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出路”?——重读茅盾的《子夜》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yue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到1933年1月开明书店出版了茅盾的《子夜》,“五四”新文学才在长篇小说领域接近或超越晚清.同样以文学实现社会学使命,《官场现形记》是无心插柳,《子夜》是有意栽花.rn很多20世纪中国小说的共同特点,都是以解读中国问题、书写中国故事和关注中国命运为中心——夏志清提出“Obsession with China”这个概念,译成“感时忧国”后被很多作家、评论家理解成中国现代文学继承了从屈原、杜甫以来的伟大传统.其实夏志清“认为\'感时忧国\'的精神,对现代中国小说的创作颇有局限”①.在《现代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一文中,夏志清说:“现代的中国作家,不像杜斯妥也夫斯基、康拉德、托尔斯泰和托马斯曼一样,热切地去探索现代文明的病源,但他们非常关怀中国的问题,无情地刻划国内的黑暗和腐败.”②换言之,文学对中国太“痴迷”,反而有损艺术.这其实也是我们在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过程中始终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一方面,夏教授其实自己也有点Obsession with Chinese(至少是Obsession with Chinese literature),总是希望、苛求老舍、茅盾等人要写出杜斯妥也夫斯基(即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国故事、中国问题,何尝不就是现代文明的问题?
其他文献
今天讲的题目是:“假如吴敬梓来评《红楼梦》,他会怎么说?”题目好像有点新奇,其实要谈的内容很平实,就是《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比较研究。  人们通常有一个看法,以为两个伟大的人物之间的了解,一定比我们普通人对他们的了解更加深入一些,或者认同度更高一些,其实未必如此。我注意到一个现象,胡适先生很早以前对《儒林外史》和《红楼梦》做过评价,说《儒林外史》是有思想深度的作品,而《红楼梦》在思想内容上远远
期刊
引子  2008年8月5日,借去贵州民族学院讲课的机会,我去了距贵阳西北八十里之外的修文县的龙场。  龙场在龙岗山下,龙岗山又名栖霞山,山势不高,却树木峥嵘茂盛。来龙场的游人,并不是为这里的风光所吸引,而是为凭吊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而来。明代杰出的思想家王阳明(1472-1528)曾在这里流放,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就在这里发生。龙岗山里有一个洞,本来叫东洞,而由于王阳明曾在这里居住,遂被叫作
期刊
唐代诗人进入历史后,就成为一种永恒的存在。两干多位唐代诗人,至今仍然是我们的“同时代人”。他们在曾经生活的时代创造的“唐音”,千年之后仍与我们的心灵相通,仿佛是我们自身情感的抒发。那些不朽的作品,构成了我们同感共情的故土家园,可思忆、尚友、明理、知世,其存在,给予我们不竭的精神滋养和庇护。诚然,唐代诗人并没有将“好诗”做尽,赵翼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其二》),康有为称“意境
期刊
本文所选三诗都作于金亡三年后元好问自冠氏返回忻州故乡途中.卫州是金哀宗逃亡归德前的惨败之地,也是诗人当年为进取功名的经行地.《卫州感事二首》国事与身事分写,而今昔兴亡之感却叠加为一,感怀更为深重.《羊肠坂》是一首纪行诗,所记是诗人经过的一段险路,但诗人却只是借羊肠坂发挥,感慨贫老与人间行路之难.《外家南寺》写诗人重寻阳曲外家,感叹走遍天下,经历无数,归来却依旧只能借僧榻而眠.内心的苦楚,人生的虚幻、怅惘与失落,没有语言可以表达.“外家梨栗记当年”句,为沉郁的诗情点缀了少许亮色.
“你接住自己抛出的东西,这算不上本领,只有当你一伸手接住了永恒之神向你抛来的,这才算得上一种本领,而且这不是你的本领,乃是整个世界的力量.”这是很多年前我从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中读到的里尔克的一首诗(大意).当我编译完毕曼德尔施塔姆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沃罗涅日诗钞》,我又想到了它.我走下楼,寒冬过后的望京居民区,一条人工河的粼粼黑水,岸边杂树的第一抹新绿,我似乎走在一种光辉的诗歌所带来的辽阔幅度和启示里.我又感到了空气中的那种力量,它从莫斯科跳跃到沃罗涅日,而此刻它跳跃在我们的汉语里.是的,一切,包括
期刊
上月,一篇经济学论文中的观点,即“东南亚国家掉人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再一次把“文科无用论”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当然也激怒了无数“文科人”。于是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上涌现出众多誓死捍卫文科的文章,来回应这种“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观点。我心里暗想,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话语权都掌控在文科人手上,这下可要把几位经济学博士炮轰得受不了啦。好在大多数文科人的回应文章都“文质彬彬”,有理、有据、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界出版了不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却鲜少将我国的“电影文学”纳入体例之内进行专章论述,电影文学独立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作中不受重视,应当说,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内在丰富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电影文学”概念的厘清和高等教育的需要,开始陆续有中国电影文学史专著出版,但也是屈指可数.1985年,周晓明的上下两册《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是首部直接以“电影文学”命名的中国电影文学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仅有如刘建勋、刘剑锋、鲁原主编的《中国当代
期刊
《楚辞》中有两篇作品,都以写悲愁见长:一篇为《九辩》,其开头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已成悲秋的名句,《九辩》的作者宋玉也被看作是悲秋诗赋之祖;另一篇便是《悲回风》,其开头说:“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不仅悲秋,也悲时;不仅全篇以“悲”字开头,而且篇题也以“悲”字打头.屈原所有的作品通过写景表现心理者不多,而本篇和《九辩》都有大量在细致的自然风光描写中体现个人情绪、心理活动的段落.屈原《抽思》中写到诗人因忧愁忧思而于长夜失眠或梦中犹记的情形,也只“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
期刊
百年中国文学  大陆新村9号  1936年8月5日,我们现在知道这一天距离鲁迅生命的终点还有两个多月,但鲁迅并不知道,或者说他大概知道,但不确切。鲁迅怎么度过他的一天?  鲁迅当时住在上海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一座砖木结构、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一楼黑铁皮门内有个小花园。走进台阶是会客室,有西式餐桌、书橱、留声机,工作台据说是瞿秋白送的,还有一个玻璃屏风,屏风后面是一个中式的八仙桌,日常用的餐桌,还有
期刊
《梦想天空》(陶耘著)以少年的视角,讲述了新时代背景下陶县丰依村顾家三代人艰苦奋斗、自立自强、追逐梦想的故事,入选“首届年度儿童文学新书榜”和福建省青少年分级阅读推荐书目,荣获山西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作为一部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农村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在营造梦想天空时,处处闪耀着理想的光芒,可谓是“理想照耀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