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44526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人事部、财政部、教育部发布《中小学贯彻(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实施意见》,规定中小学校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至此,全国各省市事业单位结合本地实际,陆续推进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但绩效工资实施以来,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正在逐步的“丧失”,“反正都绩效了”正成为许多教师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那么,在新的形势与条件下,如何调动其内驱力,激励教师实现其更高的价值追求,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呢?
  教育科研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进步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1.教育科研以促进专业成长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人类激励理论》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如今,随着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系列发展战略,整个社会正逐步形成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良好风尚,教师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与提高,其“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低层次的需求)得到了初步的基本满足与实现。至此,“尊重要求与自我实现需求”凸显出来,成为教师当下主要的价值追求。
  通过教育科研与课题研究,以激励教师努力从事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总结与提炼,不断夯实理论根基,丰富实践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逐步满足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因此,以教育科研促进专业成长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客观需要。
  2.教育科研以促进专业成长是社会发展对教师个体的客观要求
  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取得了巨大辉煌的成就。“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80万亿元。这意味着中国年度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各行各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育也不例外。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教育科研,有利于推动和促进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的创新,造就一大批科研型的教师人才,培育更多有创新思维的教育专家。
  3.教育科研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创造’是教师从工作中获得‘外在’和‘内在’相统一的尊严和欢乐的源泉。由此,教师的职业使命与作为人的真实生活及其生命质量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不再是没有职业自我意识的政治工具或为他人做嫁衣的‘殉道者’,而成为积极发展的创造者。这是对教师职业丰富性的深入挖掘,教师的职业形象从而由单薄变为丰满。”“丰满”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综合型的教师队伍。
  2001年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掀起了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要求在继承传统教育合理因素前提下,实现教师教育思想与理念以及教育模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对教育及其从事这一职业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标准,迫切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实践教育教学经验,努力创新,提炼新的思想与理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课题研究是一线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最佳平台
  研究范式是指由研究主体和客体及其相关关系、研究目的、方法、场所、过程、评价、指导思想等因素构成的整体。目前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主要有三种范式:理论思辨范式、技术理性范式和科学主义研究范式。
  理论研究范式追求的是理论的完整性,研究的目的就是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少数教师在教育教学之外搞“专门研究”,研究的课题是由学校安排的,或者参加教育理论工作者主持的课题。这些课题多是一些重大的理论课题,与教师的实际生活关系不密切。
  科学主义研究范式,其研究者把自然科学范式奉为圭臬,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把教育领域作为自己调查、观察的外在对象,探索教育现象背后的本质和因果规律,探求任何课堂都通用的一般性原理,用这些规律和原理指导教育活动,使教育研究笼罩在“自然科学的阴影”之下。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映、揭示或把握教育现象本质和客观规律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获得现象可靠、清晰和明确的图景的过程,是不断发现教育世界秘密的过程。教育研究以定量化、标准化为评价依据,研究中运用统计、实验等实证研究方式,力求客观描述教育现象。
  技术理性研究范式有三个基本的假设:实际的问题可以有通用的解决办法;这些解决办法是可以在实际情景之外的地方(如研究所)发展起来的;这些解决办法可以由出版物、训练或行政命令等途径转换成实践者的行动。技术理性秉持这样的信念:存在着所有教室与所有教师普遍有效的原理。教育研究就是抽取任何课堂都通用的普遍的原理并使其概括化与普适化,系统开发具体的程序和技术,从而为教育实践立法。在技术理性控制下人们按照“研究——开发——传播”(R—D—D)的程序工作,经由研究产生理论,把理论应用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然后编制出一套“产品”,如一套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这些“产品”通过培训传授给广大教师,使他们接受并学会使用这一套“产品”。   通过三种研究范式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技术理性的研究范式,更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教师成长课题研究“门槛”不高,中学二级以上的教师以个人或集体名义均可申报,也不需要高深理论指导,更不强调创新教育理论,而是以教学实践及其经验总结为研究对象,以具体教学实践为研究范围,通过对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形成具有一定推广意义或价值的成果,时间一般为1至2年,周期短。这种形式的课题研究就是引导中小学一线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小、真、细、微”问题,以个人或集体名义申报研究课题,通过研究,归纳、提炼出有普遍操作意义的成果出来,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问题呈现一反思总结一实践验证一理论提炼一成果汇集”。由此比对,技术理性的研究范式与教师成长课题研究存在很大的一致性,在不额外增加教师工作负担的前提下,以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及内容,形成技术性的、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对相关教育科研理论的认知水平和领悟能力,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对教师成长课题研究的管理
  1.学校教育科研部门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有力支撑。“教科室”是一个学校常设机构之一(部分学校设置为“课程中心”),是学校引领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继续教育的管理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领导部门,其职能在于为教师搭建研究、交流与分享的平台,更好地为学校教学服务、为广大教师服务,努力促进科研能力向教学能力转化、科研成果向教学质量转化。为充分体现这一职能,学校的教育科研主管部门势必成为教师从事课题科研的有力支撑。
  2.完善档案管理,促进教师落实教育科研,真正实现教育科研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档案是在各项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是领导决策的依据,是对工作查考的凭证,也是科研研究和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可靠资料。的文字、图表、声像及其他各种形式和载体的记录材料。”具备凭证作用、参考作用、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三个方面作用。
  学校教育科研部门所管理的档案,能直接展示一个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发展历程,呈现学校整体的科研质量与水平。对于教师成长课题研究所进行的档案管理,作为一种原始凭证,记录着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完整资料,对其本人而言是其成长的经历,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经验概括与总结,同时从管理角度,更能发挥出对研究者的督促与推进作用。
  因此,针对每一项教师成长课题都要建立起完整的课题研究档案库,把课题申报、立项批准、理论培训、集体研讨、阶段性总结、研究成果汇集、结题评审、成果申报等所有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完善课题研究的档案管理。
  3.建立健全奖励机制,激励教师自觉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每一项科研课题,都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与资金保障。通过建立健全奖励条例,以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教师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这既是教育科研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及其“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价值追求的外在动力。例如我们设置了《教师成长课题奖励条例》,设定结题课题给予100—500元的物质奖励,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聘请相应专家予以指导及其它保障。因此,每年我校都有近50人(占教师总数的40%)获教师成长课题研究的立项批准。
  4.对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培训与专家指导。根据课题研究的客观需要及其教师在其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邀请科研院校教授、市教科院、区进修学院及其教科所专家,定期举办理论培训,指点迷津,破解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困惑与难题,指导教师提炼科研成果,不断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及科研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教师在其科研过程中的困惑及其解决策略
  1.教师从事教育科研面临的主要困惑。中小学教师作为课堂教育教学工作者,在从事教育科研或课题研究过程中,难免会遇上各种困难,受各种因素制约与影响,但最大的困惑还在于缺乏先进教育理论的支撑。一线教师,特别是资历较长的教师,由于长期从事课堂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撰写的教学经验总结或教学反思都具有一定价值。可一旦涉及到教学理论体系,却不知如何阐释。教育理论,特别是最前沿、最先进的理论的缺失,更容易让无数优秀的教师沉浸其成功的经验之中。而“经验”本身仅仅属于感性的认知与把握,以此指导教学实践尚可,而不能在理论的支撑下广泛地应用,失去其推广的可行性与现实性。
  2.破解教师教育科研困惑的措施与方法。“解放老师,提高老师的生活质量,让老师教得轻松。”“减负提质”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更是回归教育真谛的客观需要。为了解放教师,使教师能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投入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有必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与措施,让他们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教育与教研,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为破解当前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困惑,一方面必须减轻他们的工作及其心理负担,简化常规教学事务的管理,将教学手册管理等事务细化到平时的教研活动管理之中,以集体备课活动形式进行课前的准备与设计。另一方面,由学校教育科研部门定期组织课题负责碰头会议,及时收集、整理他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特别是理论上的问题,由学校聘请相应的理论专家到校进行理论指导,提升教师们教育科研与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
  如今,教育科研与课题研究并非理论工作者的“专利”,正如教师成长课题研究的推广一样,只要能够为广大一线教师搭建起这样一种进行科研的平台,就能让他们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进行教育科研,实现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的有机统一,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其成为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及其价值追求的重要途径。
  (责任编校:白水)
其他文献
该文利用一维化方法,在有效质量近似下,考虑阱中电子有效质量随空间位置的变化(SDEM效应),计算了加垂直磁场时有限深抛物阱(PQW)中类氢杂质基态和低激发态的束缚能.引入与方
集成分子与石墨烯来构造各种功能器件,以及利用分子聚合反应合成与石墨烯具有类似π-共轭电子结构的分子器件,是近期分子电子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然而人们对其中一些基础科学问
近年来,有机元素与非有机元素杂化的多孔结构(organic coordinationnetworks)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结构可以通过连接头(金属)与连接条(配合基)相互连接成键,从而制备成多孔晶体材料
自高温超导体YBCO被发现以来,随着超导性能不断改善和提高,它在诸多方面都有应用:如大家看不到的电压基准,科学仪器方面的电磁信号检测仪,超导磁悬浮列车、新式的超导船舶推
本文在二维空间上构建了一个准一维颗粒流体系,并通过加入随机力场、保守力场、颗粒膨胀度等手段来调控颗粒流的宏观特性。对于该颗粒流体系,利用二维空间上的软球分子动力学模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利用高压原位电阻测量、高压原位磁测量并结合高压同步辐射原位X射线衍射和吸收等一系列高压技术研究压力下122型铁基超导体的性质以及压力下LaMnPO的绝缘
碳纳米纤维(Carbon Nanofibers)的直径在10nm~500nm范围,长度为0.5μm~100μm,其直径是介于碳纳米管和碳纤维之间的准一维碳材料。碳纳米纤维除了具有碳纤微的低密度、高比模量、
稀土金属三碲化物RTe3是导电性非常良好的二维层状材料,具有费米面嵌套行为驱动的电荷密度波相变。随着稀土元素离子半径的减小,化学压力的增加,电荷密度波序呈现出系统的演化。
硅微条探测器因具有很好的位置分辨率与能量分辨率而得到广泛应用,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外靶实验终端上,硅微条阵列可配合CsI(T1)量能器来完成带电离子的鉴别。硅微条探测器价
目前的研究不能完全确定高能GeV和TeV辐射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36颗最新TeV耀变体的TeV观测数据,在修正了河外背景光对TeV光子的吸收后通过能谱拟合得到了内禀光子谱指数及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