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学生《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综合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基本情况以及理工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必要性,然后通过样本调查分析了学生总体成绩的分布情况,最后根据成绩分析了结果总结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并提出了教学建议,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 综合分析 影响因素 教学建议
  
  引言
  技术经济学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总结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经验、广泛吸收相关学科和国外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自己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经过近三十年的摸索,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上技术经济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已逐步趋于完善,从它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特点、步骤到它的指标体系、方法、判别标准、应用等等,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体系,并广泛地应用到了生产实践活动中。
  技术经济学是我校管理学院工程管理系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必选课。它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研究技术与经济最佳结合、协调发展的条件、规律、效果及实现途径的一门交叉科学。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经济学概述、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经济要素、资金等值计算、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投资项目决策方法、不确定性分析、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和价值工程等。该课程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实用性、选择性、预测性、定量性等特点,其主要任务是从经济角度对具体工程项目、技术方案进行分析评价,为我们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决策方法。
  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反映教学结果的一个必要手段。为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好地反映教学的效果,该课程授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命题,自2005年以来实行标准化考试,题型为80道选择题,考核知识点涵盖了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际应用问题,能够全面考核学生对技术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的熟练程度、理解的准确程度、应用的灵活程度、思维的敏捷程度,以及综合应用知识、逻辑推断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理工科学生学习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
  1.1 技术经济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
  技术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建设等各方面需要解决的技术经济问题,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技术经济问题无处不在,技术经济分析计算的应用方法无处不可用。技术与经济相互依存,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任何生产过程,既不能只有经济行为而没有从事经济行为的技术手段,又不会只有技术行为而没有经济目的。它们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够发达,资金有限,如何做到少投入多产出,达到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组合,减少决策的失误,是提高企事业单位乃至全社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此我们的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搞好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工作,保证决策的科学化。
  1.2 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
  新的历史环境下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需要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对于理工科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具备经济管理相关知识。技术作为人类发展生产力的有力手段,具有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经济目的,工程师的每项成果都涉及经济问题,都涉及投入、产出和经济效果问题。所以工程师的工作离不开经济,工程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经济意识,掌握常用的、基本的经济学理论与技术方案评价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所以理工科学生学习《技术经济学》课程势在必行。
  2 《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综合分析
  2007年秋季学期共有1841名(共67个班)大四理工科学生参加《技术经济学》考试,他们分别来自机械学院、化工学院、能环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其中本科一批的学生(简称“本一”)875名,本科三批的学生(简称“本三”)966名。承担这门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共10名,本一和本三学生各有5名教师。为了方便分析问题,笔者从这四个学院各随机抽取本一和本三学生100人共800人作为样本,分析不同学院的学生成绩有无差异;此外,又从这10名教师所教授的学生中各随机抽取学生100人共1000人作为样本,分析比较不同教师的学生成绩有无差异。
  2.1 课程知识点及其联系。
  本次技术经济学考试满分为100分,共80道选择题,考核知识点可以分为8部分内容:(1)技术经济学概述;(2)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3)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经济要素;(4)资金等值计算;(5)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方法;(6)投资项目决策方法;(7)不确定性分析;(8)技术经济应用问题(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和价值工程)。这8部分内容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7%,7.5%,14.5%,27.5%,17%,10%,12%,4.5%。其中,第1和2部分是关于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理解技术经济内涵和基本理论,同时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第3—7部分内容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占考试内容的81%。其中,第3部分内容是介绍现金流量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影响现金流量的基本经济要素及其计算,它为技术经济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第4部分内容是关于资金等值计算,资金等值计算是对技术方案进行动态分析及计算动态分析指标的基础;第5部分在3、4部分内容的基础上,讲述技术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计算与分析;第6部分又在第5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进行投资决策分析;第7部分是考虑现金流量和投资收益情况不确定下的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价。第8部分内容是探讨技术经济的应用问题,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所占比重只有4.5%。由上分析可见,技术经济学的各部分内容都是紧密相连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2 考试成绩总体情况分析
  下面表格统计了各学院本一和本三学生的平均分、及格率以及这8部分内容的得分率。
  
  注:表中(1)、(2)、……(8)分别代表前面提及的8个知识点(即8部分内容)。
  就这次考试的总体情况来看,考试命题偏难,题量适中,覆盖面宽,平均分为61.53分,及格率60%,平均分和及格率都偏低。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总体不太好,第1、2部分得分率最低,其次是第3、5、8部分内容,第4、6、7部分内容掌握相对较好。学生对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不牢固,对基本分析方法和应用掌握稍好,但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3 基于不同生源的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本一和本三的学生在高考录取时分数差距较大,他们的学习基础也有较大差距。但是在同一个学校,就技术经济学这门课程而言,本一和本三的授课教师基本没有差别。因此在命题时,本次考试本一和本三的学生试卷的难易程度基本相当,考试知识点及各部分内容所占比重都相近,便于我们对比分析他们在平均分、得分率及知识点的掌握等方面的差距。
  总体来看,本一学生的成绩要好于本三学生,平均分高出4分,有一些差距,但及格率高出11%,差距比较明显。从各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来看,只有第1和8部分内容本一学生的得分率低于本三学生,其它部分得分率都要高于本三学生,说明本一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更为扎实,但是这种差距并不是非常明显。可见,虽然学生入学时学习基础有一定差距,但是随着近四年大学的学习,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下,他们的学习成绩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2.4 基于不同学院的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2.4.1 各学院本一学生成绩分析
  本一学生中,总体来看,这四个学院学生成绩差距很小。(1)平均分:能环学院学生最高,机械学院学生最低,但是二者差距不大;(2)及格率也是如此;(3)各部分内容的得分率基本上差不多,都是第1、2部分得分率偏低,其次是第3、5、8部分内容,第4、6、7部分内容掌握相对较好。
  2.4.2 各学院本三学生成绩分析
  本三学生中,总体来看,信息和电气学院学生较好,机械和能环学院学生较差,而且差距比较明显。(1)平均分:信息学院最高,其次是电气学院,能环学院和机械学院平均分接近,机械学院最低,最高和最低的学院平均分差距较大为6分;(2)及格率:信息学院最高,能环学院最低,而且二者差距大,为23%;(3)各部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是信息和电气学院学生较好,机械和能环学院学生较差。四个学院学生各部分知识点的掌握都是第6、7、8部分内容掌握相对较好,其次是第3、4、5部分内容,第1、2部分得分率偏低。
  3.考试成绩影响因素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次《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的统计数据为我们把握考试质量及学生的真实水平提供了依据。总体来看,学生成绩平均分数61.53分,偏低,有40%的学生处于不及格的水平,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不够牢固。笔者认为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及建议如下。
  3.1 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风。
  学习态度和学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成绩。好的学风能很好地带动各位学生共同努力。不同的学院及不同的班级的学风是有差别的,因此他们的总体考试成绩也会存在差异。作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端正学习态度,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2 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工科很多学生认为《技术经济学》课程不属于他们的专业课程,因此重视程度和学习主动性不高。所以教师要强调理工科学生学习经济类课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举例的形式把技术经济学相关知识与实际生活及学生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促使学生专心听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进而提高授课效果。再者,可以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使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主动学习,扩展知识面,使《技术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渗透于日常学习和生活,充满乐趣。
  3.3 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把握。
  从考试成绩来看,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课程学习的知识点及其联系。很多知识点学生只是机械地去记忆和运用,不了解知识点的内涵及其联系,因此学生的基本理论部分得分普遍偏低,第3到7部分内容是关于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作为课程的重难点部分,学生得分虽然相对比较高但也不理想,说明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对基本方法的掌握也比较肤浅。鉴于此,授课教师应该多列举实例帮助学生强化对理论部分的理解。再者,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课上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问,课下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使学生很好地把握重点和难点,以便系统地学习本课程。
  3.4 试题难度。
  本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题目难度偏大一些,尤其是第1、2部分关于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部分试题难度比往年提高较大,因此这两部分内容学生得分普遍很低,这也对考试成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5 其他原因。
  本次开课的学生都是大四学生,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和考研的压力,因此学生出勤率不太高,课余时间的利用率不足,课堂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成绩。除此之外可能还会存在学生基础程度的差异、社会原因等。
  分析本次考试成绩的结果,不同教师的学生成绩还是略有差距,建议各位教师相互学习交流,共同探讨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试改革措施等问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针对基础程度不同的学生,任课教师要因材施教;再者,根据不同学院的学生,可以深入分析其学生和专业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学风,为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立文,陈敬武.技术经济学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
  [2]李素红,陈立文,孙维丰.《技术经济学》考试成绩统计分析及教学体会[J].考试周刊,2007,(38):7-9.
  [3]张静,周敏.论“技术经济学”列为理工科必修课的必要性[J].煤炭高等教育,2001,(5):40-41.
  [4]金秀岩.应用统计分析评价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诸因素[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5):24-26.
  
  基金项目:河北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7)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他认为每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应让他们学会用语言进行生动的创作;而写观察作文是发展智力的有效途径,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