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意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初探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sle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内涵的综合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目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历史沉淀缺失、大学精神失落、感恩意识缺乏等各种问题,而校友意识体现着对母校的情感依恋、价值认同和服务意识,对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都有着极大的促进功能。
  [关键词]校友意识;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128 — 02
  一、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校园文化就是基于学校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学者提出应从校园精神风貌、校园风气(包括学风和校风等),校园内所保持的自己的传统特点和特色,学校的校舍建筑的修建、环境的布置,以及对它们的鉴赏和维护等四个方面把握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1〕还有学者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阐述,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大学校园文化进行概括:广义的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文化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高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校园生活、人际关系、精神面貌、价值取向、舆论风气为主要内容,以课外文化活动为基本形态,是在高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狭义的校园文化则仅指精神文化,是指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一种群体文化。〔2〕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政治、经济的发展。同理,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引导大学生、熏陶大学生、塑造大学生、振奋大学生,从而培养出明理实学、立德修身的优秀人才,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办学品质,反映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就在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其可以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就是校园建筑、校园绿化、雕塑画像等可以反映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建设,是校园文化的外部标志;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学风、教风、校风等建设水平,综合反映教职员工、学生的理想信念、目标追求、价值观念以及职业理想、职业行为、人际关系等,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历史沉淀的缺失
  高校都有着悠久历史,拥有丰富的校史资源,是传承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历史沉淀是在一代代学生和教职工的努力下积累起来的,但是由于经过一系列的时代变迁和校友的零落分散,这些丰富的资源因缺乏妥善的保护和必要的积累,有的已荡然无存。没有历史沉淀的校园文化是空洞与抽象的,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但要保护学校的历史资源,也要为历史资源的传承做好规划。
  (二)大学精神的失落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每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大学精神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高校的办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校友文化建設等,引导高校和学生“应该怎么做”、“要做些什么”,最终内化为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但现如今,大学成为多种实利的探求场所,成了职业训练所和文凭批发站,成了为政治和经济利益服务的机关。大学因而失去了独立性,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和机构,不再担负人文教化的文化使命。大学的自由精神、超越精神、人文精神和批判精神也就逐渐丧失。”〔3〕
  (三)感恩意识的缺乏
  近年来,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感恩行动缺位的现象屡见不鲜,频频见诸于各大媒体和报端。大学生思想观念、人生观、道德观、生活方式等发生扭曲,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和实用化,感恩意识弱化。当他们走出校园后,很难对母校心怀感恩之情,很难实现从一个校园人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的成功转变。实际上,这既是传统高等教育中“短板效应”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警醒、重视和反思的薄弱环节。
  三、校友意识的形成及内涵
  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物质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校友意识就是校友工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校友在接受校园文化熏陶、学校教育培养等长期过程形成的与校友、与母校之间产生的情感维系、价值认同、服务回馈等意识,是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它对校园文化的积淀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传承着爱国精神、体现着爱校情怀、凝聚着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友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母校的情感依恋
  大学经历是对个人影响比较深远的部分,大学生在校园内学习、成长,接受精神的洗礼和感召,接受知识的教诲和科学的启迪,久而久之形成了对母校的特殊情感,对母校的同学、老师、教学楼甚至一草一木都有归属感、依恋感,在离开母校后然后保持对母校的关注和关心,仍然愿意响应母校的号召。
  (二)对母校的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是指校友在观念上形成的对高校价值的认可和共享,以高校传播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最终实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是校友对高校价值规范所采取的自觉接受、自愿遵循、自愿服从的态度。健康的价值认同,对校友的学习、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对母校的服务意识
  校友在母校学习和工作期间,受到母校关怀帮助、教育培养后心怀感激,希望在精神和物质上回馈母校,为母校提供力所能及的献计献策、捐资助学、授业解惑等服务和帮助,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支持母校发展建设,体现着校友对母校的强烈的感恩意识和回馈母校的奉献意识。
  四、校友意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功能
  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校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意识和传承意识,能从多维度保证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1.校友意识汇聚校友资源
  校友对高校的反哺意识能凝聚校友资源。作为高校建立与社会联系桥梁和纽带的校友,他们的年龄、地域、职业等方面分布广泛。随着校友的事业成功,他们会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可以各取所长充分利用企业、社会、团体等各种社会资源,为母校建设和发展提供物质、人际、科技等方面的各种支持,不仅能为包括建筑环境、绿化环境等的环境文化以及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实训基地和后勤保障设施等设施文化提供保障,还能使高校迅速把握社会对人才培养、科技开发等需求,调整办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校园文化建设获得综合性支持。
  2.校友意识汇聚校友经济
  校友经济是以校友为中心点,校友、母校与社会之间所产生的经济交流,给母校、校友以及社会带来客观收益的经济活动。在美國,校友意识这种特殊情感成为校友以各种不同形式关注和参与到母校各项工作中来的内在动因,校友捐赠已成为美国高校尤其私立高校非常重要的经费来源之一,成为了具有美国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经济社会加速改革的进程中,校友有望成为高校筹资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校友可以利用他们的社会影响和人际关系,为高校筹资拓展渠道,牵线搭桥,成为高校筹资的重要中介,而部分有实力的校友将可能直接成为高校投资主体的组成部分,直接通过捐赠、合作建设等方式对高校投资,而这些资金将成为校园建筑、绿化、雕塑、实验室等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来源,建设体现高校特色的文化景点和文化装饰。
  (二)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1.校友意识可以传承爱国精神
  校友意识的培养是传承爱国精神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内容。高校培育了一届届品德高尚、志存高远、为国奉献的优秀校友,校友的成才之路、奋斗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意义、感染力和影响力。
  “大学像一切组织体,不可能一成不变;变的是发展的契机,但成长的钥匙却在变中保有不变。所有文化的成长都是承续与变迁的结合。”〔4〕不少高校在抗战烽火中走过来,有着厚厚的抗战历史记忆以及战功赫赫的爱国将领、革命先烈等杰出校友,更多的校友是宣扬爱国主义思想、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人士,他们通过经济、文化等各种途径,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并用自己的力量为祖国事业添砖加瓦。通过高校抗战时期的办学经历、历史事件、革命先烈的事迹以及优秀校友的成功案例、先进事迹来感召大学生,完善学校的历史沉淀,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团结精神和坚强意志,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校友意识体现爱校情怀
  人具有社会属性,其发展离不开由血缘、地缘和人缘等组成的社会关系,并从中寻求其社会归宿。“社会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知、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任何一方面几乎都受到情感驱动。在人际互动和群体中,情感是隐藏在对他人的社会承诺背后的力量,情感在人类事件中拥有核心的位置。”〔5〕爱校之情是校友情怀的根本。母校是校友的精神家园,校园时光是一生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大学生在校期间形成了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了良好思维方式,储备了知识技能,母校的辛勤培养成就了很多校友的幸福人生和伟大事业,校友对母校的爱就源自于母校的培育之情、以及母校无微不至的点滴关怀,母校成为广大校友寻根情结的归宿之一,这也就决定了校友们不管身在何处,都非常关心母校的发展,时刻愿意以某种方式回报母校。而校友的外在声誉及他们对学校的支持对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的,能凝聚更多师生的合力,增强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爱校意识。
  3.校友意识凝聚文化魅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要有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魅力。这种魅力是文化的魅力,精神的魅力。〔6〕在陈嘉庚先生诞辰1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勉励广大华侨华人大力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引发舆论强烈关注。集美校友总会正是秉承“弘扬嘉庚精神,服务校友、服务母校、服务社会”的宗旨,积极把同一校主、同一校训、同一校歌的校友团结起来,为校友、为母校、为社会办了很多好事、实事,将嘉庚精神不断传承下去。这种嘉庚精神正凝聚着集美大学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体现和代表。
  文化是高校的血脉和灵魂,也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数的高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如嘉庚精神一样的文化,校友意识引发的文化认同能够凝聚文化的精气,通过无数校友的努力将校园文化不断传承和发扬。
  〔参 考 文 献〕
  〔1〕胡景钟.试析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延〔J〕.复旦教育,1993,(03).
  〔2〕潘道兰.建设校园文化,增强高校文化软实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9,(05).
  〔3〕张应强.现代大学精神的批判与重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6,(07).
  〔4〕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2.
  〔5〕乔纳森·H·特纳,孙俊才,文军.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11).
  〔6〕韩美林.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J〕.杂文选刊,2006,(03).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其他文献
时下,文艺界“创新”呼声一片,常可听到某某在某方面创新的说法,且绝口不提师承何人取法何处。对此,笔者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认为在极力提倡“创新”的氛围下不可偏废模仿与继承,要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20多位西方人士不顾本国政府的催促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南京,并且不顾日方当局的一再拒绝承认,克服重重困难,建立起了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5万难民。以往专家学者对国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和渠道。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作为民主政治发展新载体的同时,也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
本刊讯:日前,马来西亚盛第佳亚有限公司投资2千万元在该县新建肉牛羊屠宰加工场,该项目是第一家驻该县的外资畜产品加工企业,一期工程定于2007年6月30前启动。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屠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山东省聊城市畜产品加工能力不断增强,畜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扩大。2006年.全市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80多家.总资产达到50多亿元.加工肉类26万吨、奶类9000
[摘 要]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纵深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因此,如何把握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意义非凡,本文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内容、创新形式等方面进行论证,以期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 要]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念,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本文通过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四大要素,着重探索、研究情景状态下的协作性教学方法对本科日语精读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探求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原则相吻合的本科日语精读教学模式,以理论指导实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础日语能力水平。  [关键词]建构主义,日语精读,情境,协作,意义建构  [中图分类
微博密切党群关系积极运用:积极建设党建信息网站,开通微博平台;发挥微博问政功能.完善党务信息公开。微博密切党群关系发挥对策:转变观念,完善人才配置;统一管理,优化人才培训;利用微
[摘 要]加强和完善寝室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大学教育管理者审慎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寝室文化的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阐述,对其在配置设施、创新、育人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寝室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122 — 02  一、大学寝室文化的内容和思想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