弟子冉耕,字伯牛。《論语·颜渊》有“司马牛问仁”之句。晋国有位力士,名叫牛子耕。春秋战国时期这种将“牛”和“耕”紧密联系的起名现象,折射出牛耕的劳动方式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在中国,牛为“六畜之首”。《国语·晋语》记载了牛从“宗庙之牺”到“畎亩之勤”的角色转变。清代蓉湖愚者诗云:“耕烟犁雨几经年,领破皮穿未敢眠。老命自知无足惜,前功还望主人怜。”牛耕技术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这在古代画像石、敦煌壁画以及绘画作品中皆有反映。
  牛耕从中原到江南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出现,牛耕技术开始运用,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引起社会制度层面的连锁变革。牛耕技术促使私田面积大增,井田制遭到破坏,以此为基础的分封制、礼乐制等难以为继,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正如元代陈孚《题管仲井》诗所云:“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近代考古成果显示,铁犁较多出现在春秋晚期的古墓葬中。目前,全国多地曾出土过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如陕西省的米脂、绥德(王德元汉墓)、西安和陕北地区,山东省的滕州和邹城,山西省的平陆,内蒙古自治区的和林格尔,以及江苏省的泗洪和睢宁等地区,皆有牛耕图画像石出土。
  西汉晚期,画像石成为地面祠堂及地下墓室的重要装饰,其从形式到内容都与当时的丧葬习俗和祭祀礼仪等密切相关。汉代画像石的画面题材也受到当时社会生活及审美观念的影响,出现了牛耕等富含世俗情调的场景和生产生活的内容。东汉班固和北魏贾思勰均认为,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始为牛耕”并在黄河中游推广,“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学耕种养苗状”。据此可知,牛耕技术首先在中原地区开始推行。因而,陕西出土的牛耕画像石居多。
  1962年,陕西绥德王德元汉墓出土有一块汉画像石(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画面上,具有汉代特色的建筑斗拱之下,农夫正扬起鞭子驱赶耕牛犁地。左右两侧分别雕刻出执鞭伫立的牧羊人及其牧养的羊群。整幅画面再现了农人的生产生活场景,充满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画中两头牛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动感十足,牛角和牛尾略带几分夸张,“不待扬鞭自奋蹄”;扶犁者的姿态尤其突出,高大的身躯、坚定的神情、协调的双臂、矫健的步伐,具有超强的表现力和艺术的代入感;其后有一小人作为陪衬,亦步亦趋,全神贯注,手正伸入布袋掏籽。整个画面雄浑厚重,古朴生动,和谐融洽,静中有动,定格成石质的图画。1999年,中国邮政系统还以此为素材发行特种邮票《汉画像石·牛耕》。
  然而,西汉初年使用铁犁和牛耕的范围仍然较小,只局限在当时的经济中心,即黄河中下游的部分地区。淮河以南,尤其是江南地区,依然采取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尚未使用铁犁和牛耕。《汉书·地理志》载:“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
  汉朝先后两次较大规模地推广牛耕技术:第一次是西汉武帝末年,由搜粟都尉赵过具体主持;第二次是东汉前中期光武帝及明帝、章帝时期。
  关于赵过倡导牛耕技术的史料,《汉书·食货志》有如下记录:“其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率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民或苦少牛,亡以趋泽,故平都令光教过以人挽犁。过奏光以为丞,教民相与庸挽犁。率多人者田日三十亩,少者十三亩,以故田多垦辟。”
  《汉书》中记载的“耦犁”,是指只用一根长辕,辕端装衡,衡下用轭驾两头牛,即传统上的“二牛抬杠”共挽一犁的犁耕方式。耦犁的出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因而,这种耕作技术快速传播到江南地区。
  1950年,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双沟镇出土的汉画像石,长106厘米,高80厘米,从上到下共雕绘有三层画面,分别是仙人异兽图、人物送别图和牛耕图。
  该牛耕图中,二牛并行共抬犁架,牵拉一张辕犁,后有成人扶犁驱牛犁田,一儿童紧随其后,似在提篮播种。远处一人送来“箪食壶浆”,担子一端是篮子,另一端是水壶;又有一人手持农具锄草或翻地。地头一牛犊自由游走,一辆双辕车上栖息着三只鸟,一犬卧在车旁。此牛耕图以农家生产活动为题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整个画面有静有动,有远有近,布局紧凑合理,无论从历史研究还是从艺术角度,都是弥足珍贵的艺术珍宝。
  耕者从三人到一人
  汉武帝晚年,赵过曾推广二牛三人的“耦犁法”。其主要动力来自二牛,三人之中,一人牵牛,一人掌犁,一人压辕。这种犁犁铧较大,加宽了犁壁,深耕和翻土、培垄一次进行,可以耕出代田法所要求的“深一尺、宽一尺”的犁沟。二牛三人工作一个耕作季节,可完成五顷田(汉每顷相当于现在69亩)的翻耕任务,其耕作速度快,不至耽误农时。
  到东汉以后,依然是“二牛抬杠”,但参与犁耕的人数从三人逐渐减少到二人或一人,出现了二牛二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节省了人力,大幅度提高了耕作效率。
  1971年,陕北省米脂东汉画像石墓出土的二牛抬杠农耕门柱画像石(国家一级文物,原石现藏于陕西省碑林博物馆),是古代二牛一人耕作方式的直观展示。该画像石的画面采用分栏分格的方式布局。上格绘有仙山神树、人物跪坐、玉兔等形象;中格刻绘有12株似谷类的植物,谷穗下垂,籽粒饱满,株距匀称,行距整齐,昭示着农耕技术的成熟和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下格则刻绘了二牛抬杠、一人驭犁的耕作场景。
  下格所绘的《牛耕图》中,二牛身强体壮,牛角下弯上直,牛鼻有环,一横杠略呈弧形,或为铁制,有牵制两牛犁地方向一致的作用,两牛的脖颈横挞一杠,似无缰绳。犁面呈三角形,直辕。扶犁者头戴帻,着短衣紧裤,左手扶犁,右手扬鞭,辛勤劳作。人和牛节奏统一、步调一致,能保证地犁得深浅相宜。这幅《牛耕图》反映了当时耕作技术的进步和推广 。   此后,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频频出现在砖画、壁画等各种画面中。如1972年发掘的汉魏时期的嘉峪关5号墓壁画砖《牛耕》,图中绘有一黑一白两头牛,牛身细长,角下弯上直,牛鼻有环,却没有缰绳。二牛所挽之犁,犁头部分已经深深插入田土之中;其后的青年男子,左手扬鞭,右手扶犁。整个画面生动活泼、写实存真,人、牛、犁三者谐和默契、从容有序,都处在动态当中。扶犁男子衣长襦,束腰,领、袖口缘边,发髻插有发簪,诸多细节呈现在世人面前,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二牛抬杠到单牛曳犁
  东汉时期,耕作技术由二牛抬杠向一牛挽犁转变。
  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见于山东省滕州、陕西省绥德画像石。套牛的方式较“二牛抬杠”有所改变,两股绳索在一根衡木上牵引,同时在木犁辕的两旁增加了系带,加强了对牛的控制力。这种挽犁方式比早期普遍使用的单长辕的“二牛抬杠”更为方便,效率也更高。
  1953年,陕西省绥德王德元汉墓出土的一块《牛耕图》画像石,采用民间剪纸式装饰手法,将牛耕和嘉禾分别镌刻成两个单独又相互呼应的画面,形成统一而富有变化和对比的艺术效果,是陕西漢画像石粗犷、质朴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牛耕图》较少采用叙事性和情节性的描述,像陕西民间剪纸的艺术语言一样,用夸张手法与装饰技巧,把表现的事物刻画在方格子式的构图里,形成相对独立的画面。
  《牛耕图》上方的画面,匠心独具地刻画一头耕牛和一位扶犁农夫的剪影。画面主体人物、耕牛和桑树均用阳刻法雕出形象,只有伸出边框的耕牛的犄角和头部,巧妙地用阴刻法雕出轮廓,农夫那只扬鞭的手臂的外轮廓,也用同样的手法刻画。创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突破了边框的限制,顿时产生了三维的立体效果,也使边框与画中的人和牛融为一体,扩展了画面的视觉空间。下方的画面,整齐排列的高粱高大茁壮,看上去如同一片逆光中的青纱帐,使画面平添了诗情画意,让人们联想到黄河两岸庄稼丰收的景象。
  敦煌莫高窟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其内容博大广泛,除佛像、故事、经变、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佛教题材外,还中有很多表现战争、狩猎、耕作、纺织、音乐、舞蹈等世俗生活的画作。如莫高窟第23窟《雨中耕作图》便反映出一人一牛冒雨耕作的情景。
  南宋的《耕织图·耕图》备受后世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了该作品,明显可见一人一牛的犁耕法,可见清代延续了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
  我国的牛耕技术,先后传播至越南、日本、朝鲜、缅甸、泰国、菲律宾等国,继而传至欧洲,推动了欧洲的农业革命。
  2021年是农历牛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赋予了牛全新的精神内涵。
  张小华,甘肃省靖远县靖远一中历史教师。
其他文献
生旦净丑,罗衣彩装,一声声或高亢或婉转的唱腔,一式式或劲健或袅娜的步法,是京剧惊艳世界的独特魅力。寻一个风朗气清的日子,怀着对昔日胜景的缅怀,走进劇院,品一品国粹余香,不失为一件妙事。
期刊
古代水运既有恢宏的历史,也有生动的故事。无论是在运河或海洋上,还是在航船上,激昂的号子、虔诚的信仰、生动的叙事,连同古运河工程与技术,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珍贵的水运文化遗产。  我国丰富的江河湖海资源奠定了水运成为古代交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运几乎与陆运拥有同样悠久的历史,大概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萌芽阶段的水利设施,此后直到能够成熟地利用河湖沟渠、东临苍海的地理资源优势发展河运和海运,我国
期刊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不像昆曲那样主要流行于古代上层社会,也不像其他很多地方戏那样专属于某个地区、某个阶层,它是中国受众地域和群体都最为广大的一种艺术。这种雅俗共赏的品性,是与其形成、发展过程分不开的。京剧最早是来自民间的花部声腔,在涵纳了众多声腔的徽班中孕育而成,又在京城这样五方杂处之地生根发芽,在都市商业性茶园剧场中发展,还曾供奉于皇宫内苑、王侯府邸,因此草根的底子、都市的气息、皇
期刊
水利与文明几乎同时起源,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也是中華民族的水利史。历代兴修不断的水利工程,留下的不仅有大量兼具科学与文化价值的水利遗产,还有数千年的治水理念、技术、制度与实践。
期刊
崔磊的身上既有一种野性自由的特质,又有一个痴迷传统的灵魂,二者交融成了其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这种交融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各种元素与知识累积造就的一种自然选择。  崔磊,1972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派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海派玉雕文化协会副会长,“青藤玉舍”创始人。潜心治玉近三十载,尤擅人物题材,以独有的艺术眼光赋予和田玉全新的生命力。他的作品
期刊
中央美院美术馆在确定建筑方案之时  就以它特殊的建筑风格引起了极大关注  建成后的超出常规的空间结构更是引起了公众持久的好奇与疑问  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先生  用一句话准确的概括了这个外形奇特的建筑物  中央美院美术馆是一个有脾气的美术馆。    在采访王璜生馆长之前,我们先见到了美术馆的媒体负责人董惠萍女士,在美术馆的咖啡厅里,我们随意的聊起来,话题也自然就转到了她的日常工作和馆长身上: 
期刊
位于川甘交界处的四川省青川县青溪古镇,既是川北门户、入蜀咽喉,又是战略要塞、军事重镇。这里激荡着千年历史的回音,至今风采依然。  “靴城”扼控阴平道  我还未走进青溪古镇,便感觉到它的非同寻常:其城墙巍峨、城垣四合,令人想到金戈铁马,想到刀戟如林。  从空中俯瞰,如靴的城垣环护古镇,故青溪又称为“靴城”。东城墙与南城墙的拐角是“靴”尖,我从这里沿着东城墙墙根北行,从约7米高的城墙风化程度,以及墙砖
期刊
二零二一年进入汛期以来,中国多地遭遇强降雨,不少地区发生洪涝灾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遭受巨大威胁。由此可见,在现代,治水防洪依然是一项关系着人类生存与命运的重要事业。中国古人的治水防洪智慧或可给现代人提供借鉴。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水利者,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用水之“利”,防水之“害”。治河防洪是中国水利事业中一项最古老的内容,也是古代水利技术成就最重要的标志。  中国是
期刊
1790年秋,由高朗亭带领、来自扬州的徽班三庆班进京庆贺乾隆帝八十寿典,在众戏班中崭露头角,自此扎根北京。此后,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相继入京演出,徽班艺人声名鹊起,奠定了京剧的基础。高雅的昆曲日趋式微,底层社会审美趣味发生转变,一种在演出实践中不断融会徽调、秦腔、京腔、汉调等戏曲形式的崭新剧种—京剧应运而生。  1930年1月,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率演出团队抵达美国,先后在西雅图、华盛顿、纽约、洛
期刊
文彭继承父亲文徵明的优良艺术基因,不仅延续了吴门书风,而且突破传统,师心自运,有『青出于蓝』之誉。他更在篆刻方面成就突出,影响深远,被誉为明清文人篆刻的『开山祖师』。  无利无名一老翁,笔床茶灶任西东。  陆鲁望,米南宫,除却先生便是侬。  —明·文彭《笠泽渔父词》其一  文彭(1498—1573年),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三桥居士、国子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书画家文徵明长子。文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