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在教学实践中基于一道例题,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重要心理学基础,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教学作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探究教学 提出问题 探究过程 研究结果 教学启示
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出问题往往被忽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文基于一道例题,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重要心理学基础,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教学作了初步探索.
1.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内容,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在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支持,帮助其穿越最近发展区,从而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2.探究过程
2.2研究程序
首先教师利用一节课先行带领学生掌握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第65页的例4.这是一个向量的线性表示的证明题.学生经过这个化简证明的过程明白了这样一个原理: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个向量的终点如果在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三个向量中必定可以用其中的两个向量表示剩下的一个向量.并可以用课后习题巩固这种方法.这是常规教学的一部分,也是为了在接下来进行的第二节的探讨中避免由于书上题目本身没有掌握而影响我们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拓展探究.
2.3研究结果
2.3.1学生的探究
在这节探究课上,主要是让研究小组和学生个人来提出可供小组和全班同学一起研究的问题.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14S:老师,改变条件指的是改变条件“若点C在直线AB上”吗?
15T:你说呢?其实有些条件大家可以不要去改变,看成大前提,有一些是完全可以变化的.(老师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16S:老师,我有主意了,比如说我把条件“若点C在直线AB上”改成“若点C在线段AB上”.
3.教学启示
好问题是数学探究的生长点,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生长点.结合学生的数学发展区向学生提供合适的题目便于创造学生提出问题的环境.教师要有钻研精神,对于课本中的例题、练习题,要充分发挥其价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数学教学通讯,2000(6):1-4.
关键词: 探究教学 提出问题 探究过程 研究结果 教学启示
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出问题往往被忽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文基于一道例题,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重要心理学基础,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教学作了初步探索.
1.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内容,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在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支持,帮助其穿越最近发展区,从而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2.探究过程
2.2研究程序
首先教师利用一节课先行带领学生掌握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4》第65页的例4.这是一个向量的线性表示的证明题.学生经过这个化简证明的过程明白了这样一个原理: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三个向量的终点如果在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三个向量中必定可以用其中的两个向量表示剩下的一个向量.并可以用课后习题巩固这种方法.这是常规教学的一部分,也是为了在接下来进行的第二节的探讨中避免由于书上题目本身没有掌握而影响我们接下来将要进行的拓展探究.
2.3研究结果
2.3.1学生的探究
在这节探究课上,主要是让研究小组和学生个人来提出可供小组和全班同学一起研究的问题.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14S:老师,改变条件指的是改变条件“若点C在直线AB上”吗?
15T:你说呢?其实有些条件大家可以不要去改变,看成大前提,有一些是完全可以变化的.(老师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16S:老师,我有主意了,比如说我把条件“若点C在直线AB上”改成“若点C在线段AB上”.
3.教学启示
好问题是数学探究的生长点,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生长点.结合学生的数学发展区向学生提供合适的题目便于创造学生提出问题的环境.教师要有钻研精神,对于课本中的例题、练习题,要充分发挥其价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数学教学通讯,200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