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肠杆菌科细菌对多黏菌素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来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35375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应对逐年增多的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多黏菌素再次被临床使用,其耐药状况受到广泛关注。除了染色体介导导致的耐药以外,存在于质粒的mcr-1耐药基因使多黏菌素的耐药性更易传播。本文综述了染色体介导的多黏菌素耐药机制和新发现的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包括mcr-1的分布和流行情况、mcr-1介导的耐药和传播机制、基因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多黏菌素耐药的检测方法等,为应对日益严峻的细菌耐药问题提供信息。(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8, 41:685-691)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COL4A2基因多态性位点rs9521733与新疆地区汉族腔隙性脑梗死的关联性。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新疆兵团第七师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汉族406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和同期425名对照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对受试者的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运用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进行COL4A2基因多态性位点rs9521733检测,采用SPSS 17.
目的对青少年失神癫痫的电-临床、药物治疗反应、预后等进行随访研究。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在西京医院脑电监测中心进行长程脑电监测的患者中,符合青少年失神癫痫诊断者纳入此项研究,观察项目包括起病年龄、发作类型、家族史、热性惊厥史、用药等。随访时间为6~44个月,平均(18.6±11.6)个月。结果共收集到32例患者,起病年龄5~19岁,平均(11.6±3.6)岁。5例(15.6%)患者有癫
期刊
近年来循环肿瘤细胞(CTC)的临床价值越来越明显,出现了多种检测CTC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微流控设备尤其具有发展潜力,因为此类系统具有下述重要特点:样品和试剂消耗低,灵活适应其他尖端技术,良好流体力学特征,方便实现自动化,微尺度分析等特点。本文将对微流控技术在CTC检测应用方面最新进展,以及临床推广中将面临的挑战做一简要述评。(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8, 41:638-640)
目的通过开放式流水线系统运行后核心数据和性能的分析评估,探讨实验室开放式自动化系统的优势及其可持续优化。方法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7年4至10月生化、免疫的运行数据。(1)各种流水线方案的成本分析;(2)应用流水线前后工作流程分析;(3)应用流水线前后样本采集量分析;(4)应用流水线前后检测周转时间数据分析;(5)应用流水线前后人员配置分析;(6)应用流水线前后样本复检分析。结果(1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CRC)患者血清可溶性B7-H1(sB7-H1)的水平,探讨其在CRC辅助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于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经病理诊断确诊为CRC的患者152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57例,以健康体检者59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测定血清sB7-H1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
医院检验科实习是医学检验专业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过渡环节。文章分析了多年的带教医学检验专业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阐述。通过成立实习教学小组,借鉴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对实习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建立对实习生和带教老师的考评制度,建立虚拟实验室提高形态学教学效果和加强质量控制意识,扩大实习生的专业视野、加
近几年随着材料科学、微电子机械系统迅速发展,推动着检验医学的仪器设备向小型化、集成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而结合了微流控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微流控生物传感器的蓬勃发展格外引人瞩目,有望成为检验医学未来应用的一项重要的科学技术。本文就微流控生物传感器特点、技术原理及在分子诊断的应用进展和问题做一简要介绍。(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8, 41:634-637)
感染性疾病病原诊断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疾病流行病学监测和管理以及控制传播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理想的感染病现场快速检验方法应具有敏感、快速、特异、稳定、低成本和便于使用的特点。本文概览了POCT在感染病抗原检测、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方面的临床应用状况,并重点介绍了微流控技术在病原体多重核酸检测和耐药性检测等方面的优势和潜力。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所、正确应用现场快速诊断技术,将为分级诊疗模式下的
目的监测2016年我国引起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的病原谱分布和对主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来自全国12家教学医院的引起院内血流感染(BSI)、院内获得性肺炎(HAP)和院内获得性腹腔感染(IAI)的病原菌。菌株经中心实验室复核后,对其中重要的临床常见菌株进行了抗菌药物药敏实验,采用琼脂稀释法或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药敏结果判断采用CLSI 2017年M100S(第27版)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