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的冲击能量和体积巨大、滑动速度极高、运动距离超长、流动性大、致灾范围大、遇阻改变流向等运动特点,致使一旦发生,造成的灾害就无法估计。因此,研究计算其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及运移距离,对预测灾害范围有重要的意义,进而对减灾防灾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 能量法 速度 位移
1、研究意义
高速远程滑坡(崩滑)-碎屑流因其运动速度极大和运动距离超远,往往引发灾难性事故,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仅20世纪,地震滑坡已经造成数万人丧生和几十亿美元的损失[1],如瑞士Elm滑坡—碎屑流,造成120人死亡,整个村庄被埋[2]。加拿大亚伯达省的巨型崩塌,致使半个Frank镇被掩埋,死亡人数超过10000人[3]。
汶川大地震触发了15000多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直接造成2万多人死亡,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4]。在众多的地质灾害中,地震高速远程滑坡给灾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为典型的有映秀牛圈沟滑坡碎屑流、安县大光包崩滑、青川东河口滑坡、绵竹文家沟滑坡和彭州谢家店子滑坡。
因此选取青川县马公乡窝前滑坡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及运移距离,对预测灾害范围有重要的意义,进而对减灾防灾具有指导意义。
2、滑坡地质背景及基本特征
2.1滑坡地质背景
窝前滑坡位于青川县马公乡朝阳村窝前组,滑坡体主要为寒武系硅质板岩及震旦系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滑坡体前后缘高差约175m,滑程约2035m,体积约1200×104m3。滑坡体自高程约1700m剪出形成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造成34人死亡,填埋100多亩坡耕地。
2.2滑坡基本特征
地震滑坡因其突发性和无预警性而无法“真实的”反应其运动和堆积特征,但是滑坡从启动到制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依据滑前及滑后的地形地貌、堆积体堆积及运动特征等,将其分为滑源区、碰撞解体区、陡坡加速区、碎屑流流通区、碎屑流堆积区(如图1-1)。
滑源区是指滑坡后缘最高点至滑坡剪出口之间的坡体部位;
碰撞解体加速区是陡坡带Ⅰ前缘到陡坡带Ⅱ前缘之间的区域;
碎屑流流通区是陡坡带Ⅱ到拐弯处之间的区域;
碎屑流堆积区是从拐弯处一直到堆积体前缘之间的区域;
图1-1 滑坡分区及滑坡后壁分区图
滑源区介于1700m~1875m之间,高差175m,震前平均坡度35°,震后平均宽度为412m,残余堆积体厚度约26m。滑坡发生之后,后缘壁较陡,发育钙膜,堆积体坡度14°~15°。灰岩产状335°∠47°~60°,板岩产状308°∠18°
碰撞解体加速区介于1550m~1700m之间,横向宽度为307.6m,纵向长度为393m。缓坡段地形特点是中间低,两侧稍高,地形较平缓。平台前缘处原始地形两侧高,中间低,成缩口型。正因为这一特点,使滑源区物质聚集碰撞解体形成碎屑物质,经陡坡带Ⅱ加速及气垫效应形成高速碎屑流。
在碎屑流流通区和堆积区统计堆积物粒径大小变化,从陡坎段Ⅱ下部到泥痕消失处,堆积物质中的小颗粒越来越多,大颗粒越来越少,说明滑坡物质在碎屑流流通段随着运动距离的增加,碎屑化越严重。纵向上与前面对滑源区、碰撞解体加速区相比较,粒径逐渐减小。
3、窝前滑坡的运动速度分析
3.1窝前滑坡的启动速度分析
假定滑坡块体是刚性摩擦块体,下滑力为L,阻滑力为Rmax。
边坡的稳定系数 ;
根据Newmark分析,假设动力条件下的阻滑力Rmax和静态的Ra一致地相似(孔隙压力不存在)。因此
地震情况下,对于直线滑动面滑块和斜坡相对静止时的受力平衡状况为:
(1-1)
此处g为重力加速度,α为滑面倾角,μ为动摩擦系数,Lc为临界状态下的下滑力,a水、a垂分别为地震时的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加速度;
依据广元曾家台站的记录a垂/a水=0.38,联立式(1-1),
计算得出窝前斜坡临界加速度为a水=5.18m/s2, a垂=1.97m/s2,ac=5.54m/s2。
假设地震波加速度 ;在一个地震波周期内滑块的相对运动分3个阶段:
初始阶段:当 时,滑块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启动阶段:当 时,滑块开始运动,
在启动阶段末,滑块的速度和位移分别是:
启动加速阶段:此时 ,当滑块与斜坡速度相同时,滑块的位移达到最大。
付荣[5]根据汶川地震中广元市曾家站记录的强震数据资料,对地震波能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广元市地震波能量最集中的时间段为60~80s ,主要频率约为2.7Hz,因此 17;
计算得到窝前滑坡抛出时,V=21.32m/s,滑动的位移S=116.9m。
表1-1 广元曾家和石井台站最大峰值加速度表
3.2能量法运动速度分析
根据能量守恒定理,按图所示建模,导出滑块沿滑面下滑S距离(水平距离L)后的滑速Vs为:
式中:α为滑面倾角;W为滑块单宽重量;f、c为滑动面的抗剪强度参数;H为滑体质心落差;l为滑块与滑动面接触面长。如不考虑c,则可简化为:
当滑面为非平面时,可取α和f的平均值作近似计算。
图1-2 平面滑动要素示意图
由表1-2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窝前滑坡的运动是先加速后减速。加速的运动范围是400~1000m之间,最大速度为46.68m/s,减速的运动范围在1000~2035m之间。尤其是1800m以后,此时能量法计算速度已经不适用,只是在受惯性力的作用下往前运动。
400~1800m之间的以200m为一步长,求得平均速度和运动时间分别是34.2m/s2和40.94s。
1800~2035m的加速度大小与速度关系式为:
; ;
计算得出,此段加速度a=-0.09m/s2,t=51s;
窝前滑坡从400~2035m的运动时间是92s,平均速度是34.2m/s2。
4、结论
窝前滑坡的运动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高速启动阶段
滑坡发生的时间在汶川地震发生57s时,临界加速度是5.54m/s2,抛出时速度21.32m/s,位移116.9m。
(2)高速溃滑阶段
滑坡物质在地震作用下获得5.54m/s2加速度后,高速运动,随后在平台上部碰撞解体并转向偏为NE75°运动,经过陡坡段Ⅱ的加速,形成碎屑流。
(3)碎屑流流动阶段
碎屑物质在气垫效应的影响下,以平均34.2m/s的速度运动,并刮铲沟谷两侧的斜坡形成泥痕。在运动到1800m左右时,碎屑流的运动基本靠惯性力向前运动,滑坡的整个运动时间为150s左右。
参考文献
[1] 张明,殷跃平,吴树仁,张永双.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机理研究发展现状与展望[J].工程地质学报,2010.3
[2] Heim,Albert. Der Bergsturz von Elm·Deutsch[J].Geo.lZeitschr,1882,34, 74~115.
[3] P. E. Kent. The Transportmechanism in catastrophic rock falls[J].Geology,1966,74, 79~83.
[4] 方华,崔鹏,蔡鹤生,唐朝珲,周爱国.汶川地震大型高速远程滑坡力学机理及控制因子分析[J].灾害学,2010.10
[5] 付荣等. 广元市地震波能量分布特征及地质灾害响应[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Vol .10 No .1Feb .2012
关键词: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 能量法 速度 位移
1、研究意义
高速远程滑坡(崩滑)-碎屑流因其运动速度极大和运动距离超远,往往引发灾难性事故,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仅20世纪,地震滑坡已经造成数万人丧生和几十亿美元的损失[1],如瑞士Elm滑坡—碎屑流,造成120人死亡,整个村庄被埋[2]。加拿大亚伯达省的巨型崩塌,致使半个Frank镇被掩埋,死亡人数超过10000人[3]。
汶川大地震触发了15000多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直接造成2万多人死亡,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4]。在众多的地质灾害中,地震高速远程滑坡给灾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为典型的有映秀牛圈沟滑坡碎屑流、安县大光包崩滑、青川东河口滑坡、绵竹文家沟滑坡和彭州谢家店子滑坡。
因此选取青川县马公乡窝前滑坡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及运移距离,对预测灾害范围有重要的意义,进而对减灾防灾具有指导意义。
2、滑坡地质背景及基本特征
2.1滑坡地质背景
窝前滑坡位于青川县马公乡朝阳村窝前组,滑坡体主要为寒武系硅质板岩及震旦系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滑坡体前后缘高差约175m,滑程约2035m,体积约1200×104m3。滑坡体自高程约1700m剪出形成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造成34人死亡,填埋100多亩坡耕地。
2.2滑坡基本特征
地震滑坡因其突发性和无预警性而无法“真实的”反应其运动和堆积特征,但是滑坡从启动到制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依据滑前及滑后的地形地貌、堆积体堆积及运动特征等,将其分为滑源区、碰撞解体区、陡坡加速区、碎屑流流通区、碎屑流堆积区(如图1-1)。
滑源区是指滑坡后缘最高点至滑坡剪出口之间的坡体部位;
碰撞解体加速区是陡坡带Ⅰ前缘到陡坡带Ⅱ前缘之间的区域;
碎屑流流通区是陡坡带Ⅱ到拐弯处之间的区域;
碎屑流堆积区是从拐弯处一直到堆积体前缘之间的区域;
图1-1 滑坡分区及滑坡后壁分区图
滑源区介于1700m~1875m之间,高差175m,震前平均坡度35°,震后平均宽度为412m,残余堆积体厚度约26m。滑坡发生之后,后缘壁较陡,发育钙膜,堆积体坡度14°~15°。灰岩产状335°∠47°~60°,板岩产状308°∠18°
碰撞解体加速区介于1550m~1700m之间,横向宽度为307.6m,纵向长度为393m。缓坡段地形特点是中间低,两侧稍高,地形较平缓。平台前缘处原始地形两侧高,中间低,成缩口型。正因为这一特点,使滑源区物质聚集碰撞解体形成碎屑物质,经陡坡带Ⅱ加速及气垫效应形成高速碎屑流。
在碎屑流流通区和堆积区统计堆积物粒径大小变化,从陡坎段Ⅱ下部到泥痕消失处,堆积物质中的小颗粒越来越多,大颗粒越来越少,说明滑坡物质在碎屑流流通段随着运动距离的增加,碎屑化越严重。纵向上与前面对滑源区、碰撞解体加速区相比较,粒径逐渐减小。
3、窝前滑坡的运动速度分析
3.1窝前滑坡的启动速度分析
假定滑坡块体是刚性摩擦块体,下滑力为L,阻滑力为Rmax。
边坡的稳定系数 ;
根据Newmark分析,假设动力条件下的阻滑力Rmax和静态的Ra一致地相似(孔隙压力不存在)。因此
地震情况下,对于直线滑动面滑块和斜坡相对静止时的受力平衡状况为:
(1-1)
此处g为重力加速度,α为滑面倾角,μ为动摩擦系数,Lc为临界状态下的下滑力,a水、a垂分别为地震时的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加速度;
依据广元曾家台站的记录a垂/a水=0.38,联立式(1-1),
计算得出窝前斜坡临界加速度为a水=5.18m/s2, a垂=1.97m/s2,ac=5.54m/s2。
假设地震波加速度 ;在一个地震波周期内滑块的相对运动分3个阶段:
初始阶段:当 时,滑块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启动阶段:当 时,滑块开始运动,
在启动阶段末,滑块的速度和位移分别是:
启动加速阶段:此时 ,当滑块与斜坡速度相同时,滑块的位移达到最大。
付荣[5]根据汶川地震中广元市曾家站记录的强震数据资料,对地震波能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广元市地震波能量最集中的时间段为60~80s ,主要频率约为2.7Hz,因此 17;
计算得到窝前滑坡抛出时,V=21.32m/s,滑动的位移S=116.9m。
表1-1 广元曾家和石井台站最大峰值加速度表
3.2能量法运动速度分析
根据能量守恒定理,按图所示建模,导出滑块沿滑面下滑S距离(水平距离L)后的滑速Vs为:
式中:α为滑面倾角;W为滑块单宽重量;f、c为滑动面的抗剪强度参数;H为滑体质心落差;l为滑块与滑动面接触面长。如不考虑c,则可简化为:
当滑面为非平面时,可取α和f的平均值作近似计算。
图1-2 平面滑动要素示意图
由表1-2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窝前滑坡的运动是先加速后减速。加速的运动范围是400~1000m之间,最大速度为46.68m/s,减速的运动范围在1000~2035m之间。尤其是1800m以后,此时能量法计算速度已经不适用,只是在受惯性力的作用下往前运动。
400~1800m之间的以200m为一步长,求得平均速度和运动时间分别是34.2m/s2和40.94s。
1800~2035m的加速度大小与速度关系式为:
; ;
计算得出,此段加速度a=-0.09m/s2,t=51s;
窝前滑坡从400~2035m的运动时间是92s,平均速度是34.2m/s2。
4、结论
窝前滑坡的运动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高速启动阶段
滑坡发生的时间在汶川地震发生57s时,临界加速度是5.54m/s2,抛出时速度21.32m/s,位移116.9m。
(2)高速溃滑阶段
滑坡物质在地震作用下获得5.54m/s2加速度后,高速运动,随后在平台上部碰撞解体并转向偏为NE75°运动,经过陡坡段Ⅱ的加速,形成碎屑流。
(3)碎屑流流动阶段
碎屑物质在气垫效应的影响下,以平均34.2m/s的速度运动,并刮铲沟谷两侧的斜坡形成泥痕。在运动到1800m左右时,碎屑流的运动基本靠惯性力向前运动,滑坡的整个运动时间为150s左右。
参考文献
[1] 张明,殷跃平,吴树仁,张永双.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运动机理研究发展现状与展望[J].工程地质学报,2010.3
[2] Heim,Albert. Der Bergsturz von Elm·Deutsch[J].Geo.lZeitschr,1882,34, 74~115.
[3] P. E. Kent. The Transportmechanism in catastrophic rock falls[J].Geology,1966,74, 79~83.
[4] 方华,崔鹏,蔡鹤生,唐朝珲,周爱国.汶川地震大型高速远程滑坡力学机理及控制因子分析[J].灾害学,2010.10
[5] 付荣等. 广元市地震波能量分布特征及地质灾害响应[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Vol .10 No .1Feb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