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事件”带给我的人生灾难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eeee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偶然读到钱江先生在《新天地》杂志2009年第7期上发表的《令人啼笑皆非的“6·11事件”》一文,文中将发生在44年前《人民日报》的这一轰动全国的所谓“反革命黑画”事件、将事件在报社引发的政治风波以及很多同志受到的无辜牵连,都作了较为翔实的叙述,文中对画稿的发排过程也作了详细的介绍。我作为事件的直接受害人、画稿作者“北京永定机械厂的工人李锦德”看后百感交集。尽管我并不愿意揭开这个荒唐而惨痛的历史伤疤,我还是愿从“黑画作者”的角度,回顾一遍事件的来龙去脉,以飨读者。
  我是1958年进北京永定机械厂工作的。由于酷爱绘画,1959年被工厂推荐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职工美术进修班学习,1963年参加了北京市工人业余美术创作组,开始美术创作活动。1964年,我创作的油画《清洁工》参加了全国职工美展,全国十余家报刊纷纷发表,成为那个时代歌颂普通劳动者的代表性作品。此后,我相继创作的连环画《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在《工人日报》上连载;同名年画参加了“华北地区年画版画展”,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我参与创作的《北京妇女在前进》招贴画也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我作为一个青年业余画家,经常接到报刊的约稿,参加一些美术方面的活动,所以结识了《人民日报》美术组的画家方成等同志,有了一些编辑和作者之间的联系。
  1966年6月初,我接到方成同志的约稿信,约我画一组反映工厂里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情况的速写。收到约稿信后,我立即画了4幅我们工厂“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速写。每一幅都是在现场写生后再整理的画稿。4幅分别是“义愤填膺看‘黑话’,满腔仇恨化力量”(即被批判为黑画的那幅);“黑帮分子想翻天,我们坚决不答应”(即被批判为将“文化大革命”腰斩的那幅),另外两幅因为没有发表,我现在已记不得标题了。只记得一幅画的是工厂的动员大会场面;另一幅是抓革命促生产的内容。
  几天后,也就是6月11日,画稿见报,不过只选登了其中的两幅。我当天上白班,到下班时才知道画稿已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心里很高兴。下班后兴冲冲地回到宿舍。一进宿舍就发现气氛不对,同宿舍的人一个也不在,却有两位驻厂“文化革命”工作队的人在等候。他们什么也没说,只是命令我带上铺盖,强行把我押送到车间楼上的一个空房间,宣布我被“四同”了。我们工厂1965年下半年开始搞“四清”运动,对有严重“四不清”问题的人员,采取了一种有专人看守、隔离审查的措施,名曰“四同”。至此,我仍一头雾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晚上,工作组组长和车间党支部书记才来对我宣布,我是因为在今天的《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黑画”被“四同”的。他们大概也是刚刚得到《人民日报》传过来的消息,向我讲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造成的恶果。就因为我的画,有群众说是反革命黑画,《人民日报》因此已闹翻了天,今天在北京上市的报纸已全部收回,去掉画稿的标题再重新印刷。已发往外地印报点的纸模,紧急通知当地,填平标题后再铸版印刷。
  听了他们这番介绍,我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却仍然不理解这两幅速写画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回忆那幅“义愤填膺看黑话,满腔仇恨化力量”。画面是班组工人们在读《北京日报》,而这个时期的各大报纸的版面上,都在批判“三家村”、“燕山夜话”,“黑话”则是特指这样的文章。那就是我们车间各个班组真实活动的写照。我画的完完全全是工厂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如果说有问题,可能是我只考虑了画面的安排,而把“坚决把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大标语分成了两段……在我以这样的思考在回顾事件时,厂里却有了不同的安排。
  我们厂是五机部直属的军工厂,在1965年开始“四清”运动时,进驻了由部队和地方干部组成的庞大的“四清”工作队。1966年5月,厂里的“四清”运动已经接近尾声,而“文化大革命”却开始了,“四清”工作队就转化为“文化大革命”工作队,全面领导工厂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我出身工人家庭,个人年轻上进,是车间和厂里的宣传积极分子,这一切工作队也是了解的。按理他们应该知道我不可能有什么反动背景。可随着《人民日报》对这一事件的斗争升级,厂里对我的批判斗争也逐步升级。既然《人民日报》已经把画定性为“反革命黑画”,事件定性为“反革命事件”,我当然成了“现行反革命分子”。为此,厂工作队专门为我组成了一个“专案组”,组长由时任驻厂工作队分队长、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话剧团团长、电影《扑不灭的火焰》中蒋三的饰演者葛振邦担任。专案组内查外调,用尽种种手段,重点是要我交待受谁指使,要揪出我的黑后台。
  可是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工人,根本不认识任何大人物,我与方成同志也不过是编辑与作者的正常联系。当然他们找不到任何线索。专案组看实在也挖不出我有什么黑后台,就又想法挖我的“反革命本性”。为了证明我的反动本性是一贯的,专案组查抄出我数年来积存的五百多幅画稿,分门别类,牵强附会地进行批判,还在厂里举办了我的“黑画展”。后来,这批作品都被烧掉了。
  光凭着这些东西,要把我定为“现行反革命分子”,他们也觉得不是那么理直气壮。就又从我的家庭出身上做文章,挖空心思寻找我的“阶级本性”,硬把我的工人家庭出身改定为“地主成分”,把我的母亲遣送到东北农村。这样,再批判斗争我为什么画“反革命黑画”,就有了“阶级本性”所决定的说辞。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随着“文化大革命”斗争对象的不断转换,我被视为“死老虎”,不再是批斗的重点,而交给群众监督劳动改造。我先后干过清扫、搬运、有害粉尘作业,挖防空洞、制砖、五七干校收割水稻等等繁重又屈辱的劳动。当时,只有26岁的我,天天经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欲哭无泪……
  直到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我才获得平反,恢复了人身自由。
  现在,我已年届古稀。在经历了人生的艰难与苦难之后,回头再看44年前那一幕荒唐的闹剧,我一个平凡的小人物,竟然在“文革”的大舞台上有这样传奇的遭遇,但愿这样的历史不再重复,但愿每个公民都能活得有尊严。
  (责编:辛娅)
其他文献
2009年4月,居住在吉林省敦化市丹江街的一对老夫妇,被人用斧子砍死在家中。令警方疑惑的是,这对老人以拾荒为生,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是什么人能对这样的老人下此毒手呢?  当时警方赶到现场进行勘查,这个小院内堆满了旧编织袋、衣物、饮料瓶等旧物,低矮的平房里被翻动得非常凌乱。  经过初步调查,被害人老丁,63岁,没有工作。她的丈夫老董是山东人,以前是个包工头。因为年龄已大,身体有病,早在几年前就已经不干
期刊
一生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老父亲,出人意料地打来电话,让我无论如何也要替他走一次“后门”!  那天早上刚刚起床,便接到住在乡下的老父亲打来的“急电”——父亲在电话里急三火四地让我无论如何抽出时间来,找一下镇政府的领导,跟他们“通融通融”,走走“后门”,而且事情十万火急!  “到底是什么事啊,这么急?”我在电话里问父亲。  “电话里一句两句说不明白,你还是请假回来一趟吧!”父亲匆匆忙忙挂了电话。  放
期刊
王秀荣爱说爱笑爱热闹,没有几个人叫她大名,都叫她“老顽童”。她笑着说:“你们喊我老顽童,看来我是长不大喽。”有人打趣儿:“你今年才十七(七十)。”她接口说:“再过十年,我就十八了(八十)。”  她个不高,圆圆的脸庞,洋溢着孩童般的纯真笑容,过去是小孩头儿——幼儿园园长,如今成天又领着一帮老年人找乐。  一天她拿出一叠资料分发给大家,原来是她自己编印的《笑的十大功能》,开篇的头条是:“一天笑三笑,医
期刊
“约法三章”的典故可谓尽人皆知。在我家,也经常上演约法三章之现代版——主人公有两位:我和孙女摇摇。  摇摇在学校里是少先队大队长,在班里是班长,所以她在家里也总带点“家长”范儿,经常与我约法三章。  我有饭后吸烟的习惯,夜里经常咳嗽;我平时总喜欢躺在床上看书,觉得这种姿势很舒服;我还喜欢在寂静的林间进行晨练。这三件事被摇摇给“瞄”上了,一天,她当着家人的面跟我叫板:“爷爷,吸烟有害健康,躺着看书影
期刊
当年有一代男女不要存款,不要房产,不要汽车,只要感觉好就一起去登记,然后都戴着红花回家了,然后风风雨雨一辈子,相亲相爱几十年。我的老友罗昌敬说:“我和丈夫江超就是这样。”其实,每一对和美的夫妻都有自己的故事,有的甚至比“梁祝”更丰富、更精彩。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76岁的江超正在成都市医院治疗脑溢血后遗症。当地震发生时,成都震感强烈,人们都惊慌失措四处奔逃,73岁的罗昌敬也不知
期刊
1953年9月30日,抗美援朝战争刚刚取得了胜利,我们志愿军部队还没有立即从朝鲜撤军。那天,时任21军后勤部保卫科保卫干事的我,上午随部队军车前往军械营、监护连了解情况。在完成任务后,监护连的副指导员王本军同志要我在此留宿,我坚持一定要回营地,决定步行回去。当时从监护连到我们后勤部保卫科之间的路我从未走过,只知道大概的方向是向东走,据说有三十多华里。  当我步行了十多里路后,却发现已无路可走,面前
期刊
前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曾主演过《天云山传奇》、《红岩》、《中国式离婚》等影视剧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石维坚,不仅被圈内誉为“金小伙”,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美食家。    “金小伙”的养生秘诀    走近石维坚,很难想象你面前这位目光明亮、举足敏捷、健步如飞的表演艺术家已是七旬银发族,你不得不感慨:影视圈公认的“金小伙”果然名不虚传。  无论是戏里还是戏外, 石维坚总能保持饱满的精神和健康的形象;问起秘诀
期刊
丁老师:您好!  十一和中秋连假,我连参加了好几场亲朋孩子的婚礼,心里着实有一点酸酸的。我自己也有个女儿,三十多岁了,按说我也应该抱外孙子了,可是她怎么就成了“剩女”了呢?我实在想不通。我知道,现在不结婚的好姑娘很多,这不“剩女”这词都成了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我女儿当然也是现代都市女性,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无可挑剔。  我是真着急,我怕她降低标准的速度赶不上
期刊
前阶段常听晚辈们念叨“低碳生活”,但我始终不解其意。后来一查资料才明白,原来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刚开始时我觉得低碳生活只是高知阶层的事,离咱普通老百姓很遥远。后来通过看书才懂得:从根本上讲,低碳首先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基于这种想法,我在家里家外竭力倡导低碳生活。  在家里,我全力倡导一种全新的绿色生活理念。就是从日常生活
期刊
我比较自己和周围广大的爱生气的人后,发现愤怒的种类逃脱不了以下三种。  “火先生”性子急躁,发起脾气来像阵狂风,但转瞬即逝。另外一个特征是他出口的瞬间就想停,开骂后总是觉得懊悔。  “怨先生”从不大发脾气,表面儒雅,谦谦君子。相反,他不露声色,压下怒火,往往惦记着那个得罪自己的人或仇恨着这个不公平的社会。  “控先生”与“火先生”表面很像,其实不然。“控先生”的炸药一旦燃烧,便一发不可收拾。他会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