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实施维度与推进策略

来源 :现代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u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坚持类型特色、深化产教融合,还需要加强探索和实践.“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需要坚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从资源、制度、文化等维度着力,凝聚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力量,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功能,构建产教融合长效机制,建立开放包容的育人体系,开展动态监测和多维评价,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稳健、高效、优质发展提供保障,持续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地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其他文献
现代报刊兴起后,舆论对政治活动会产生极大影响.而各种政治活动当中,试图推动社会发生根本改变的革命,尤其需要舆论宣传的动员.中国近代史上有多场革命,其中20世纪20年代中期国共合作的大革命也即国民革命,无疑是推动中华民国从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最终发生统治模式转变的一场重要革命.目前对这场革命的研究,多集中于政治军事层面,尤其是对北伐战争和中共武装起义的研究较多.而对革命前后的舆论宣传,研究还非常笼统.事实上,舆论宣传是国共合作期间国民革命在北伐的军事行动及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商民运动之外,另一个推进革命
期刊
实现非营利性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宜互补促公益,促进非营利性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多方显优势,提升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治理水平;分类担同责,优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同向推普惠,增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贡献率;全程强扶持,推进非营利性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错位育新机,赋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主要有企业、多主体、基金会、无社会资本举办者等类型,健全完善制度框架重在汇聚办学主体合力,明晰权责关系划分,规范搭建治理体系,优化经费筹措运营.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组织属性定位主要遵循公平、效益、规范、需求等逻辑转变,为我国非
一rn就在我刚刚离开北京,返乡筹办母亲三周年祭时,收到恩师任洪渊先生逝世的噩耗.我第一反应是跪下,向着北方磕了三个头.rn母亲的胃癌查出时已是晚期,先生也是.rn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我作为报社前方记者队队长,在珠峰大本营紧张地直播.先生打来电话,连续3次,我都没办法接.直播结束后,我给先生回电话,他说:“晚上七点来钟我再给你打电话吧,我有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你.”随后他又强调了一遍:“很重要的事情.”
期刊
本文论述朱湘1928-1929年留美期间刊发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的英文诗歌.这些诗歌未见于任何朱湘作品集,也未见于已有相关研究论著.本文试图结合朱湘留美时期的书信,对朱湘的英文诗歌创作及英译汉诗活动展开史实补正和钩沉探隐,以呈现朱湘作为跨语际书写者的诗歌活动.
期刊
在萧红研究中,一个值得透彻分析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她前后期的创作转变,这既关涉对作品的解读和评价,也牵连着作家与时代关系的探讨.茅盾等人将之归因于萧红个人的寂寞心态,此解释多出自友人间的同情之理解,实际上对其后期作品不无失望;刘禾等研究者从性别视域提供阐释框架,但无法涵盖《马伯乐》等例外文本;平石淑子在《萧红传》中将其全部作品视作一系列有意识的精神行为,提示了新的阐释路径,然而她以连续性弥合创作整体的同时也悬置了差异性.面对萧红前后期的创作转轨,我们仍需考察差异产生的契机及作家思想的形成脉络.上述疑问,可以在
期刊
1919年到1920年间,沈玄庐在上海潜心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对于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其立场由个人主义式的“各制各的敌”②转化为互助式的“社会组织”理念.为何沈玄庐的思想会发生根本改变?这一变化又如何影响其政治实践?“女性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面,沈玄庐是否会由此对“女性问题”产生新思考?站在沈玄庐采取社会行动的临界点来考察这一问题,不失为切入的有效选择.
期刊
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培育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科技力量,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利用2010—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结合AHP-TOPSIS模型、σ收敛模型以及QR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科技高素质人才投入能力、校企合作能力以及成果转化能力存在不足;随着时间推移,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升且呈现由东部向东北、中部和西部顺序递减趋势;东部和西部各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中部各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波动性差异,东北各省高校间科技创新能力差异逐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自鲁迅开启“国民性”思考之后,“国民性”书写与批判即成为中国现代作家关注的核心命题之一,而以改造“国民性”为主要题中之义的文化启蒙传统,更是构成中国20世纪百年文学的主潮.艾芜是鲁迅培养起来、直接受其教诲、得其真传的作家②.关照“国民性”话题,关注底层民众艰难挣扎的生存处境和精神困境,及其在困境中迸发出的生命力量和人性光辉,是艾芜文学创作的中心议题.然而,多年以来,囿于对“国民性”理解的日益片面和固化,艾芜到底是否承继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精神传统?承袭了哪些方面?是否又有超越的地方?迄
期刊
提及国语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学术界往往认为是文学革命把半死不活的国语运动救“活”了,却忽略了国语运动对白话文学的作用.1916年,国语研究会发布了《征求会员书》,开始集中解决“国语统一”的问题.1917年,黎锦熙拟制了《国语研究调查之进行计划书》,内容繁复而有次序,以语言学家的眼光从音韵、词类、语法等方面为“国语统一”事项提供了极其精细、科学的解决方案,自此之后,现代民族国家的语言统一问题开始有了高屋建瓴的、纲领性的计划书.在统一的思路上,国语运动一派与教育学家、文学家一开始便互有异见.国语研究会成员和
期刊
迄今为止,《茅盾全集》共有两个版本,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4年起直至2006年历时22年之久全部出版完成,共计43卷(正编40卷、补遗2卷、资料索引1卷),“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茅盾著作总集”①,为茅盾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黄山书社又与茅盾之子韦韬就新编《茅盾全集》的整理出版达成协议,由黄山书社一次性出版42卷(正编41卷、附集1卷).历经3年之久的修订、增补,该书于2014年出版问世,堪称目前所见规模最大、收集最全的总集.然而,由于茅盾从事著述时间长达60余年,成果极为丰赡,因此仍然不免有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