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让思维真正发生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sqlfal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做合一”是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基于理解进行知识建构,基于真实情境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在我校开展的“深度学习·思维课堂”活动中,我对当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得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素养表现型”课堂教学策略。
  一、讲究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避免随意性
  许多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往往凭个人经验办事,或者直接照抄教参,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普遍存在含糊性、随意性。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拟定:
  1.行为主体:教学目标应该描述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做什么,或者能够说什么,不陈述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把学生作为陈述的主体。
  2.行为表现:教学目标应表述学生学习后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要求用恰当的行为动词准确描述学生应该学习的行为,如“能找出……”“能解释……”“能复述……”
  3.行为条件:规定学生行为变化的条件,即陈述提供什么样的刺激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反应,如“能针对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一段读后感……”
  4.行为标准:教学目标应明确指出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如“能准确地说出……”“能够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读……”“能客观正确地评价……”
  根据以上原则,我对课文《秦兵马俑》的教学目标进行了修改,原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多音字“乘”和“翘”。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修改后的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多音字“乘”和“翘”,理解词语“举世无双、所向披靡、南征北战、神态自若、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绝无仅有”,体会在课文中的意思。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说出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学习课文第10自然段的语言特点,仿照同样写法写一段话。
  5.通过图文相互参照,以及课外材料的补充,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用高阶问题引领教学,避免教学内容碎片化
  在以往精读课文的教学模式中,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是随机插入的,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处于碎片化状态。
  特级教师武凤霞在教学《爱之链》一课时,采用乔依“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这个高阶问题来统领整个教学,很好地解决了教学内容碎片化的問题。
  另外,篇与篇的教学之间缺乏贯通性、系统性,忽视教材体系呈现的教学逻辑。学生孤立地学习一篇篇课文,没有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难以通过归纳和概括发现语用规则,构建语言图式,学习技能得不到及时巩固。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小说这个专题进行编排,主要由《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组成。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特点、小说的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抓住高阶问题“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深刻感受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深入学习,感受到老支书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领悟到桑娜助人为乐、勤劳善良的美好心灵,同情老兵的悲惨命运,愤恨可恶的战争。
  三、用追问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避免教学内容浅表化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常常出现重灌输轻探究、重知识轻素养、重显性轻隐性的行为,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批判理解的过程,忽视了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处于浅层状态。
  如《早》主要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和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常规教学中,教学三味书屋陈设时,教师会让学生读文章,画示意图,找到鲁迅的那张书桌,做小导游介绍三味书屋,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用方位顺序写一段话。教学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看似读画说写结合,完美无缺。学了深度思维的理念后,我在教学的时候,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那么,课文只要写到“东北角上是鲁迅用过的一张”就完全可以了,后面为什么还要写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后面是鲁迅回忆当年学习的情景,作用何在?这是作者的想象,丰富了人物形象,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具体,仿佛历历在目。在此基础上,学生逐步悟出:在写参观记、游记这类文章时,可以适当展开想象。写实和回忆相结合,更富有表现力。当天回家的读写结合作业,学生写的片段《我们的教室》不再是教室陈设的简单记录,而且回忆了教室里一个个难忘的学习情景。这样的习作显得充满生活张力,洋溢着生活的气息,读来让人感想颇多。
  四、注重学生体验感悟的过程,避免教学互动浅表化
  当前课堂上有一种典型现象,教师或个别学生的体验遮蔽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尤其是高年级,再加上深度思考的问题,课堂氛围显得很沉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和思维碰撞不够,没有形成整个学习群体的教与学的交互推进。这是我们在教学中最大的困惑。
  受思维惯性的影响,一篇课文拿到手,我们头脑里第一时间蹦出的往往是“我该怎么教”“教学内容怎么设计”。“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语)在教学《中彩那天》时,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练习:“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想一想把车留下会是怎样的结果。用上我们学过的关联词,描述一下你的心理活动。”我给学生提供的是“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等关联词。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有的说:“如果我把车留下,老婆就会看不起我,因为她说过,做人要有骨气。”有的说:“虽然库伯不知道,可是我的良心知道。我开着这样的车会整天心神不宁,弄不好还会出车祸的。”学生个性化的发言充分体现了自我感悟的过程。原来我们的教学设计都是直奔结果而去的,现在我们似乎更注重了学生体验感悟的过程。
  五、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避免教师的过多牵引
  作为教师,我们都明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把前置性学习指导、提升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课后拓展学习放入到教学中去,并且作为重要的教学策略。
  1.前置性学习
  前置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前置性学习要求目标明确,呈现阶梯式设计,并且应合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开展多样化设计,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前置性学习内容,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后,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学生在同化、顺应中将新信息与已知概念和原理联系起来,整合到原来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引起对新知识信息的理解、长期保持以及迁移运用,即注重对知识体系的整合,做到“温故知新”。
  2.质疑问难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想尽办法为学生搭好“脚手架”,在合适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最适切的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构建稳固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帮助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为学生的深度思维提供可能性。在此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看法,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敢于提问,敢于挑战。
  3.课后拓展学习
  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对学习情境深入理解,可以对相似情境“举一反三”,在新情境中判断差异并将原则思路迁移运用。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经过深度思维,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拓展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一课带几课,走进作家、研读名著、专题研究、课文仿写等都是很好的拓展学习途径,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让学生在更大的时空中学习语文。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东林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课堂实录  一、梳理难词,整体感知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读——  生:(齐)好的故事。  师:请看大屏幕!哪位孩子来读一读“课后思考与练习一”?(出示。生朗读。)  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师:读得非常流利、非常清楚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变化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互动生成的科学课堂。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紧紧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因势利导,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将探究活动向更深一步推进,提高探究的实效性。  例如小学科学第五册第5课“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主要教学内容是
小说类文本在人物的塑造上往往通过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来进行,从而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些矛盾冲突的地方不仅在内容上得到体现,更隐藏于语言文字间的表达。于漪老师说:“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由此可见,文本中的矛盾冲突也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一种宝贵资源。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我们
关于阅读命题,一直以来都是广大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尤其是阅读命题的选文,要找一篇合适的选文,无异于大海捞针。笔者以本区第三学段语文阅读命题为例,就如何选文略谈一二,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选文原则  阅读命题中的选文不是“信手拈来”随意而为的,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1.匹配性  与什么匹配呢?其一,选文要与课标匹配。教师要对《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与内容”了然于胸。比如第三学段目标
闲暇时分,倚窗而坐,手捧教材,反复玩索,真是一件快乐的事。  都说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眼睛”便可知晓文章的性与质、情与思,窥见作者的刚与柔、精与神。接着,你便循着由文字铺成的小径,施施而行。  一路走来,你收获了内容,了解了形式,解读了作者的心曲。不知不觉间,你由读者转化为师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你思考,你耕耘,你困顿,你澄明,你撕裂,你自愈,其中甘苦,真像极了漫游古代园林。  
教学内容  《新东方经典语录》中李时珍诗一首;《李时珍》课文(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本草纲目》节选(S版五年级上册《李时珍》); “感动中国”历史人物颁奖词(节选)。  适用年级:五年级  设计意图  言为心声,行为心表。本课的教学,围绕李时珍的言与行、心与志,选用一番话、一篇文、一部书、一首诗四种不同的文本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赏读“话、文、书、诗”等文本形式,了解李时珍其人其事其绩。课堂上,通
一、游戏激趣,走近卡通人物  师:(板书:卡通人物)同学们,这节课有一群有趣的卡通人物要来我们的课堂。不过,在这之前,咱们先来玩一个游戏,请根据提示猜猜他是谁。(出示:1.少年英雄 闹海)  生:哪吒。  师:怎么猜到的?  生:其实看到少年英雄,我就觉得可能是哪吒,等到“闹海”一出现,那就肯定是了。因为这个故事我们都很熟悉。  师:继续第二题。(出示:2.屡败屡战 抓羊)  生:(异口同声)灰
曾看过一部叫《地球上的星星》的印度宝莱坞电影,影片里新来的美术老师尼库巴用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打破了“事情应该如何完成”的所有规则,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在他的引领下,学生都对学习满怀热忱,甚至使得濒于崩溃边缘的有学习障碍的主角伊翔都重获新生。地球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会闪闪发光的星星,但并非每个孩子都是幸运的。这使我陷入了无限的愧疚之中。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是给学生带来幸运的人
支玉恒老师曾提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教学观念,他将“道”理解为教与学的基本规律、教学思想、理念、意识等;“法”,就是说教学要效法自然,向自然学习,自然、和谐,避免僵硬、生涩。支老师还认为,理念决定方法,方法体现理念,但一切都应该融会贯通,不留痕迹。  支老师的课看上去就是那么随意,没有精确的分析讲解,没有高明的技巧,可是就在不经意间,一篇课文该解释的解释了,该理解的理解了,该感悟的感悟了,该拓
童话,一方面既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体裁形式,一方面也是小学阶段习作教学中时常训练的选题之一。对于童话教学和童话习作,有着太多的不同的做法与实践方式,但不得不看到的是,童话的阅读与习作二者是分而行之的。我尝试着使用课程的角度来观照童话的阅读与习作,尝试着将二者的过程融为一体。  【教学设计】  基于上面的原因,我利用绘本童话《飞上天空的绵羊》,进行童话的阅读与习作的“融合课程”。当时的设计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