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教学在师范专科生校内教育实习的应用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m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格教学在师范专科生校内教育实习中的应用模式以分布式认知的理论为指导,强调微格教学中通过反思、对话和交流提升师范专科生对自我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并通过反复的微格教学实践在校内教育实习中提升师范专科生整体教学技能。
   关键词:微格教学;师范专科生;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08-03
   微格教学又称为“微观教学”、“录像反馈教学”等,是一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教师的教学方法。微格教学是 1963 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育中心首先开发出来的,创始人爱伦教授将微格教学定义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教师或已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 [1]
   传统的微观教学比较注重学生单一教学技能的训练。我国的微格教学往往把教学技能分为 10类进行训练:(1)导入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提问技能;(4)讲解技能;(5)变化技能;(6)强化技能;(7)演示技能;(8)板书技能;(9)结束技能;(10)课堂组织技能。[2]但这种注重单一技能训练的传统的微格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师范专业学生校内教育实习中短时间整体提升教学技能的需用。师范专科生的校内实习是在已经开设了学科教学法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基本的教学技能已经在教学法课程中进行了训练,在校内实习阶段没有必要再逐一进行。师范专科生的校内教育实习是在校外教育实习前期进行的。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技能,如果在校内教育实习中微格教学还是对师范专科生的教学技能进行孤立训练,就会使得师范专科生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综合应用教学技能时感到困难。目前我国还缺乏运用微格教学提升师范专科生教学的整体技能的评价工具和操作模式,使得校内教育实习中微格教学的效率不高。本研究利用微格教室的录音、录像等设施,对传统的微格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形成能够适应师范专科生校内教育实习的微格教学的应用模式。
   一、 模式的理论基础:分布式认知的理论
   分布式认知的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的,该理论突破了传统认知理论基于个体层次的信息处理模式,强调的是认知现象在认知主体和环境间分布的本质,该理论认为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之中,人们应该从由个体与其它个体、人工制品、环境所组成的功能系统的层次来解释认知现象。[3]
   师范专科生校内教育实习中整体教学技能的提升必然离不开与之相关的认知方面的提升。分布式认知理论启示我们在微格教学模式设计中不能单单关注师范专科生个体在微格教学中的自我观察和反思,为提升师范专科生对教学的认知水平还应该构建一个由指导教师、学生构成的学习共同体,通过评价工具、参考资料和网络平台等营造出一种鼓励学生观察、反思、讨论并彰显着现代教学理念的文化,灵活运用各种方式保证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知识或信息的内部表征(个体大脑)与外部表征(如电子的和纸质的显示品)之间的顺畅转化,使师范专科生在以微格教学录像为核心媒介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个体、环境和文化的互动提升对教学的认知水平并进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技能。
   二、 操作流程和工具
   整体上看,师范专科生校内教育实习的微格教学可以从组建指导教师和校内实习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开始。指导教师借助QQ、BBS等软件建立组内同学共享资源并能发表意见的网络平台;小组内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组内同学的帮助下,根据选定的教学内容独立备课并进行修订后,学生分成4人小组在微格教室进行试讲和录像;教师把微格教学录像、电子教案、微格教学评价指标等放到共享的网络平台,试讲的学生多次观看微格教学录像后根据微格教学评价的指标进行教学的自我评价和分析,并撰写微格教学反思日记,试讲的学生还要观看小组其他同学的微格教学录像,并根据微格教学评价指标进行评价,这些评价意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共享文件等方式快速实现共享。在试讲学生充分思考同学的评价意见并进行教学反思后,指导教师召开微格教学的讨论会议,以点拨和答疑方式对小组学生整体教学技能提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并从学生的教学行为入手剖析其内隐的教学认识,提升其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水平。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第一轮微格教学做出质性的评价意见。在此基础上每一个试讲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同学的互评和自我的反思进行分析和综合形成系统认识,并据此对教学设计进行修订。校内实习学生修订完教学设计后可以进行第二次微格教学的实践,操作流程如上,校内实习结束的时候,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给出质和量的评价。
   整个操作流程能够顺利进行的核心是基于科学的教学理念开发出的学生整体教学技能评价的指标,在微格教学中师范专科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都是围绕这些指标进行的。评价指标本身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能引导实习生课堂整体教学技能的发展。本模式的微格教学的评价指标如表1。表1中列出的五个等级只是对被评价学生教学技能和评价标准符合程度的一个大致的衡量,不是进行计分等方面的量化操作。学生在此指标的指导下进行教学的自评和互评,并最终要形成教学的整体性评价,整体性的质性评价可以参见表2。
   三、 操作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师范专科生校内教育实习的微格教学是提升学生从备课到上课的整体教学技能,不需要再对导入、讲授、提问、板书等进行分项训练。学生应该撰写一个课时教学的完整教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微格教学的时候也要着眼于学生教学技能的整体提升。学生进行微格教学的自评和互评的时候也要从整体的视角来分析教学技能,能够找到导入、讲授、提问、板书等单项教学技能中的内在联系及其对整体教学质量的影响。
   2.学生主体性原则
   教学是综合复杂的技能,师范专科生必须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才能形成自身的教学技能。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模式运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对自身教学的反思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微格教学的评价指标进行反思。师范专科生可以撰写说课稿说明教学设计意图,还可以撰写反思日记或教后记进行日常的反思。师范专科生微格教学的教师评价和同伴评价都属于外在的评价,这些外在评价必须转化为被评价学生的自我认识,才能对其课堂教学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因此本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一定要借助网络和各种社交软件,建立基于校园网的多渠道交流沟通的平台,才能使得各种关于微格教学的观点得到平等地、充分地交流和讨论,才更有可能为授课者本人所理解和接受。
   3.多元评价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通过多元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才能对这项复杂的技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充分的讨论,为师范专科生提升教学技能奠定基础。本模式运用中,微格教学的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指导教师、试讲同学、同伴同学都是微格教学平等的评价主体,他们三类评价人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充分表达对一堂课的理解和建议。在评价方法上要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相结合,以质的评价为主。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微格教学中学生教学的外显行为,还要透过外显行为分析其内在的教学理念,挖掘到学生教学行为体现的内隐理论。
   参考文献:
   [1]陈晓慧.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2]董林伟,李善良主编.教学问题诊断与技能提高初中数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3]周国梅,傅小兰.分布式认知——一种新的认知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2(2).(编辑:郭桂真)
其他文献
水稻分蘖末期,大部分有效分蘖已经形成,继续发生的分蘖大多为无效分蘖.落干烤田能控制无效分蘖,特别在多肥的高产栽培条件下,这是一项节水增产措施.烤田还有防止倒伏、减少
前言我国当前药材生产中,人参是属于基本平衡品种,要求稳定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按照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提高质量,积极打开国际市场,争取多出口,为国家创更多的外汇。人参
我国当前茶叶生产上栽培的茶树品种,主要的是地方群体品种。无性系良种在全国茶树栽培的总面积上占比例很小,如福建省1979年资料报导,无性系良种只占全省生产总面积的30%;其
一、问题的提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口化肥工业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田上施用氮肥量增加了,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农作物产量亦有相应的提高。以稻谷为例,很多地区每斤标准氮肥(
辐射育种是继农作物系统选育和杂交育种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育种手段。它具有提高变异率扩大变异谱,对变异了的性状稳定较快,可以缩短育种年限;处理方法简便,易为广大群众所
茶树原产于我国西南的亚热带大森林中,和常绿阔叶乔木及灌本混生在一起,形成它性喜温暖、喜湿润、喜漫射光而怕干旱、怕寒冷、怕直射强光的“三喜三怕”的遗传特性。我们要
位于北京市宣武区的椿树园是一个高楼林立、人口密集的小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而且拥有开阔的中心花园、健身场所,小区内花木茂盛,景色秀美,配套服务设施齐全,堪称“南
在不久前召开的福建省十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福建省省长黄小晶代表省政府全面回顾了过去五年的经济工作和环保工作,同时全面分析了福建省的经济和环境形势,描绘了福建省未
“同工酶”一词早在1959年首先由Markert.C.L. and Moller,F.提出,指的是具有相同的酶活性但其蛋白质分子结构不相同的一类酶。现代同工酶的概念则比较广泛,指的是凡是催化
烤烟的叶片是烤烟生产的主要产品,因此从事烟草研究工作的人员,理所当然地要以烟草叶片为中心进行研究,关于烟草叶片与产量的关系,余学熙等人已有较详细的研究报导,而有关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