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探析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i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问题是当代哲学界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由于马克思对人类生存价值的深切关怀,从而萌生了资本主义社会拜物教现象的批判研究。现如今,我们的生存状况依然依赖于物而存在,这使当代人也就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物化的泥淖之中,通对于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探析,来论证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研究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
  一、拜物教的词学解释
  拜物教一词,首先源于《论物神崇拜或古埃及宗教与尼格里蒂亚的现代宗教的近似》当中,法国查理斯德—布罗斯将拜物教这个词从物神(Fetich)概念中派生出来,15世纪末,葡萄牙人在欧洲西部地区发现当地人甚是膜拜某种具有神奇魔力的咒符,随即他们用葡萄牙单词Feitico来代指这些神物,它的原义是手工制作的产品。而在《论物神崇拜》一书中,法国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德—布鲁斯又给拜物教一词戴上了宗教的面纱。
  拜物教在宗教学的研究当中,原始人将有些特定物体(如弓箭、贝壳、石头等)加以顶礼膜拜。基于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现象以及自然规律缺少科学的认识,人们往往借助于宗教的思想去作以解释,将此类物件现象都赋予了超能力的力量。
  在18、19世纪宗教学中,“拜物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术语,马克思进一步将这术语延伸到政治经济学领域中。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拜物教现象的总体的批判,是从商品拜物教出发。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开始是从“商品”着手分析,从商品拜物教延伸至货币拜物教,再到资本拜物教的这一过程进行解剖。一层层揭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表象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无关于其他物质方面的相互牵连,只存在于人们自己当中①。
  二、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商品拜物教。拜物教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根据异化发展程度可分为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及资本拜物教。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开门见山的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的堆积’。②在商品社会中,社会成员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社会地位的高低、尊严的获得,甚至幸福感指数,都与一个人所占有的商品的多少和是否能够拥有商品而密切相关。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商品作为一种神秘的、不可破解的谜一样的存在。马克思以宗教世界幻境作为比喻讲到:“商品形式和它借以表现的劳动产品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这是仅存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但它却并没有通过这种关系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间接地借助于无语物之间的关系来掩盖它们的本质。因此,如果非得找一种借代物,那我们就不得不来寻找宗教的掩护,在宗教中人脑的意识思維被赋予了神圣的灵性,嫁接了生命的活力,同时,它还与人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在商品世界中,人手工制作的物质产品也同样被赋予了本身所不具有的神奇功能,作为一种独立的东西而存在,我们把这种就叫做‘拜物教’。”③
  (二)货币拜物教。货币关系的物化实际上是社会关系变成物的关系的具体表现。伴随着货币的产生,人们在崇拜商品的同时又开始崇拜货币,因为得到货币就能得到商品。商品有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所有的商品都可通过货币的价值来衡量。这样,货币又开始发挥它的特殊属性来支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货币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都未曾揭露资本剥削的秘密,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只不过它更加炫目,更能迷惑人们的眼睛而已。
  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和流通的广泛盛行,商品价值成了一般劳动的代表,货币的职能也集中在了一般等价物上。商品或是货币都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隐藏起来,人们之所以对货币如此的顶礼膜拜,因为在商品的世界里,货币即财富的代表,拥有了货币就拥有了一切。“凡是我作为人所不能做到的,即人自身办不到的事情,我凭借货币就能做到,货币却又神奇的力量来代替人完成。货币把这每一种本质的力量又变成另一种本来不是的那种东西,即变成他的对立物,站在它的对立面。”④所以说货币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能力,根源在于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功能,马克思分析了货币这种超乎自然的神奇力量的职能,最终批判了货币拜物教。
  (三)资本拜物教。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主义世界之中,货币存在形式必然被资本存在形式而代替。资本并不单纯属于一种物质,它是在物的掩盖下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资本这一“死劳动”会不断地吸吮并占有工人的“活劳动”,因而使得工人的劳动发生异化,劳动转而成为资本奴役的对象。资本家只占有资本,他们只有够买工人的劳动力,才能使资本实现增殖。资本就这样拿捏掌控着资本家的命运,资本家又对资本无限崇奉,这就是“资本拜物教”。
  资本拜物教,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家对资本、货币、商品错误理解所形成。资本并不是天然而成的,生产资料只有变成剥削手段才能变成资本,把资本当作物质实体,他们只看到了流通里产生的资本增殖。马克思指出,本着商品经济的不停发展和不断修缮,跟着货币转化为资本,拜物教的最高形式——“资本拜物教”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三、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现代价值
  由于对于人们生存条件的深切关注,马克思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拜物教现象的批判研究。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为我们揭示了拜物教现象的实质,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拜物教现象的产生只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并不是永恒的。中国在近几十年来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凸显了一些问题,例如:盲目的拜金主义,粗放型的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等等,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为我们顺利的实现“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为了顺利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同时,在当前中国社会之中,名牌奢侈品流行成风。我们己经知道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消费己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但是盲目迎合消费发展经济的模式己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从国家层面来讲,必须从制度上确立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从制度上对企业团体和个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进行约束。面对这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不能被这种不良之风所魅惑,不能让物质配我们的生活,掌控我们的幸福,而应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做一个有责任、有理想的人,这样我们才会不为物所役,理性消费。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为我们从根本上揭示了物欲横流的根源所在,以及拜金成风的实质,帮我们。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可以促使我们更好的反思生活。(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90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9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9-9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3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9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9-90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3页.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刘召峰.拜物教批判理论与整体马克思:[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
  [6]刘召峰.马克思的拜物教概念考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2.
其他文献
本文历史地分析了美国总统小布什执政以来的南亚政策:重印轻巴、印巴平衡中的重巴和印巴平衡中的重印,运用结构现实主义理论阐释了小布什政府两次南亚政策调整的原因--中美印
入夏以来,猝死事件时有发生。细心观察,会发现男性居多。一项有关研究发现,45岁男性猝死的风险为10.9%,是女性的3.3倍左右,45岁女性猝死的风险为2.8%。也就是说,45岁以上的人群大约
摘要: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地区,我们亟需把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地区的群体转移出来,使生态贫困地区的生态、经济得到平衡发展,所以生态移民就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其中生态移民的城镇化是指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移民的可持续性需要移民后城镇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措施的支持。  关键词: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城镇化;可持续  生态
香港人沈振雄的两个儿子都堪称“神童”。3年前,9岁的小儿子沈诗钧考上香港浸会大学,去年攻读数学硕士课程。大儿子沈怡谋14岁考入牛津大学,并以一级荣誉成绩完成数学学士课
为加快青年创新人才成长发展,促进人才与项目、人才与企业对接,人才工作与经济工作深度融合、共促互进,吉林省人社厅组织吉林省长吉图办、金融办、科技厅、农委、中新(吉林)
同学少年结尾如何点题才称得上画龙点睛呢?请您举几个例子吧。画龙点睛是指结尾用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抒发作者的情感或感悟,点明文章的中心,阐明事件的意义,使文章的表达更为有
传统的施工企业绩效考核管理,强调工作结果,忽视工作过程,“两张皮”现象突出,“三标一体管理”往往游离于企业绩效考核管理之外。伴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如何对施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指明了养老保险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认真学习《决定》精神,进一步健全企业养老
“小和尚撞钟”的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一小和尚在寺院担任撞钟之职,按照规定,他每天必须在早上和黄昏各撞钟一次,如此半年下来,小和尚感觉撞钟的工作极其简单,倍感无聊,后来干
摘要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升值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面对各方压力,人民币升值成为必然趋势。如何看待人民币升值及其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国际收支 外汇储备    自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维持了较长时期的经常账户顺差,国外要求人民币升值以平衡我国经常账户的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2007 年发生的国际性金融危机导致许多国家出现经济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