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冲突处,思维拔节时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_xiao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类文本在人物的塑造上往往通过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来进行,从而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些矛盾冲突的地方不仅在内容上得到体现,更隐藏于语言文字间的表达。于漪老师说:“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由此可见,文本中的矛盾冲突也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一种宝贵资源。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和发挥小说类文本内容上和表达上的矛盾冲突处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方面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处展开,品读文字内在的含义、揣摩文字特别的表达方法,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体悟和学习文本的表达技巧。
  一、抓文字表里的矛盾冲突,培养思维的全面性
  阅读过程中,学生常常关注文字表面上描述的内容,而不容易读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意思,因此在理解和认识上往往出现偏差。而高年级一些课文中塑造的人物性格比较复杂,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形,从而影响对人物正确而全面的理解。
  《景阳冈》描写的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武松打虎”的故事。课文中武松语言、动作随处可见其英勇无畏的性格特点。如果阅读仅限于此,那么,学生对武松这个神勇非凡但又血肉丰满的草莽英雄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武松的性格魅力就在于他不仅有胆有识,也有害怕和惊慌,是个有血有肉的真英雄。虽然课文没有直接写“怕”,但只要学生读进去,不难发现武松胆略之外的真慌张,如乍见猛虎时的惊叫“啊呀”、打虎时折了哨棒等。
  字面上的意思只有和字面下的含义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文字表面和内里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在思考中探究和发现,在读懂一个“真正的武松”的同时,领略作者高超的表达技巧。
  二、抓文字前后的矛盾冲突,培养思维的精细度
  在阅读中,学生因不善于将课文前后联系起来全面地分析问题,所以往往会忽略文章中的小细节,而高明的作者却常常在细节处做文章。
  文中看起来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正是作者匠心之处。细节中的矛盾,其实是不易察觉到的。比如《船长》课文中的数字“60”和“61”的差别;比如课文前文中“他把自己给忘了”和后文中“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的不和谐。不仔细读是读不出来的,不仔细想是发现不了的。
  智慧的老师,不会向学生点破自己的发现,而是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不会向学生告知自己的理解,而是引导学生深
  入文本细节品味冲突,在阅读中自己去揣摩人物形象,体会表达
  方法。
  三、抓材料安排上的矛盾冲突,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情节上的矛盾冲突,相较而言,易于被学生发现;语言表达上的矛盾冲突,则需要深度思考才能见其端倪,而其中语言材料安排上的矛盾冲突处,恰恰是作者的匠心独具处。如何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推进,促使他们联系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而深入的思考,从而体会文章表达的密钥呢?教学时,不妨抓一抓文本材料之间的矛盾冲突。
  比如《景阳冈》一文写的是脍炙人口的武松打虎的故事,可是课文却偏偏用了大段篇章写武松喝酒。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材料呢?在生本、生生、师生的思维碰撞中,学生的思考有了深入,进而明白:如果武松没喝这十八碗酒,没有一点醉意,清醒下的武松不会把面子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就不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了;武松几次夸酒,“好酒!”“这酒真有气力!”如果武松没喝这十八碗酒,没长这么多气力,清醒的武松难有这般神力打死猛虎;如果武松没喝这十八碗酒,没有一点醉意,那他随身携带的哨棒很有可能不会打折,也就不会成就这广为流传的“武松赤手空拳打猛虎”了。所以,写喝酒,其实就是写打虎。
  再如,课文《凡卡》,介绍了凡卡通过写信向爷爷倾诉自己在鞋铺当学徒时所遭受的悲惨生活。可是在通篇的“苦”之间,作者却穿插了凡卡两次“快乐”的回忆:一是回忆乡村夜景,一是回忆与爷爷一起上山砍圣诞树的情景。这样写好吗?会不会冲淡课文的主题?这两处回忆放在一起写好还是分开写好?通过围绕文本材料安排上的矛盾冲突来激发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在头脑风暴中激发学生深入品读,体会内容上悲喜之間的强烈对比,感受插叙的作用。
  总之,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文本资源,巧妙抓住课文中的矛盾冲突,用文本冲突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在解决文本中的矛盾的同时,促进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探究、深入思考、咂摸语言、学习表达。(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分辨清楚事情的起因、經过和结果,理清课文脉络。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领悟将事情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铺“面”,激活情感体验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哪篇课文吗?(板书:麻雀)  师:《麻雀》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屠格涅夫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才华横溢,是“俄国文学的三巨头”之一,被誉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
春天用暖阳的温度使冰雪融化,让万物复苏;鸡妈妈用身体的温度将蛋孵化成小鸡,让它获得新的生命。我常常思考:语文的温度又是什么呢?  課堂上,我领着学生们读古诗,当读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他们读懂了诗人的心境,感受到了唐诗的意境深远;我领着学生们一起品读课文,当读到《去年的树》时,他们读懂了友情和诺言的可贵,体会到了童话的色彩;我领着学生们一起读名著,当读到《老人与海》时,他们读懂了
评析/马建明  【设计思路】  本节课来源于生活识字的理念,在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下三个联系:一是识字与游戏的联系。猜谜是学生最喜欢的识字方法之一,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姓名编成名字画、名字谜,让他们猜、认,这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游戏,既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识字与生活的联系。生活即识字,学生的姓名是很好的识字资源。教学中通过多种策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分享自己的名,不知不
作文难写、难教的原因很多,但写作教学的目的异化是一个关键的原因。张志公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受封建科举考试制度的不良影响,我们的写作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存有脱离应用实际的毛病。1982年,他在《写作教学要重视实践性》一文中指出,当下写作教学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不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是“对写作教学的实用性重视不够”。1984年,他在《人民教育》上又发表了题为“学作文是为了用”的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写作教
教学目标:  1.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要求,回顾单元课文中描写的场景、细节,梳理和总结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更好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联系课文内容,拓展学习资料,体会不同形式结尾的特点。想象画面,进一步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读写结合,感受不同寻常的“第一次”。  3.反复诵读,积累一组古代名人名家提倡勤俭节约的名句。合作学习,了解
一、源于一个天真的问题  “老师,我妈妈说我是从胳肢窝里生出来的,是真的吗?”二年级的小王好奇地问我。我当时还真不知道如何回答:“等你长大后就知道了。”  虽然这件小事过去了,但是我想学生问的问题,我们小时候也同样困惑过。“天是怎么来的?”“山是怎么有的?”“鸟又是从哪儿飞来的?”……于是,我萌发了开发“神话微课程”来和学生探究这些问题的想法。一、二年级的学生比较小,属于爱看童话的年龄。五、六年级
统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说:“所谓‘诗教’,扩大一点,则是文学教育,现在都是比较受重视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靶心”应该是语言。一般字、词,在字典和《辞海》中是无所谓高低优劣的,但到了作品中,却会发出“精妙的光彩、声响和芳香”,如美学史学家科林伍德所说:“字词是活蹦乱跳、会哭会笑的活娃娃。”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词语教学中,如果从诗意审美的角度激活词语,那一定会积淀学生的语感,这是学生在“诗教
涵泳,我国古代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点拨和引导学生接近文本,指导学生在熟读中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深入感悟和加强理解,最终达到对文本的内化,获得作品深层审美韵味。涵泳所主张的“慢语文”,可以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语言之美。  各种“大话”“戏说”在改变着人的审美,各种“简本”“集萃”陈列在书店与案首。不知是读者的悲哀,还是学者的无奈,名著被水煮,巨篇被缩影,经典被大话,大师被笑
课堂实录  一、梳理难词,整体感知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读——  生:(齐)好的故事。  师:请看大屏幕!哪位孩子来读一读“课后思考与练习一”?(出示。生朗读。)  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师:读得非常流利、非常清楚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变化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互动生成的科学课堂。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紧紧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因势利导,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将探究活动向更深一步推进,提高探究的实效性。  例如小学科学第五册第5课“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主要教学内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