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结识吴思敬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识吴思敬是我人生的幸运和福分。鲁迅说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说的就是我此时的心境。我当然不敢妄比前贤,但心情却是相同的。我记不起来我们最初是如何相识的,但那时我们真还说不上深交。只知吴思敬是原先的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一位年轻的文学老师,热情,敬业,很有学识,如此而已。记得那时他家住在北京最繁华的街区,王府井的一个胡同——菜厂胡同。一个大杂院,弯弯曲曲的通道,通往他窄狭的住房。我住北大,路远,却是不辞辛苦前去拜访。我们在那里会见,吃饭,饮酒,闲话。他是地道的北京人,他教会我喝北京的二锅头。论喝酒,现在他不如我了,但却真是我的领路人。后来他搬了几次家,芳草地,我也去过,除了论学,也喝酒。
  我与思敬真正相知、相识,是在20世纪80年代。那时时风大变,《今天》出版,星星画展,新诗潮涌现,还有难忘的南宁诗会。我那时被潮流所推涌,写文章,发议论,惹人另目。1980年南宁会后,《诗刊》看准时期,开了“定福庄会议”,一时诸路人马云集京城。会议的主题是当时出现的“朦胧诗”。支持一方,我和孙绍振到会了,反对一方,主将是丁力,他的队伍庞大。会议开得激烈,气氛紧张。我素怯于言,不善辩,虽然孙绍振勇猛盖世,但依然力量悬殊。正是关键时刻,我方后卫突然杀出了两员大将,一员是来自重庆大学的钟文,另一员则是来自如今首都师范大学的吴思敬!
  那时的钟文和吴思敬,都是三十出頭,风华正茂。他们的出现不仅给我以助力,也给我以惊喜,攻守双方顿时形势大变。现在的人们也许难以想象当年我们的处境:舆论偏执,诗歌界的领袖人物几乎都站在我们的对立面,而且相当多的人诗歌观念已被积习所“固化”——新诗潮处境维艰。在会上,这两员骁将的出现使论争的形势急转直下,钟文的理论锐气自不必说,吴思敬显然是有备而来,但见他从容不迫地掏出一沓卡片,引经据典,连珠炮般地打向对方。他历数诗歌变革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坚持为当日出现的诗学变革辩护。正是这个定福庄会议,使我不仅在为人方面,而且在学术的准备和素质方面,重新认识了吴思敬。
  就这样,我和思敬在“火线”上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定福庄会议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我和思敬始终是学术上和事业上互帮互助的知交好友。我比思敬年长,他尊我敬我如兄长。他在首都师大文学院和诗歌研究中心做着他的工作,研究,授课,写作,带研究生,成就卓著,影响深远。与此同时,他不遗余力地协助我办《诗探索》。北大成立诗歌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研究所以及后来的中国诗歌研究院,他都是其中的一员,而且都是工作上的积极协助者和推动者。北大召开的所有诗歌会议和开展的所有诗歌活动,他都是最有力的支持者和协助者。思敬在首都师大有一个训练有素的工作团队,他无私地带着他的团队参与我的工作。我们情同一家。
  这些年,我和思敬一起参加过许多国内外的诗歌活动,他辛勤培养了诸多博士生和年轻的诗歌研究者,可谓桃李芬华。同时,他又拥有为数众多的学术追随者。他在诗歌理论界的影响巨大,这都是我感到欣慰的。思敬性格谦和,心胸豁达,他待人以善,乐于助人,特别是对那些年轻的诗人、诗评家和诗歌爱好者,往往有求必应,他是诗歌界有名的“大好人”。在此一端,我与他也是心有灵犀,是认同并相通的。我坚信诗歌乃柔软之物,最终作用于世道人心,诗歌之用,首重广结人缘,使人心向善。也许这点易招人议,释之可也。
  因为合作久了,我对他有充分的信任感,我主事《诗探索》多年,身边琐务甚多,多半办不过来,遇有难事,也多半推给思敬去办。再后来,干脆把《诗探索》的全部编务推给他和林莽了。思敬办事,我总很放心,也不多过问,由他自主。这也是我的一贯作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人放手,自己也清闲。前面说过,思敬是尊重我的,遇有重大的事,他总会及时与我沟通。难办的事,他承担了,遇有“疑难杂症”,他也会与我汇通解决。我和思敬在这点上绝对和谐,我们总会在“走不动”时,或“忍”或“退”,于是天地顿时开阔,大家也都欣然。
  我与思敬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在学业上互相支持。我先后主事的《中国新诗总系》(十卷)、《中国新诗总论》(六卷),洋洋千万字,都有思敬的加入与劳作,他不仅是我可信赖的作者,而且是我非常得力的助手。我的许多项目,没有他的鼎力相助是无法完成的,我的许多工作计划安排,他总是执行得最认真的一个。为此,我认定他是敬我、知我、助我的理想的合作伙伴。单举《中国新诗总系》他主编的理论卷为例,他不仅按照计划写了数万字的导言和编辑后记,而且为了紧缩篇幅,在总数八十万字的选文中竟然不给自己留下一个字!
  思敬办事的忘我和公心如此,使我对他格外敬重!我只能感谢冥冥中的命运之神对我的恩惠,使我在这个美好而又艰难的时代,有幸结识了这样一位帮我一路前行的知心朋友。
  思敬著作丰硕,已是影响中国新诗界的卓然名家。近年,他为了纪念中国新诗创立一百年,先后与北大中国诗歌研究院合办纪念中国新诗一百年的庆祝,并与我联名主编了纪念文集。目下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做着一项重大的学术工程:长达数百万字的“中国新诗百年学案”。在此,我诚挚期待着这项创举的早日完成!
  2021年4月20日,历时前后跨越三年之久的疫情稍缓之日,于北京大学圈
  作者: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首任院长。著有《文学的绿色革命》《中国现代诗人论》《新世纪的太阳》《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898:百年忧患》等专著十余种。
  编辑:张玲玲 sdzl10803@163. com
其他文献
引子  2008年8月5日,借去贵州民族学院讲课的机会,我去了距贵阳西北八十里之外的修文县的龙场。  龙场在龙岗山下,龙岗山又名栖霞山,山势不高,却树木峥嵘茂盛。来龙场的游人,并不是为这里的风光所吸引,而是为凭吊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而来。明代杰出的思想家王阳明(1472-1528)曾在这里流放,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就在这里发生。龙岗山里有一个洞,本来叫东洞,而由于王阳明曾在这里居住,遂被叫作
期刊
唐代诗人进入历史后,就成为一种永恒的存在。两干多位唐代诗人,至今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他们在曾经生活的时代创造的“唐音”,千年之后仍与我们的心灵相通,仿佛是我们自身情感的抒发。那些不朽的作品,构成了我们同感共情的故土家园,可思忆、尚友、明理、知世,其存在,给予我们不竭的精神滋养和庇护。诚然,唐代诗人并没有将“好诗”做尽,赵翼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其二》),康有为称“意境
期刊
本文所选三诗都作于金亡三年后元好问自冠氏返回忻州故乡途中.卫州是金哀宗逃亡归德前的惨败之地,也是诗人当年为进取功名的经行地.《卫州感事二首》国事与身事分写,而今昔兴亡之感却叠加为一,感怀更为深重.《羊肠坂》是一首纪行诗,所记是诗人经过的一段险路,但诗人却只是借羊肠坂发挥,感慨贫老与人间行路之难.《外家南寺》写诗人重寻阳曲外家,感叹走遍天下,经历无数,归来却依旧只能借僧榻而眠.内心的苦楚,人生的虚幻、怅惘与失落,没有语言可以表达.“外家梨栗记当年”句,为沉郁的诗情点缀了少许亮色.
“你接住自己抛出的东西,这算不上本领,只有当你一伸手接住了永恒之神向你抛来的,这才算得上一种本领,而且这不是你的本领,乃是整个世界的力量.”这是很多年前我从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中读到的里尔克的一首诗(大意).当我编译完毕曼德尔施塔姆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沃罗涅日诗钞》,我又想到了它.我走下楼,寒冬过后的望京居民区,一条人工河的粼粼黑水,岸边杂树的第一抹新绿,我似乎走在一种光辉的诗歌所带来的辽阔幅度和启示里.我又感到了空气中的那种力量,它从莫斯科跳跃到沃罗涅日,而此刻它跳跃在我们的汉语里.是的,一切,包括
期刊
上月,一篇经济学论文中的观点,即“东南亚国家掉人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再一次把“文科无用论”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当然也激怒了无数“文科人”。于是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上涌现出众多誓死捍卫文科的文章,来回应这种“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观点。我心里暗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话语权都掌控在文科人手上,这下可要把几位经济学博士炮轰得受不了啦。好在大多数文科人的回应文章都“文质彬彬”,有理、有据、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界出版了不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却鲜少将我国的“电影文学”纳入体例之内进行专章论述,电影文学独立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中不受重视,应当说,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内在丰富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电影文学”概念的厘清和高等教育的需要,开始陆续有中国电影文学史专著出版,但也是屈指可数.1985年,周晓明的上下两册《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是首部直接以“电影文学”命名的中国电影文学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仅有如刘建勋、刘剑锋、鲁原主编的《中国当代
期刊
《楚辞》中有两篇作品,都以写悲愁见长:一篇为《九辩》,其开头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已成悲秋的名句,《九辩》的作者宋玉也被看作是悲秋诗赋之祖;另一篇便是《悲回风》,其开头说:“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不仅悲秋,也悲时;不仅全篇以“悲”字开头,而且篇题也以“悲”字打头.屈原所有的作品通过写景表现心理者不多,而本篇和《九辩》都有大量在细致的自然风光描写中体现个人情绪、心理活动的段落.屈原《抽思》中写到诗人因忧愁忧思而于长夜失眠或梦中犹记的情形,也只“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
期刊
百年中国文学  大陆新村9号  1936年8月5日,我们现在知道这一天距离鲁迅生命的终点还有两个多月,但鲁迅并不知道,或者说他大概知道,但不确切。鲁迅怎么度过他的一天?  鲁迅当时住在上海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一座砖木结构、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一楼黑铁皮门内有个小花园。走进台阶是会客室,有西式餐桌、书橱、留声机,工作台据说是瞿秋白送的,还有一个玻璃屏风,屏风后面是一个中式的八仙桌,日常用的餐桌,还有
期刊
《梦想天空》(陶耘著)以少年的视角,讲述了新时代背景下陶县丰依村顾家三代人艰苦奋斗、自立自强、追逐梦想的故事,入选“首届年度儿童文学新书榜”和福建省青少年分级阅读推荐书目,荣获山西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作为一部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农村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在营造梦想天空时,处处闪耀着理想的光芒,可谓是“理想照耀中国”.
期刊
直到1933年1月开明书店出版了茅盾的《子夜》,“五四”新文学才在长篇小说领域接近或超越晚清.同样以文学实现社会学使命,《官场现形记》是无心插柳,《子夜》是有意栽花.rn很多20世纪中国小说的共同特点,都是以解读中国问题、书写中国故事和关注中国命运为中心——夏志清提出“Obsession with China”这个概念,译成“感时忧国”后被很多作家、评论家理解成中国现代文学继承了从屈原、杜甫以来的伟大传统.其实夏志清“认为\'感时忧国\'的精神,对现代中国小说的创作颇有局限”①.在《现代中国文学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