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女性”的发现——以沈玄庐的社会实践与女性解放叙述为维度

来源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2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9年到1920年间,沈玄庐在上海潜心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对于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其立场由个人主义式的“各制各的敌”②转化为互助式的“社会组织”理念.为何沈玄庐的思想会发生根本改变?这一变化又如何影响其政治实践?“女性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面,沈玄庐是否会由此对“女性问题”产生新思考?站在沈玄庐采取社会行动的临界点来考察这一问题,不失为切入的有效选择.
其他文献
引言rn“纯粹性”(purity)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围绕戏剧改良与革新的众多言说都格外关注的一个问题,由此也形成了两套关于何为“纯粹戏剧”(pure theatre)的话语系统.在第一套话语体系中,戏剧被框定在文学体裁之一种这一范畴内.也就是说,文学文本(剧本)的形态对于戏剧来说是第一义的,而对这种文本进行舞台性呈现的诸种要素则是第二义,它们的存在价值必须依附于文本的文学性之上,其本身并不具有本体属性①;这种认识在20世纪早期催生了关于中国戏剧的第一种“提纯”(purification)观念,即站在文学中心
期刊
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认为要将民国政治中“多党竞革”的复杂历史场景还给现代文学的研究①,力图从党派和流派的胶合关系中对作家、作品进行相应的考察②.20世纪20年代政治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政党林立以及各个政党之间交织的竞争和耦合关系③.正是在这种政治文化下,各个政党之间的关系显得格外复杂.
期刊
广告,作为副文本的一种②,往往言简意赅,在有限的媒介空间内,既依托于正文本,归纳、提炼核心内容,以最精炼的文字传递最核心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引起读者关注;同时,又远离正文本,在时间、空间上早于正文本出现,在内容上也有游离于正文本之外的其他文事信息溢出.它不仅能推动报刊图书的传播接受,同时也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报刊图书的出版发行情况,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播接受状况.在整个出版发行过程中,广告的出现和使用,在客观上也助力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塑造和形成.亚东版《胡适文存》的广告就是可资研究的范例.
期刊
作为在中国将humour翻译为“幽默”的第一人,林语堂因曾大力倡导“幽默”并成功在20世纪30年代掀起一阵不小的旋风而获得了“幽默大师”的称号.可以说,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林语堂研究始终与“幽默”相伴.如此长时段和大批量的研究似乎已让这一论题显得有些乏善可陈,但若细心观察学界对于其“幽默”的讨论却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虽然许多学者都非常自然地把林语堂称之为“幽默大师”,但他们却或多或少地都曾在文章中表达过林语堂并“不幽默”的感受.
期刊
20世纪80年代以来,抗战文学研究逐渐成为现代文学研究中的常规领域,不过,时至今日,也并非什么热门领域.这倒不是说抗战时期的文学缺乏关注,如果单以时间来划定研究范围,不管是8年还是14年,对仅仅30来年的现代文学而言都已不短,在拥挤的现代文学学界,自然早已积累了汗牛充栋的成果.但奇怪的是,我们似乎总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许多涉及这一时间范围内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研究,并不能被认为是抗战文学研究.虽然当我们写综述、开会时,常常会采用宽泛的抗战时期来划定,但综述写完、会议散场,那些研究还是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总
期刊
现代报刊兴起后,舆论对政治活动会产生极大影响.而各种政治活动当中,试图推动社会发生根本改变的革命,尤其需要舆论宣传的动员.中国近代史上有多场革命,其中20世纪20年代中期国共合作的大革命也即国民革命,无疑是推动中华民国从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最终发生统治模式转变的一场重要革命.目前对这场革命的研究,多集中于政治军事层面,尤其是对北伐战争和中共武装起义的研究较多.而对革命前后的舆论宣传,研究还非常笼统.事实上,舆论宣传是国共合作期间国民革命在北伐的军事行动及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商民运动之外,另一个推进革命
期刊
实现非营利性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宜互补促公益,促进非营利性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多方显优势,提升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治理水平;分类担同责,优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同向推普惠,增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贡献率;全程强扶持,推进非营利性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错位育新机,赋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发展.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主要有企业、多主体、基金会、无社会资本举办者等类型,健全完善制度框架重在汇聚办学主体合力,明晰权责关系划分,规范搭建治理体系,优化经费筹措运营.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组织属性定位主要遵循公平、效益、规范、需求等逻辑转变,为我国非
一rn就在我刚刚离开北京,返乡筹办母亲三周年祭时,收到恩师任洪渊先生逝世的噩耗.我第一反应是跪下,向着北方磕了三个头.rn母亲的胃癌查出时已是晚期,先生也是.rn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登顶,我作为报社前方记者队队长,在珠峰大本营紧张地直播.先生打来电话,连续3次,我都没办法接.直播结束后,我给先生回电话,他说:“晚上七点来钟我再给你打电话吧,我有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你.”随后他又强调了一遍:“很重要的事情.”
期刊
本文论述朱湘1928-1929年留美期间刊发在《中国留美学生月报》的英文诗歌.这些诗歌未见于任何朱湘作品集,也未见于已有相关研究论著.本文试图结合朱湘留美时期的书信,对朱湘的英文诗歌创作及英译汉诗活动展开史实补正和钩沉探隐,以呈现朱湘作为跨语际书写者的诗歌活动.
期刊
在萧红研究中,一个值得透彻分析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她前后期的创作转变,这既关涉对作品的解读和评价,也牵连着作家与时代关系的探讨.茅盾等人将之归因于萧红个人的寂寞心态,此解释多出自友人间的同情之理解,实际上对其后期作品不无失望;刘禾等研究者从性别视域提供阐释框架,但无法涵盖《马伯乐》等例外文本;平石淑子在《萧红传》中将其全部作品视作一系列有意识的精神行为,提示了新的阐释路径,然而她以连续性弥合创作整体的同时也悬置了差异性.面对萧红前后期的创作转轨,我们仍需考察差异产生的契机及作家思想的形成脉络.上述疑问,可以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