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在歌唱》题目的象征意义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iwe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赋予了《野草在歌唱》三重象征意义,通过对摩西形象的颠覆性刻画成功解构了白人中心论;通过描述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成功瓦解了人类中心主义;通过赋予玛丽男性气质完成了对男人中心主义的解构。与此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追求和向往和谐的希望和信心。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 象征意义 题目
  《野草在歌唱》是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成名作。小说一经出版便引起极大地反响,作者毫不掩饰地向读者描述了贫穷白人殖民者艰难的求生历程,展示了殖民统治下的南非社会现状。小说通过对女主角玛丽悲剧命运地描写,揭露了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人与人之间自私自利的关系,并剖析了玛丽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不难发现小说在揭露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危害的同时,也对它进行了成功地解构。在小说中,莱辛也运用了寓意深刻的象征意象来表达她对种族歧视、男权社会和人类中心主义必将失败,而黑人必将取得应有的人权和平等,女性也会获得自由和平等,人类和自然终将会和谐相处的信心与希望。象征是文学作品中很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它用自然中的具体事物或形象,来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作品的题目源自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在《荒原》中的诗句:在这个群山环绕的腐朽山洞里,在淡淡的月光下,野草在歌唱。从小说的内容看,题目与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思想没有直接关系,但就其象征意义而言,它贯穿了整部作品。许多学者认为《野草在歌唱》唱的是一首悲歌或挽歌,笔者认为唱的是一首希望之歌,也是一首胜利之歌。
  一 象征男性中心主义终会瓦解的希望之歌
  从表面来看,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玛丽似乎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其实她不是逆来顺受,卑微和附属于男性的普通女性而是性格鲜明、心怀抱负的女性。她具有一些男性的气质,聪明能干且充满反叛质疑的精神。她离家上了寄宿学校后,不愿再次置身在充满争吵抱怨的家里,假期都不愿回家。目睹了父母不幸的婚姻后,她就开始讨厌男人,更讨厌男女关系。受父母感情不和地影响,30多岁了她还不愿像其他普通女性一样走进婚姻的藩篱,她不想去重复向母亲那样不幸的婚姻。周围的朋友都结婚成家了,她仍然无动于衷,可见,她试图独立于任何男性权力。虽然,她最后迫于社会舆论放弃了单身生活,但她毕竟固执地与社会传统做斗争,坚持单身到30多岁。在当时父权制盛行的南非殖民地,找个合适如意的丈夫是女人一生最大的心愿,玛丽这种对男性,对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反抗行为,无疑成功解构了男性中心主义。
  嫁给迪克来到农场后,不甘心的玛丽想要打破男权至上的婚姻秩序。起初她努力改变她和迪克的生活境况。面对破败不堪的家,她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来精心费力地布置这寒酸的家。为贴补家用,她还自己饲养鸡、帮迪克看管商店。面对固执无能的迪克和每况愈下的农场生活,玛丽不愿无声无息地接受命运的摆布,毅然选择了逃回城里。虽说想到了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和周围人异样的眼光,她仍然打破常规,果断离家出走了。虽然,最终的结果是徒劳而返,但是,这种公开的对女性低下地位的反抗是难能可贵的。
  返城徒劳无果之后,玛丽回到了让她窒息的家。虽说男权社会主张女主内男主外,女性只能是无知无能的,不能表现得比男性更强,但玛丽却表现出了比迪克更强的经营农场的能力。迪克生病了,玛丽就扮演起男人的角色,去田里监视黑人劳工干活。期间,她清楚地知晓了怎样经营农场,可以栽种些什么农作物等,在研读了迪克的两本现金出纳帐后,她明白了迪克之所以失败的真正原因。她就努力说服他改变经营农场的方式,迫使他去种植烟草,玛丽努力想要改变固执无能,且有始无终的迪克。最后对迪克和婚姻生活彻底绝望后,玛丽打破社会常规,投入身为仆人的黑人摩西的怀抱。玛丽的行为犹如晴天霹雳,不但打破了男性中心主义的常规,而且震撼了白人中心主义的顽固思想。玛丽无视丈夫,背叛婚姻的行为无疑是对父权制的勇敢挑战。当时的南非殖民地,白人男性和黑人女性发生关系被视为正常,但白人女性绝不可和黑人男性发生任何关系。玛丽自己也知道她和摩西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可是她却投入了摩西的怀抱。男权至上的思想让她窒息,她要打破婚姻枷锁,争取应有的平等和自由。
  玛丽无视男权社会规约的行为举止在当时社会是罕见的。作者通过描述玛丽对男人的无视和独立,对婚姻的背叛,不仅完成了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成功解构,而且展示了以玛丽为代表的,受男性压迫的女性争取平等自由之战的战鼓已经敲响了,也会有更多像玛丽一样的女性奋起反抗男人中心主义,她们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野草在歌唱就象征着被野草一样对待的女性,终会像春天般的野草一样唱响胜利之歌。
  二 象征白人中心主义终会瓦解的希望之歌
  在《野草在歌唱》中,作者描述的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殖民地南罗德西亚的社会现状。当时种族歧视观念深入人心,白人不把黑人、土著人当人看待,在白人看来,黑人比一条狗强不了多少。在殖民地白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民族优越感,而黑人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展示给读者的是白人的自私狭隘和虚伪无能,黑人的真诚无私和大度宽容。小说中,白人农场主迪克的软弱无能,查理的虚伪贪婪,玛丽的无助空虚等都说明了白人优越地位的动摇。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作者笔下的黑人摩西身材高大,意志坚定,温存体贴。显然莱辛对白人主宰南非大地进行了批判和颠覆,也暗示了白人中心主义终会走向灭亡,种族偏见终将在以摩西为代表的黑人斗争下消除。
  许多白人带着发财梦来到南非殖民地,然而只有小部分人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仍有许多白人挣扎在贫困中。迪克就属于贫穷的白人,尽管他每天忙于农场事务,并多次尝试着改变贫困的现状,可他始终没能脱离贫困。在周围白人看来,他和玛丽住的房子和一些土著黑人的一样简陋。查理表面上是赚钱了,可是他虚伪贪婪,连同胞都掠夺剥削,和他相邻的农场都被他巧取豪夺。显然白人之间早已失去了应有的团结互助,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勾心斗角,相互利用,甚至掠夺。这预示着白人的优越地位已经产生动摇。   受种族歧视观念的影响,玛丽对土著黑人有着根深蒂固的蔑视与仇恨。与迪克结婚后,她对佣人百般挑剔,对雇工严酷苛刻。可是,摩西并不愿受制于白人的操控,他初见玛丽,被她鞭打时,对玛丽流露出的轻蔑眼神使玛丽产生一种无名的恐惧。后来被迪克调到家里干活时,他敢于直视玛丽,还不卑不亢迫使玛丽把他当人来对待。还用英语礼貌指责吹毛求疵的玛丽,例如,他向玛丽请教的两个问题,虽然简单但具有象征意义。“夫人看战争是不是快结束了?”“难道耶稣认为人类互相残杀是正当的吗?”摩西的问题让玛丽很恼火,这些问题置玛丽于道德的困境中:既然传播文明,为什么要诉诸野蛮的暴力或武力呢?这显然有力地颠覆了种族主义有关文明与野蛮的偏见。再如,他和玛丽相处的时候,为让玛丽保持健康,他坚持要玛丽吃早饭。不仅带来自己家的鸡蛋,还给玛丽采来颜色各异的野花。这让玛丽处于偏见与人性的矛盾之中,黑人并非白人所说的冥顽不化的。最后他赢得玛丽的信任和认可,并和女主人玛丽发生了关系。玛丽心里很清楚他们之间横着一堵坚不可摧的种族歧视的壁垒,可她还是无法抵抗摩西身上所散发的男性魅力和人格。如果说摩西隐喻了种族歧视制度在黑人抗争下终将走向灭亡,那么迪克隐喻了殖民统治在非洲的没落和终结。玛丽和摩西的暧昧关系象征了种族主义已经瓦解。而摩西向玛丽举起复仇的镰刀,更是象征了以摩西为代表的黑人争取平等自由的希望之歌已经奏响。野草在歌唱象征着被野草一样对待的黑人终会取得胜利,唱响胜利之歌。
  三 象征人类中心主义终会瓦解的希望之歌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受制于自然,同时,人类的活动又改变着自然。人类与自然本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可是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自然是为人类服务,人类可以通过改造、征服自然来谋取财富。在《野草在歌唱》中,原本土地肥沃,植被茂盛,资源丰富的南非大草原上,一场破坏原始生态的恶作剧正在殖民侵略中大刀阔斧地进行着。他们开挖矿藏,砍伐树木,土地就像得了病,给弄得破了相。“查理的农场上简直没有什么树……许多乌黑肥沃的好地都因为滥用而变得贫瘠。”他们“一年一年地榨取这些土地,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施肥……把树木砍下来当柴卖”。多丽丝·莱辛在无情揭露人类罪行的同时,也指出自然并不会一味地受人类的操控,它蕴含着人类无法改变的内在规律。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成功解构了人类中心论。以查理为代表的白人殖民者在利欲的驱使下,只管从土地中索取,从不施肥回报。“一旦这块地不能再耕种了,就迁到另一块土地上去”,就这样大片土地变得荒芜。可见,人类中心主义肆虐无度,自然处于从属边缘的地位。然而自然并不会任由人类宰割,它已经开始反抗了,气候“已经无法捉摸,本来,天气热久了就要转冷,晴久了就要下雨……但是现在的季节的变换完全不是她所能了解的。在这里,一个人的身心都得听季节的缓慢运行”。当殖民者等待雨季来临,烟草和庄稼可以茁壮成长时,意想不到的干旱却把他们丰收的梦想扼杀了。可见大自然不会任由人类践踏和宰割,终会对人类施以报复和惩罚。如果人类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财富,不遵守自然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的话,必将会付出应有的代价。正如玛丽所担心的一样,他们的家园也“一定会毁在灌木丛手里……住宅店铺鸡舍和小棚子全都消失了,一眼望去,遍地都是灌木丛”。
  人类本是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然而以查理为代表的殖民者却虐待大自然,当这块土地压榨尽了,便巧取豪夺周边同胞的肥沃土地。他们从不考虑给土地施肥,只是一味地榨取。结果土地变得贫瘠干裂,天气变得变幻莫测,潮湿可怕的霉季不断,这一切无不是人类滥用自然而致使生态平衡破坏的结果。通过这些描述,作者是向人类敲响警钟:大自然是不会屈服于人类的,它迟早会对人类施以报复和惩罚。因此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无疑象征着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也警示人类不应以自我为中心肆意破坏生态平衡,而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否则便会付出代价,即走向自我灭亡之路。
  总之,作者赋予《野草在歌唱》的标题三重象征意义,通过对白人和黑人形象的颠覆性刻画,以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完成了对父权制、白人为中心和人类为中心的解构。玛丽的男性气质和对婚姻的背叛使父权制家庭彻底颠覆;玛丽的死亡和迪克的精神错乱则是对白人中心论的彻底颠覆;人类疯狂贪婪地破坏大自然的行为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也完成了人类中心论的解构。作者赋予小说标题的三重象征意义无疑是想表达自己对男人和女人,白人和黑人,人类和自然之间必将和谐相处的信心与希望。
  参考文献:
  [1] 黄晋凯、张秉真:《象征主义·意象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 多丽丝·莱辛,一蕾译:《野草在歌唱》,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3] 马龙云:《野草在呐喊——〈野草在歌唱〉中“野草”的三重象征寓意解读》,《时代文学》(上) 2010年第4期。
  (袁彩荣,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其故事内容主要描写了一位名叫苔丝的美丽、善良的农家女孩的悲惨命运。《德伯家的苔丝》作为外国文学,其好的译本可以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原有的创作意图,使翻译成为不同国家读者与作者之间沟通的桥梁。翻译文学跨越了国家与种族,为人们展现出各种不同的美学作品。本文通过对张谷若的译本,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所体现出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德伯家
草鱼1条、盐适量、胡椒粉适量、料酒1勺、食用油600毫升、淀粉适量、油1勺、番茄酱2/3大勺、糖1大勺、生抽1勺(调色用)、盐适量、水适量、水淀粉2—3勺。  酸甜菊花鱼  1.草鱼先斜刀片成薄片,然后直刀切成细条状,深及鱼皮别切断,用盐、胡椒粉和料酒腌渍片刻;  2.拭干水分,均匀地裹满干淀粉,待油烧至约6—7成热,放入鱼片炸制;  3.定型后捞出,待油温升高复炸一遍,至金黄酥脆,沥油备用;  
秋季是一年四季中万物生发的时节,人体的生理也随着季节的转换而发生变化。祖国的传统医学认为,秋季多吃酸,则克脾,引起五脏不调,而多食甘平类的食物,则以增强脾的活动,使肝脾活动协调。佳人们就得注意营养搭配了。这里,小编为大家奉上几道菜吧。  红椒牛柳  材料  牛肉300g、红椒1个、料酒1汤匙、生抽1汤匙、食用油1汤匙。  1.牛肉选牛里脊部分,切成薄片并加入料酒、生抽、食用油,拌匀,腌制半个小时;
“水知澹泊为吾友,竹解虚怀是我师!”竹不独产于我国,但国人对其喜爱程度之甚,人与竹相互关系之密,则举世无匹也,而依托竹子而产生的竹文化,伴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与国人携手已有数千年之久,不可不谓源远流长。    人之挚友    从生物学角度言之,竹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其根茎和躯干皆木质化,有明显的节。我国有250余种,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和华南、西南地区。其生命力旺盛,适应性强。山野路旁,庭院庙宇,皆
摘要 《浮士德》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剧作家、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毕生力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巨著之一。它取材于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以欧洲近代的历史和现实为背景,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诗剧的形式反映了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的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浮士德》中人物的关系脉络是推动诗剧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分析诗剧中三对非典型性主仆关系,探究了这部作品的主仆共生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