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淮先驱马长炎

来源 :大江南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hui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的话


  本期刊发的两篇文章所记载的两位革命前辈,都是新四军老战士。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内战,身经百战,立下赫赫战功。
  全国解放以后,他们所在部队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改编为治淮水利工程第一师,由战斗部队变为治理淮河的工程兵,为治理淮河再立新功,留下了造福子孙后代的雄伟水库、经典工程。
  下面两篇文章,一篇是治淮水利工程第一师师长马长炎的后人写的,另一篇是金寨地方史志办工作者写的,我们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我的父亲马长炎是位新四军老战士,自1926年投身革命后,多次负伤,他的头上、脸上留着弹片刻下的疤痕,身上留有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刀痕,头部、胸部留有终生未取出的弹片。在和平年代,他为新中国的建设不辞辛苦、以身作则、勇往直前。党和人民的需求就是他人生的唯一目标,他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水利师长、绿化省长、江淮水利的开拓者之一、安徽绿化的奠基人之一。为了缅怀父亲的事迹,我在父亲为党为人民奋斗一生的历程中,找到了他治理淮河、修建中国第一坝——佛子岭水库的难忘一页。

身先士卒挑重担


  1952年2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九十师改为水利工程第一师,参加治淮建设。这支部队原是长期坚持在淮北阜阳、涡阳和洪泽湖边的新四军健儿。全国胜利后,部队转战大别山的崇山峻岭和淮河两岸,肩负着肃清匪患、发动群众、参加土改、建立政权的任务,还参加过淮河、淠河沿岸防汛和抢险斗争。随后,父亲率领这支拥有11512名指战员的英雄部队参加治理淮河、修建佛子岭水库工程。
  佛子岭水库的主体工程是淠河上的一座长510米、高74米的钢筋混凝土连拱坝,这样的连拱坝,当时只有美国和阿尔及利亚各有一座,在亚洲是独一无二。为了保证连拱坝的质量,清基是关键的基础工程。清基就是按照连拱坝的定位,炸山开石,清理泥沙乱石,使坝基牢牢地扎根在坚硬的花岗岩上。清基的土石方量大,工期紧迫机械少,主要靠肩扛人挑,任务十分艰巨。6月中旬,已经进入雨季,为抢在洪水到来之前使两岸一期围坝合拢,父亲和指战员们一起投入紧张的清基战斗,从战士到团、营长,每人发一根扁担、两只笆箕,日夜三班连续奋战。大家挥锹抡镐,肩挑人扛,干得热火朝天。一天下着小雨,父亲参加三号、四号工垛的清基劳动,他和二团老团长李毕云戴着草帽穿着草鞋在泥泞的坡路上挑运土石,一挑一挑地往50米外的西山头上运。上坡路滑,父亲不慎摔倒,一个战士看了连忙扶起他来,劝说:“首长,你身体不好,还多次负伤,就不要干了。我们每人多挑一担子就把你的任务带出来了,你指挥指挥就行了!”父亲说:“我们打过仗的营以上干部,哪个身上没有几个窟窿,怎能因为负过伤就不参加劳动!搞建设就像打仗一样,带兵的既要当指挥员,又要当战斗员。”在劳动中,他不顾自己的身体,像过去在战场上一样,总是冲锋在前。
  指战员们目睹曾负过伤的师长、团长这样拼命干,也都自觉地投入到紧张的清基劳动中去。整个工地很快掀起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热潮,终于提前于1953年3月中旬完成第一期清基任务。

砥柱中流抗洪灾


  1953年6月27日,正当水利一师的官兵和民工团结奋战加紧修建佛子岭水库时,大别山区连降暴雨,山洪像脱了缰的野马直冲山下、咆哮狂奔,冲毁了工地上建起的围堰,切断了桥梁,卷走了许多建筑器材。虽然奋力抢救,仍然造成很大损失,在这危急时刻,父亲从淮委赶回水库工地,传达了淮委的指示和指挥部的决定,立即采取两项紧急措施:一、组织打捞队到淠河、淮河的中下游打捞冲失的器材,并会同沿岸各级政府动员群众协助打捞;二、立即组织力量突击抢修工地桥梁,把洪水造成的损失补回来,把延误的时间夺回来,保证水库按原计划建成。父亲看到有的同志面带难色,就鼓励大家:“这次洪水给我们带来的损失是叫人痛心的,但这也是常有的事。战争年代,在胜利之中也有挫折和失败,走过许多艰难曲折的道路。今天,我们搞水利建设,是同大自然作战,干我们前人从未干过的伟大事业,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我们决不能被困难吓倒,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父亲和指挥部的领导同志到工地给大家鼓劲,并提醒要注意安全。一座2000多米长的穿拱大桥原定5天修复,结果两天两夜就架好了。铁道队很快将轻便铁轨铺了起来,小火车吐着白烟来回穿梭,垛中、垛后的桥和围堰也相继修复,整个水库工程很快恢复正常施工。
  那时母亲病重,医院发出病危通知,希望父亲去医院探望。战友们都劝说父亲立即去医院。父亲说:“现在正是第二期围坝即将合拢的关键时刻,稍有疏忽就会影响整个工程。我是指挥员,在大决战的时候脱离战场那叫什么指挥员!”直到第二天中午围坝顺利合拢,经过检查完全合乎质量要求后,他把工作安排好才赶到18公里外的师部医院去看望病危的妻子。
  1954年,淮河和長江流域发生了近百年来最大的水灾。担任涡河西岸大堤堤段防汛指挥部指挥的父亲,亲赴涡西、淮北大堤指挥抗洪抢险。7月20日,鳗鲤池决口,他率领淮委工程技术人员和怀远县负责干部,乘坐一艘小汽艇逆河而上。到达常家坟后,他连夜召开会议,部署抢筑防洪堤坝,挡住鳗鲤池决口的洪水。接着,又到现场指挥定线放样,组织抢筑子堤,和部队、民工一起抢堵决口。抛进决口的大石块和草包很快被急流冲走。在这危急关头,解放军一个连队的官兵跳入水中,手挽着手肩并着肩,以血肉之躯挡住急流。民工们打桩、搬石、抬土。经过两天一夜的拼搏终于筑起一道高2米、长3500米的大堤,挡住了肆虐的洪水。
  大家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忽然传来消息:内水上涨,凤台县禹山坝破堤!回想1950年发大水正是这里溃堤,使淮北大地一片汪洋。这次决口将威胁怀远县和涡东、涡西大堤,危及蚌埠市和津浦铁路的安全,事关重大!父亲立刻命令抗洪抢险人员马上赴涡河一线,筑堤堵截来自禹山破坝的洪水东侵。只有从鳗鲤池东岸的石羊坎筑一条由西南向东北长约10公里的斜堤,才可以保护怀远县居民房屋不受灾害,保护涡西、涡东大堤不受洪水冲击。但是时间紧、任务重,大家连续作战,疲劳至极,心里都非常担心。据汛情部门预测,再过一昼夜洪峰将要到达这里。为了打好这场“阻击战”,父亲把怀远县和各区乡负责人找来,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商讨计策。大家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抗洪如作战,父亲站起来大手一挥,洪亮地宣布了各乡所承担任务的具体指令。散会时已经是半夜了,大家都精神抖擞,各就各位,立即投入紧张战斗。父亲和大家一起挽着裤脚昼夜奋战在淮河大堤上,“水涨堤高,誓保大堤!”当第二天下午5时左右洪峰到达之时,10公里的大堤像一条巨龙由西南向东北斜卧着,驯服了洪魔,保住了淮北大堤,怀远县城、蚌埠市和津浦铁路安然无恙。

尊重知识学技术


  如何团结好大批知识分子,充分发挥他们在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治淮建设的一个重大关键问题。治淮委员会党委作出关于团结知识分子搞好治淮工作的决定。父亲对工程指挥部指挥汪胡桢说:“你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我要拜你为师,好好向你学习。”“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同心协力,是一定会把水库建设好的。”水利一师党委决定,从战士到营长分别下到六个工程区队向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工学习。工地上很快建起学习班,开展“包教包学”活动,由汪胡桢等水利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老技术工人讲课,结合佛子岭水库建设的需要自编教材,每晚在指挥部会议室上课,墙上挂着小黑板,自带小板凳,腿上垫块木板记笔记。父亲带头听课,下课后,深夜了还在灯下学习。他们互教互学,自称学习班为“佛子岭大学”。他们在实践中边干边学、勤学苦练,很多战士用几个月时间学会以前工人3年才学会的技术。
  指战员们发挥聪明才智,苦干加巧干,不断创造、革新技术,改进工具,提高工效几倍、几十倍,许多人成为技术能手、工程骨干。1953年,佛子岭水库工地评选的176位劳动模范中有74位是解放军指战员。指战员、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经过两年多奋战,于1954年7月初完成西岸第一期围坝工程任務,使大坝提前浇垛、建拱。三个多月后,新中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神龙一般横跨在淠河佛子岭东西山之间。同年11月1日,我国首次设计制造的10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在这里开始发电。11月5日,在大坝下召开竣工典礼大会上,人们敲锣打鼓、神采飞扬,喜庆我国现代化水电工程树立起新的里程碑。
  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只用两年多时间就胜利建成,当时在国内外都是罕见的。施工期间,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来此参观考察。世界高坝委员会主席托南考察时写道:“佛子岭水库是国际一流的防震连拱坝。”哥伦比亚的库换拉博士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伟大力量的秘密,这就是军队和人民的团结一致,人民和政府的团结一致。”南亚一位代表握着工地上的军人吴干的手问:“你们这个部队是什么番号,以前是干什么的?”吴干答:“我们部队的番号叫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利工程第一师,以前是步兵第九十师,再以前是新四军。”又问:“你们的军队是打仗的,为什么要参加水利建设?”吴干说:“我们的军队是为人民服务的,哪里需要就到哪里。”这位代表惊叹:“我到过许多国家,见到军队都是打仗的,你们的军队又能打仗、又能搞建设,真是个奇迹!”
  父亲1956年10月离开治淮岗位调到省里,先后担任安徽省副省长、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长期分管农、林工作,却念念不忘治淮事业。他多次到省水利厅收集资料,了解治淮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向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同志提出建议、献计献策。有一次,水利部部长、当年淮委的老同事钱正英来了,父亲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和盘托出。钱正英听了连连点头,称赞老师长已是耄耋之年还如此关心水利事业,令人敬佩。每逢年节,他都去拜访在合肥的“老治淮”。每到皖西视察,他总要到当年和战友洒过汗水的佛子岭、梅山、响洪甸、磨子潭等几座水库走走看看。看着这些水库新貌,他内心有说不出的高兴。
  1994年10月30日,佛子岭水电站庆祝建站40周年,他因病不能前往,特意捎去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鼓励电站职工“管好水库多发电,多灌溉,为防汛减灾、发展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 易 化)
其他文献
2010年8月27日,《欧洲心脏病杂志》公布了最新的(20lo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力衰竭器械治疗指南》。该指南是对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的《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指南》和(2008年ESC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的更新。欧洲心律协会和心力衰竭协会共同参与了此次指南的更新。
前言2003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CSPE)制定并公布了我国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建议。随着心脏起搏工程技术的不断改进,国外大规模临床试验等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以及对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自然病程认识的不断深化,有必要对2003年公布的植人性心脏起搏器治疗建议进行更新和修订。鉴于此.由CSPE起搏学组,
目的 观察环肺静脉消融(CPVA)联合心房复杂碎裂电位(CFAEs)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多中心临床实时注册研究的方式收集CPVA联合CFAEs消融治疗房颤的777例有效病例资料,分析其成功率和复发率,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在平均(6.7±3.7)个月的随访期间,CPVA联合CFAEs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为81.2%,复发率为18.8%.阵
长QT综合征(10ngQTsyndrome,LQTS)是指具有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T波异常,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LQTS并非一个常见的临床疾病,但该疾病发病突然、猝死率高、又多以青少年发病为主。近年来对该疾病基因型和表现型关系的阐明,使LQTS成为近年来世界心血管病领域内的一个研究前沿。本文报到1例临床表现较特殊的LQTS患者及其家
在孩童时,我就听说抗日战争初期(1938年),父亲汤蠡舟在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第三大队大队长、驻守江西期间,曾去过新四军在皖南的军部。我还见到过新四军首长送父亲的纪念品,一面缴获的日本旗,旗上有新四军首长的诸多签名。  父亲生前没有与我们子女详谈自己的经历,也没有留下日记或自传类的文字记录。随着父亲的过世,他去新四军总部的具体情况就无从知晓了。非常幸运的是,2019年上半年,在中国红十字会
期刊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老年人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年龄〉60岁的人群,每25人中就有1例房颤患者;而年龄〉80岁,其发病率更达到10%。在欧洲和美国,房颤患者约有680万,预计到2050年其发病率更将达目前的2.5倍。
有些事,我是在武夷山的乌山寺才知道。  去乌山寺前一天,意外见到了武夷山市的导游王公经。他个子不高,身板硬朗,说起话来绘声绘色,即便你没去过乌山寺,也会被他生动的话题吸引,我就是这样跟他走进乌山寺的。  乌山寺村因建于唐朝时期的乌山寺庙而得名,是武夷山市岚谷乡横墩村的一个自然村。2020年7月,退休后的王公经在岚谷乡调查红色文化時,无意中听乌山寺村东头的一位村民说,当年红军在他家住过。他外婆说,红
期刊
经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批准,本刊自2011年起开通远程稿件管理系统,作者向本刊投稿时请登陆中华医学会门户网站地址http://www.cma.org.cn,点击“业务中心”;如果您没有登录名和密码,请先点击“注册”按钮,按照注册步骤一步步操作,
80年前的程道口战役,是新四军在代军长陈毅指挥下发起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攻坚战,是新四军在开创华中抗日根据地初期一次全军动员的大兵团作战,也是新四军军史上攻坚战的“创牌子战役”,对于华中抗战大局有重要意义。参战部队主要有新四军2师、3师、4师各一部和独立旅,以及其他地方武装,取得歼灭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反共顽固派韩德勤嫡系王光夏旅1400余人的胜利。  程道口位于泗阳县城西北20余
期刊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病,80岁以上患者发病率约为7.5%[1]。它不但使患者频繁心悸,而且心房的不规则颤动易产生左心房血栓,导致体循环栓塞、脑卒中等并发症,重者甚至引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危及生命。由于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对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心律失常研究的一个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