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地理复习与备考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234q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从立意、内容到形式均产生了较大的改变,这就要求广大高三师生改变传统复习观念,积极探索地理高考复习新思路和新方法,以适应高考地理命题立意及思路的变化。本文从理论指导、教材应用、知识与能力、习题选择及热点关注等方面阐述了高考地理命题立意及思路的变化,以及在复习过程中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三地理 复习策略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从立意、内容到形式均与之前有了较大调整改变。面对高考的变革,怎样提高复习备考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成为摆在广大高三教师面前的难题。我根据自身经验及地理学科的自身特征,提出以下几条复习策略,以期能对高三广大师生的复习备考有所裨益。
  一、研读《考试大纲》,明确高考方向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它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三个水平层次的考查要求,规定了考试范围及考试形式。因此,高考复习要以《考试大纲》为指导依据。
  《考试说明》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更深入对考试范围、内容界定,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考试说明》结合历年高考试题对四大能力要求进行了深入浅出、鞭辟入里的分析。因此,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有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少走弯路,提高复习效益。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是新课程实验的标尺,是编制教材的依据,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考试大纲》编写的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指导方向,就是地理高考的指导思想和命题方向。因此,认真研读《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是实现高效复习的前提。
  《考试大纲》《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三者对照学习,有助于及时掌握高考方向,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把握拓展延伸的尺度,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
  二、活用教材,合理重组知识
  高考突出了对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而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都是通过教材呈现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读懂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其次,在复习时应该改变唯“教材”至上,教“教材”的陋习,要学会取舍,删除繁、难、偏、旧的内容,突出重点主干知识,以“教材”为载体实现“课标”规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目标。最后,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应该突破“教材”结构的限制,大胆地进行教材、知识的重新组合,使之适应高考考查要求,提高复习效率。
  三、夯实基础知识,关注基本技能
  高质量的高考试题就是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要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首先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其次,地理学科内容多、范围广且知识点分散,所以在复习中应该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问题,准确理解其内涵,深入挖掘。最后,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能力考核是第一位。《考试大纲》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提出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个方面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因此,我们应该着力提高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地理计算能力、空间定位能力、术语表达能力及区域探究能力等,以适应新课标高考的能力要求。
  四、着眼现实问题,注重创新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高考命题的情境设置更加贴近生活、生产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联系迁移能力、知识重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等。
  传统的背诵课本、多做练习的复习备考方法很难适应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命题变革。所以,在复习备考过程中,需要广泛联系生产、生活中的细节,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变通性、广泛性和运用知识的独创性、新颖性。
  五、关注教材“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项目标都有对应的“活动建议”,包括:野外考察、收集资料、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等。“活动建议”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深化,体现了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地理学习能力要求。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予以充分重视,积极适应高考高考命题思路的变革,着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六、精选针对习题,告别题海战术
  题海战术,复习重点不明晰,教与练脱节;求量不求质,不重视能力和技巧的培养;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且容易误导学生一味追求难题偏题,不注重基础的巩固。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地理复习必须摒弃题海战术,精选习题,优化训练,注重对主干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核,提升习题的针对性、同步性和时效性。通过练习发现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再次精选具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习题,及时矫正纠错。通过“复习—精练—发现问题—纠错练习”的过程,实现高效复习。
  七、了解前沿知识,关注社会热点
  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均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对以上四项能力的考查很多是以地理科学的前沿知识、领域和社会热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现有知识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当使学生适当地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领域、关注社会的热点。但是,地理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社会热点并不是高考的全部,所以不能因为过度关注热点而影响正常的复习备考。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高考,更多的是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和应变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践行先进高效的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学生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思维能力,实现有效复习,高效备考,争取在高考中取得有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周祖卫.激发创新思维 提高实践能力[J].地理教育,2009,(5):34.
  [2]吴照.地理高考命题改革对高中地理教与学的导向作用[J].地理教学,2009,(5):33.
  [3]曹文.由高考试题特点谈中学地理备考[J].地理教育,2009,(6):34-35.
  [4]王勇.201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策略[J].地理教育,2010,(7-8):60-61.
  [5]刘大华.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地理试题的命题思路[J].地理教育,2010,(9):38-39.
  [6]王树声.201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命题趋势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5):46-49.
其他文献
为做好山地开发这篇文章,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福建省漳州市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大搞开山种果,果树面积年扩张,现近山、低山、肥山已基本种上果树,面积达26.6万 hm~2(400
文章首先建立了潜水车辆在垂直面内的潜浮最优控制模型;其次,为了实现其快速潜浮问题,提出了恒流量的乒乓潜浮最优控制方法;再次,针对其中的非线性控制方程最优解难以用理论
2011年SEPSA-BCCR数据显示,尽管油梨不是哥斯达黎加最大产量和出口量的产品之一,该产品主要出口到欧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哥斯达黎加出口192573t油梨到国外,70%的油梨出口
[目的]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叶片早衰会导致棉花减产降质.MicroRNA(miRNA)是1类长度约为21 nt、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表达的内源非编码小分子RNA.研究ghr-miR160对
采用文献检索和生物量扩展因子法,对适宜温州碳汇造林的15种树种的碳储量进行了研究。运用Logistic函数、幂函数、二次函数分别拟合了蓄积(生物量)与年龄的方程,基于统计学原
摘 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十分重视音乐考查的意义,充分发挥出它的功能,努力寻求出正确科学的考查方法。实践证明,这样对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达到美育目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学 考查作用 音乐教学质量    一、科学细致地考查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的方矢地实施教学的有效途径。  考查可以知己知彼,使教师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考查前
摘 要: 本文着重分析了半命题作文审题,提出了审题要分三步进行:审导语、审题目、审要求。  关键词: 半命题作文 题型特点 审题    【题型特点】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命题者只提供一个不完整的作文题,由考生将题目缺略的部分自行补充完整后再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半命题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考生立意、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
摘 要: 数字电路课程传统的考试方式是闭卷考试,近年来通过学术研讨,教师们越来越认识到针对数字电路课程的特点,闭卷考试有着一些弊端,不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由此,开卷便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考试方式。如何开卷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又不会造成新的弊端,本文进行了探讨,意图找到一种更有利于考出学生对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试方式。  关键词: 大学数字电路课程 闭卷考试
2014—2015年,采用野外实地观测与人工降水试验法,对甘肃兴隆山天然青杄纯林和山杨—白桦—青杄混交林的苔藓和凋落物自然含水量动态、苔藓及凋落物持水性能与降水因子关系进
研究利用2010—2014年海拉尔区土壤含水量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年际变化特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变化特征以及与环境温度、湿度、降雨量等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可分为,土壤水分消耗期、土壤水分积累期、土壤水分消退期;土壤含水量存在年际间差异,观测期内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呈现2013年>2014年>2011年>2012年>2010年,2013年出现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