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厌学原因浅析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ian_hu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生厌学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为:行为倦怠、态度消极、情绪低落、动机缺失。除社会因素外,影响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还包括:学习过程、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关键词 厌学 厌学表现 原因分析 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1 厌学定义
  厌学,简单说,是指学生厌恶学习,或不愿意主动学习,是一种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具体而言,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及其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
  2 厌学表现
  2.1 行为倦怠
  上课不愿动脑筋,爱说闲话,贪吃零食;除趴台睡觉外,整节课难以坚持静下心来,有时爱玩恶作剧,欺负同桌,甚至还故意破坏公物;除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外,作业一般不能按时完成,有时抄袭或干脆不做。上学经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些学生早恋甚至还离家出走。
  2.2 态度消极
  对于自己的考试成绩,很少会去主动关心;对待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基本上是敷衍了事;对于父母与教师的教诲,经常表现出抵触与反抗情绪;谈及学习目的不免得过且过,有时也会自暴自弃。
  2.3 情绪低落
  上课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走神发呆;心里总是担心也非常害怕教师提问。每当提到上学,自己就觉得心烦意乱,甚至身体不适。
  2.4 动机缺失
  学习根本不感兴趣,没有任何求知欲望,对知识完全缺乏好奇心理。学习只是迫于父母与教师的外在压力,学习方法机械、被动,学习成绩较差。
  3 原因分析
  3.1 学习过程
  论及学习,我们都知道其内容复杂、周期较长、且效果不明显。学习本身就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学习者付出很大的心智与意志努力。而这种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一般都伴随着高度的精神紧张,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倦感。同时,学习又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即使学习者付出巨大努力,学习效果也未必立竿见影。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人们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如果时间长了,都会或多或少地让人产生厌倦情绪,更何况低成就者。除上幼儿园几年外,初中八年级学生已经在校持续学习了将近八年时间,如果还要继续完成高中乃至大学学业,学生们还得再坚持十几年。这期间的艰辛,对成绩优秀者而言可以用喜怒哀乐来形容,但对于成绩差的厌学生来说,恐怕只能是长期的精神煎熬与肉体的折磨。
  3.2 个人因素
  首先,学习目的不明,观念不正,兴趣淡漠,动机缺失。不少学生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有些学生甚至还以为是被父母、教师所迫,觉得自己应该是为父母而读、为教师而学。这些学生往往没有长远人生目标,人生观、价值观模糊。特别是得知社会上存在一些没有读多少书而暴富的人时,他们更是仰慕与向往。自我认为读不读书无所谓,反正照样可以赚大钱。这种思想观点的存在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价值丧失的他们又怎能产生学习动力呢?
  其次,贪图享乐,性情懒惰,意志薄弱。现在的独生子女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至少我们学校目前如此),但是大部分厌学生(非独生子女居多)的家庭条件其实非常优越。令人遗憾的是,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非但没有给这些孩子带来学习上的优势,相反,却往往滋长了他们“自我中心”、“贪图享乐”、“性情懒惰”、“害怕吃苦”、“意志薄弱”等个性特征。
  第三,学习被动,方法呆板,成就感低落。很多厌学生之所以成绩较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良好学习方法。学习既无计划,又非常被动,不是生搬硬套,就是死记硬背;遇到困难不愿意主动寻求他人帮助,(下转第49页)(上接第47页)平时做事马虎草率,知识学习经常不求甚解。学习方面的低效率以及长期缺乏成就感,这些学生非常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的心理。
  3.3 家庭因素
  首先,过高的育人期望往往会导致孩子的“自暴自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仍是很多家长的共同心愿。现在,富裕的家庭并不少见,但学历较高的父母却为数不多。为了实现自己曾经未了的夙愿,很多家长都不遗余力地把它直接转嫁于小孩,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够学有所成、出人头地。眼看父母圈定的过高目标自己不能实现,孩子对学习能产生信心与兴趣吗?更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家长可谓用心良苦,在他们眼里,孩子简直就是学习机器,除了正常上学时间以外,他们还要求子女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超时限的教育,能不让孩子感到“身心俱疲”吗?
  其次,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导致孩子的“性格叛逆”。“考得好笑脸相迎,考得差严厉批评”,这是绝大多数家长的常规做法。殊不知,失败者也需要得到家人的安慰与鼓励。再说,身处八年级的青少年学生,正值人生“暴风骤雨”期。虽身心发展不平衡,但他们毕竟有自己的个性。如果父母管教过多、过严,且教育方式方法又欠妥当,势必造成子女容易出现“性格叛逆”、“行为越轨”等心理行为问题。
  第三,不融洽的亲情关系孩子导致“移情别恋”。从众多早恋孩子身上,往往可以折射出他们家庭关系的不和谐。不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由于家庭关系的突然变故,他们起初是沉默,接着是早恋,最后就是厌学,甚至弃学。
  3.4 学校因素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对学科情感的产生,往往源自他们对学科教师的情感。一个德高望重的教师,如果从人格个性到学识水平、治学态度、教育教学能力等各个方面,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学生必然会对这位教师所教学科抱有浓厚兴趣。相反,师生情感不良,学生对教师没有好感,学生很容易发生情感迁移,开始由不喜欢这位教师最终发展为不喜欢这位教师任教学科。只要学生长时间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学习,很难说他们不产生厌学情绪。
  其次,课业负担对学生的影响。周一至周五近8个小时的固定在校学习时间,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适应。唯独难以接受的是,几乎90%的厌学生都反映:自己之所以讨厌读书学习,就是因为学校教师布置的作业数量多、任务重,每天都得花上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作业占据了自己太多空间。另外,频繁的大小型考试,对成绩差生而言,简直就是一种精神折磨。学习上屡次遭受失败的打击,难以想象这些学生不产生厌学情绪。
  参考文献
  [1] 游夏茵.调查显示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向教育提出严峻课题[J].中新社,2002.2.
  [2] 刘守旗.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3] 杨慧.我区中学生厌学的心理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法的探讨[J].西藏科技,2007.7(171).
其他文献
新时期大学生的道德观呈现出新特征,分析德育接受中个体心理阻抗因素,把握特点,坚持系统性与针对性、渗诱性与灌输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更有助于加强道德建设,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设置,随着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如何针对高校教育的特色,不断创新,切
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的广泛普及和广播电视传送播放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升,基于同步覆盖思路的电视精密传送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播放传送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本文将对于基于同步覆盖
摘 要 阅读对促进美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语文阅读教学美育教育是将美育观点融入阅读教学实践的具体表现,本文探讨了新形势下,我国初中语文阅读中美育教育的现状和初中语文阅读中美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对提高我国初中语文阅读美育教学水平提供有益启发。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美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心理暗示的特点、条件,从语言、体态、环境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中职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运用的方法。 认为在中职体育教学中正确运用心理暗示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进教学质量,起到良好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中职 体育教学 心理暗示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On Secondary Voca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Sug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是高中教育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关怀,崇尚师生平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与学生沟通,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对学生一
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教育环境、教育客体、教育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针对此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传统显性教育的基础上加强隐性教育。本
电工基础建立在物理学的基础上,是学习电子信息专业知识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对其他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此门课程理论内容偏多,并且理论
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中学100名女生的调查,分析讨论了当前中学学女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