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以人为本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tong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古希腊伊始,哲学就在进行分化,一种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哲学,绵延2000多年形成西方强大的形而上学传统,一种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传统。较之前者,人类学传统始终处在较弱的地位,这是人把自己作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所致,但对人的研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苏格拉底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的“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的哲学宣言以来,把人作为研究对象就得到确立。经过欧洲文艺复兴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来对抗神的统治直至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大旗,宣扬天赋人权,反对君权神授,人的主体性地位得以逐渐确立。尤其是自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研究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对抗就始终没有停止。自2003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来,在全党全社会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时在理论界也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唯物史;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1
  
  一、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以人为本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不论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人还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都是强调一种抽象的人、一般的人,而不是唯物史观所理解的具体的,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历史生活中的人。因此西方人本主义不免陷入了唯心主义哲学的泥沼之中,他们对人的理解不是把人看作是活生生的,处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的具体的、历史的人,而是一种抽象的一般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不仅强调人的一般性,即作为类的人与物的区别,更重要的是把人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来看人的本质。马克思正是在强调实践基础上的历史的、具体的人的过程中发现了人作为一种感性的对象的重要性,西方人本主义排斥实践,强调形而上的分析人的本质,因此他们偏离了真正的人的本质,而只能把人看作是永恒的不变的存在。马克思的感性的人是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在社会中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人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认为能够把人与动物,人与西方人本主义的人相区分的根据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一种即成的客观存在了,看成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了”,马克思不仅与之相对的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强调还强调要把人所进行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人的本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本质,因此只有从具体的、历史的活动过程才能在人本主义哲学只看到人的自然的抽象的“共同性”的地方,看到感性的人在具体的,历史的环境中的本质,马克思说“:历史的每个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因此我们看到,真正的人的本质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的演变才显现出来的。马克思在这里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看待真正的人的本质,不是把这种关系看成是由于人的客观活动所形成的关系,而是把人看成是这种具体的关系下的产物,这样才真正达到了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包括三个形态,作为类的人,作为群体的人,以及作为个体的人。马克思强调作为个体的人的重要性,并不是对作为类的人持否定的态度,马克思也强调类与个体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和费尔巴哈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费尔巴哈“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马克思主义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作最崇高的理想,因此在类与个体的关系上,强调“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二、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以人为本对人的本质及其社会发展的方法
  马克思在吸取同时代人思想精华的同时,也吸取了其方法上的合理性,在对人及其社会发展的研究中,马克思主要运用了科学方法和价值方法的统一。科学方法是也称为实证主义方法,强调研究问题的客观性,也就是说要在经验事实中寻找到一种不变的,前后事件的发生有某种因果联系的规律,科学的方法强调客观性,重视经验的作用,只看到了规律的客观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比如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毕竟灭亡,社会主义毕竟代替资本主义的时候,马克思不仅对与其相关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行了严格的,细致的研究,甚至对史前文明和亚细亚所有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进行了研究,解决了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发展的方向,以及必然灭亡的本质。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亲自实践,从实践中感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局限性。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由人类生活的实践性所决定的。如果单纯从科学的方法所考察人,及其社会发展,那种考察还是一种冷冰冰的事实,如果不考察人类活动对其影响,那是毫无意义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人,以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运用价值的方法来分析客观社会发展阶段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马克思把人的本质,价值和意义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之上,这样,他对人及其社会发展的分析既不是纯客观的描述,也不是离开客观规律的抽象的人的价值分析,而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其他文献
摘要:在有一定效果的全球性广告中,文字不可能占据主导地位,视觉的形象可否喻为世界语,可以超越地域国界的间隔,让读者了解里面的内涵,真正达到视觉传达的目的呢?如果读者的民族文化群的信仰、行为准则、习俗等人文特征存在差异时,共识就变成不可行了。对此全球性的广告就必须针对不同的地域创作出适合当地口味的视觉形象,来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关键词:视觉;形象;文化;共识;差异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本文对中国当代文艺学与政治文化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梳理。文章认为,政治文化作为中国当代文艺学发展的重要依据,既与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境遇有关,又与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艺思想不可分割。文艺学虽不能从政治文化中分离出来,但它必须遵守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文艺;政治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2    罗尔斯在《正义论》和《政治自由主
期刊
摘要:结合中学生特点,怎么导入新课,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关键词:导入;新颖;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1    音乐课导入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导入,其目的都是为了创作一定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达到以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提高审美意识与陶冶音乐情操为最终目的。而中学生的音
期刊
摘要:《大国崛起》《故宫》等10部纪录片获得“十年十大纪录片”殊荣。但这十部获奖纪录片中,有七部与同时期国外纪录片相比,在有较大差别,而其与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拍摄的纪录片相比,似乎有种水平下降的不良趋势。笔者认为是纪录片概念模糊产生的结果。  关键词:纪录片;概念;新世纪;十大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1     20
期刊
摘要:本文从时代背景及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的角度,探讨如何结合多媒体视频教学的特点,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视频教学;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2    多媒体视频教学是近几年随着现代化教学风潮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课堂上播放制作精良、生动活泼的教学视频,学生学习注意力
期刊
摘要:意识形态概念从其产生到发展,有众多学者对其进行诠释;就这一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具有一定影响的当属特拉西、马克思、葛兰西、曼海姆等人。而他们的相关思想也对意识形态概念在政治、法律、科技、文化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等人思想的浅析,简析了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试图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意识形态;特拉西;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欲望号街车》是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剧中女主角布朗琪·杜波伊斯是美国戏剧作品中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布朗琪代表的美国南方优雅的贵族文化与北方强悍的工业文化存在着激烈的的冲突和对抗。虽然柔弱的布朗琪作了勇敢的抗争,但她悲剧性的结局早已注定。本文试对这个人物的人格分裂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格分裂;抗争;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
期刊
摘要: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势和西方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冲击,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给高校传统的比较严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考挑战, 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强调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 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以便探索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对策  中
期刊
摘要:设计艺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的衍变也无时不刻地影响着设计艺术的轨迹。设计艺术对科技、社会文化变革的适应及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形成了其进步的要素与架构。  关键词:设计艺术;设计观念;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F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1    “设计不是一种职业,它是一种态度和理念,一种规划(计划)的态度观点。”—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开放程度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将面临比以往更大的压力。意味着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就业方面将遭遇更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今高校洞察力心理承受能力问题多多,心理防线脆弱,不敢正视现实,遭遇困难难以重新振作,一旦陷入消极状态无法自拔,无法使自己重新恢复自信的大有人在。当今高校改革,注重学业调整,结构优化的同时,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如何使大学生对自己,对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