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状态下 来之则安之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_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天来,每天晚上9点钟是瑞士日内瓦最美的时刻:各个社区的人们纷纷停下手边的事情,带着孩子,来到阳台、窗边,有人吹起观看足球比赛时用的喇叭,有人揮舞着荧光棒,大家一起欢呼、鼓掌。星空下,宁静的社区一时间热闹非凡。人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工作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的感谢,希望加油声可以传入他们耳朵,为他们送去力量。

紧急措施陆续出台


  3月16日,瑞士日内瓦突然变得格外安静,平日里早高峰时各国面孔奔走上班的忙碌场景消失了,路面上除了偶尔穿梭的城市公交,几乎看不到私家车和行人。这座聚集了多个国际组织的城市似乎停了下来。就在前一天,瑞士联邦政府宣布,由于新冠病毒的快速传播,瑞士进入“紧急状态”。
  从第一例确诊病例到全国进入“紧急状态”,瑞士政府的政策随着疫情的发展逐步趋紧。起初,政府只是颁布政令,取消500人以上的活动。也许是没有意识到此次病毒的凶险严重,政府只统计重症患者,轻症患者建议在家自我隔离。即使瑞士地处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奥地利之间,每天有数十万跨境工作者,政府也未严格地把控边境,只是加强了工作许可证件的查验。

  随着疫情趋于严重,感染人数逐渐呈现指数式的增长,瑞士联邦政府终于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全面接管各州防控职能,出台全国统一政策,主要包括:防疫目标从救护高危人群转为保护每一个人;禁止所有公共和私人聚会活动;关闭所有与基础保障提供无关的场所;要求民众认真遵守保持距离以及保持个人卫生的有关守则;高危人群应居家办公;关闭了若干小型边境站,确保对跨境人员的检测质量等。
  瑞士国际组织众多,世界卫生组织等都提前做好了远程工作的准备,目前还在“正常”办公。
总体来看,瑞士民众几乎没有怨言,也没有特别恐慌,有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

  瑞士的民众非常配合。其实,政府方面只是要求民众认真对待政府颁布的保持安全距离和个人卫生的守则,并没有任何强制性的手段和措施,但大家还是尽可能待在家里,即使出去散步也格外注意相互之间的距离。超市严格限制同一时间在超市内购物的人数,超出的人数必须在门口以2米为安全距离排队。进入超市之后,要先用免洗洗手液消毒,用塑料袋套住手才允许去拿购物篮。瑞士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比如公交车司机,超市营业员等,也全部戴上了口罩和手套进行防护。
  尽管在刚进入紧急状态时,超市里的意大利面、卫生纸、洗手液等遭到抢购,但不到一个礼拜的时间,超市就能基本保证各项生活用品的供给,人们也不再像之前一样恐慌抢购,而是每周有规律地前往超市购买。
  总体来看,瑞士民众几乎没有怨言,也没有特别恐慌,有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

我的生活学习


  病毒在欧洲传播之初,这里的大街上看不到戴口罩的人,甚至在官方宣传中都明确声明无须佩戴口罩。如何在大庭广众之下戴口罩而不引发身边人奇怪的目光,就成了我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好在疫情爆发时期是瑞士冬季的末尾,于是我将口罩戴在围巾里面。但当我这副打扮走进公交车时,依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事后我才意识到,为了把口罩全遮盖,我把围巾围在了鼻子以上,这反而让我更符合了电影中恐怖分子的形象。而后的几天,我又尝试了用大衣领子遮住口罩,以及同时佩戴帽子墨镜和口罩的“明星打扮”,结果依旧每次都引来无数人的目光。最后,我决定步行去上班,虽然在路上花的时间比平时多出了1个多小时。

  事实上,在瑞士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前的几天,当地人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有零星的欧洲人士也戴起了口罩。我也“勇敢”地戴上了口罩出入公共场合,有时候甚至会跟戴口罩的外国人相视一笑,表示互相理解。
  进入紧急状态后,我就读的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同样积极响应,关闭了全部的办公室和实验室,所有课程变为线上教学。这里的学生对于远程课堂比较熟悉,因为学校在不同城市有不同专业的学院,为了减少老师、学生们交通往来的麻烦,很多课程即使在平时也采取线上线下同步教学的方式。远程上课时,老师和同学有多种互动方式,同学可以在线留言,老师在每堂课结束前会有固定的答疑时间。老师和助教们还会运营一个内部的网站,便于分享通知、课件、作业等,学生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所有资源。
  对我来说,开始隔离式的生活和远程办公之后,还是有很多不习惯。
  刚开始的第一个星期,我在自己仅有16平米的一居室内仅仅待了一天,就感到极大的不适,非常迫切地想要出门呼吸新鲜空气,看看花花草草。于是在第二天早上,我特地早早起床,趁外面几乎没有人的时候,戴上口罩去附近的公园里走了一圈,算是圆了前一天的“梦想”。原以为这次户外活动可以让我之后在家多待几天,万万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天,想出门的心情又按捺不住了。于是,趁着去超市采购的机会,我特地绕了远,只为能够在户外多待一段时间。
在此次援助意大利的过程中,意大利很多媒体中都出现了“谢谢 中 国 ( G r a z i eCina)”的字眼,还一度成为当地热搜话题。

  好在第二个星期,由于需要连续准备两个科研报告,很多任务等着我去完成,我的心才慢慢安定下来,不再坐立难安,远程工作的状态也让我的生活日渐规律。每天早上8点起床,一杯咖啡开启上午的工作学习。导师希望大家即使在家办公,也要保持每天的社交和联络,维持团队凝聚力。因此,中午一点半成为我们课题組集体远程互动的时间。下午4点,是我的运动时间。打开窗户,在地上展开瑜伽垫,我的健身“套餐”就这样开始了。

Grazie Cina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能力强、负责任的大国了。在结束了国内的抗疫之后,不少医生团队又不畏辛苦,不畏危险,再次奔赴欧洲战场,带去丰富的物资和刚刚获得的实战经验,协助意大利控制疫情蔓延。虽然有时候西方国家会选择性忽视,但是中国做出的援助和贡献是无法否认的。在此次援助意大利的过程中,意大利很多媒体中都出现了“谢谢中国(Grazie Cina)”的字眼,还一度成为当地热搜话题。有的小镇唱起了中国国歌,有的人将中国国旗挂在了自家的阳台,还有的艺术家用漫画的形式,描绘出中国对意大利的无私帮助。

  瑞士因地处欧洲中部,一直奉行中立政策,对外部事务向来能客观平和看待。从我身边人的反应来看,大家并没有将这次疫情与中国进行过多联系,只是觉得国家遭受疫情的先后顺序不同。从瑞士的媒体来看,由于瑞士正处于疫情蔓延过程中,并没有很多关于中国的报道,即使有也比较客观。
  责任编辑:曹晓晨
其他文献
拳打镇关西后逃亡,见悬赏告示而不识:  鲁达看见众人看榜,挨满在十字路口,也钻在丛里听时,鲁达却不识字,只听得众人读道:“代州雁门县,依奉太原府指挥使司该准渭州文字,捕捉打死郑屠犯人鲁达,即系经略府提辖。如有人停藏在家宿食,与犯人同罪;若有人捕获前来,或首告到官,支给赏钱一千贯文。”鲁提辖正听到那里,只听得背后一个人大叫道:“张大哥,你如何在这里?”拦腰抱住,直扯近县前来。李舒扬(北京大学)  鲁
静园的桃花第三教学楼外的山桃中文系大一学生在静园上课  我对静园的桃花印象深刻。  古代汉语对于中文系大一学生来说,是一门硬课。古代汉语是中文系的基础核心课,一周六课时。学习内容由文选和通论组成,文选中学生需要读完《史记》和《左传》,通常讲的是基础性且有些枯燥的知识,为此,许多老师精心安排活动,让课程更有趣些,在静园读书便是其中之一。  三月中下旬,静园的桃花开得正旺,一朵一朵在枝头绽开。天气好的
有同学说,人生道路不求高的,也不求低的,只求对的。我认为,对的路不是求来的,也不是选择完就自然而然出现的,而是脚板向下,腰杆向上,踏实辛苦,甚至历经磨难走出来的。如果毕业后找工作不顺利,或是感觉自己吃了亏,一定不要光顾着抱怨,这很可能是未来的财富,积极分析、谨慎探索,去把路走对,而不是只是想著走对的路。我的点滴感悟,都是在清华读本科时得到的。  姚颂,1992年出生,2011年被保送清华大学电子工
2006年,张沛东从中国海洋大学捕捞学专业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刚一留校,张老师就把研究注意力投向大叶藻,并且一做就是十年。  2017年9月,山东荣成天鹅湖进行了一次规模化增殖活动,此次增殖的对象不是鱼、虾和蟹等,而是一种被当地人俗称为“海苔”的海草——大叶藻,这也是我国首次规模化的大叶藻增殖作业,共移植株高20cm以上大叶藻5万余株,底播大叶藻种子13万粒。大叶藻,学名鳗草。这次增殖活动是由中国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去追坚守和反抗  阿米尔和他的男仆哈桑的故事是那样动人,那样两个童真的少年,他们惺惺相惜,哈桑对他说着“为你千万遍”,阿米尔就那样望着他。年纪越大,越是会欣赏这样纯粹的感情。但当你完全沉浸时,作者總会给你当头棒喝,你掉进了那个他设计好的“陷阱”。作者绝对不是只写单纯的少年情谊那么简单,他要描摹的是那个悲观无奈的时代,那个几乎要吞噬掉每个人的时代。
三大恨事来自宋代彭渊材的“平生五恨”北美海棠草莓果冻红色贴梗海棠  经过查阅文献,我发现张爱玲所写的“三大恨事”,其实来自于宋代彭渊材的“平生五恨”。宋代释惠洪的笔记《冷斋夜话》卷九有言:“渊材迂阔好怪……尝曰:‘吾平生无所恨,所恨者五事耳。’人问其故,渊材敛目不言,久之曰:‘吾论不入时听,恐汝曹轻易之。’问者力请说,乃答曰:‘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
“告诉我,你看到它是什么感觉?”  我经历过最难的一场面试是一家主要服务地产商的公关公司。作为一个对房地产行业一丝一毫都不感兴趣的人,我也不明白我究竟为什么要去面试。我只是在海投时随手一键投了简历,轻松地过了电话面试,公司便安排了面试。  最后一轮面我的是一个非常犀利又聪明的美国老奶奶,70多岁的样子,1990年代时曾在美国出过一本很有名的畅销书。她见到我后,没有问任何常规性的面试问题,甚至没有让
2019年的我,終还是跳出了玻璃罐。不管如何,我依旧是那个自己,“静”观风云,我自巍然不动。  “静”来形容我的性格再合适不过,有时候,倒不如说是发呆。在2019年,尤为严重。我开始思考十八年来所养成的脾气秉性究竟要打磨成什么样子,我开始思考必须放弃的以及需要重新担起来的。我发现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时间分配到所喜欢的各种“领域”,我不能一边学习下棋,一边学习绘画。这让我很痛苦,我不再是向着博学多才的
“我活成了我想活的样子。我就想活成这个样子。我想要能够做我选择的事。我曾经有很多年都是不坐车的,全部都是自己开车。我要掌控方向盘。”  采访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孙师兄之前,我就有了最想问的问题。从四达集团到蓝色光标,从恒基伟业到拉卡拉,孙师兄六次创业六次成功,像他这样的“创业教父”成功有何秘密?他的历次创业又与四年大学本科生活有何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创业)是基于我的三观的。而我的三观是高中萌
我走进的仿佛是狄兰·托马斯诗中温和的良夜,咆哮的焦虑、怒吼的任务清单,都被夜与光织成的浪漫尽数吸纳。自西向东走过,首先看到是林中博物馆,百余种标本整齐地码在光格之中,有秩序地展开震撼又精致的自然之美。  坐落于北京五道口的北京林业大学面积不算很大,不断翻新、年年变化的北林校园在我心中像是美人乌鬓上新折来的木钗,顶端还有四五嫩芽。在北林众多优美精巧的景观中,对我最有特殊意义的还数去年竣工的“林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