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时期对大豆结瘤和生长的影响

来源 :江苏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田豆麦轮作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翻耕、翻耕秸秆覆盖、旋耕、旋耕秸秆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秸秆覆盖对冬小麦麦田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容重、pH值、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处理能显著提高0~10 cm和10~2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不同耕作方式在各个土层呈现表层聚集现象;翻耕和旋耕速效钾含量和酶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免耕秸秆覆盖和深松秸秆覆盖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且秸秆覆盖处理显著高于传统耕作不覆盖处理;翻耕和旋耕处理土壤容重和pH值显著高于深松秸秆覆盖处理;深松秸秆覆盖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养分与碱性磷酸酶、脲酶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综合试验结果可知,深松秸秆覆盖可作为旱作区适宜的耕作方式进行推广。
  关键词:耕作方式;秸秆覆盖;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夏大豆;冬小麦;土壤肥力
  中图分类号: S158.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100-04
  收稿日期:2014-02-22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编号:102102110030);河南省洛阳市科技攻关项目(编号:1001041A)。
  作者简介:吕瑞珍(1986—),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E-mail:lrz201@163.com。
  通信作者:李友军,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E-mail:nxylyj@sina.com。土壤酶参与土壤中一切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起着重要作用,其活性的高低客观地反映土壤肥力状况[1];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结构、pH值、容重及土壤养分等几个方面,其中容重是衡量土壤紧实程度的一个重要物理指标;土壤养分提供植物生活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其含量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2-3];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酶活性二者共同作用并推动着土壤代谢过程,影响作物的生长。不同的栽培制度、管理措施、植物根系的分泌物、秸秆覆盖及死亡根茬的矿化和分解等都会影响土壤理化性状的空间变异和土壤酶活性含量[1,4-5]。
  豫西丘陵地区由于长期使用传统耕作耕翻,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耕性变差,又加上春季降水少,易形成春旱,严重制约着该区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6]。冬小麦是该区旱作农田主要粮食作物,大豆可以通过固定大气中的氮素以增加土壤中的氮素,是农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措施。大豆与其他作物轮作具有提高土壤肥力、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危害、降低杂草种类以及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收益与生态效益等一系列优点[7-10],豆麦轮作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农业技术措施。但一直以来,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免耕及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方面[5,11-12],对豆麦轮作条件下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其酶活性,特别是旱作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其与酶活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且结论不一[13-15]。为此本研究探讨了豫西旱作雨养区豆麦轮作长期定位条件下,6种不同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土壤理化性状及酶活性的影响,旨在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培肥地力的效应,为轮作条件下确定合理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2—2013年在河南省洛阳市旱作与节水重点试验基地进行,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偏旱气候,年平均气温12.1~145 ℃,年平均降水量600 mm左右,且60%~70%集中在6—8月。试验共设6种耕作处理,具体见表1,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60 m2(3 m×20 m)。供试品种为冬小麦品种洛旱6号,前茬作物为大豆。
  1.2测定项目和方法
  于2013年冬小麦收获期采集土壤样品,每小区用土钻按5点取样法分别取0~10 cm、10~20 cm、20~40 cm 3个土层,将所得土样装入无菌封口塑料袋中,自然风干后,混合均匀过1 mm筛,进行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16];土壤全氮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消煮法[16];土壤速效磷含量测定采用钼锑抗比色法[16];土壤速效钾含量测定采用火焰光度计法[16]。土壤pH值用酸度计测定;土壤酶活性的测定参照关松荫的方法[17]:蔗糖酶活性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以24 h后1 g土壤中含葡萄糖的mg数表示;脲酶活性采用靛酚蓝比色法,以24 h后1 g土壤中释放氨态氮的mg数表示;碱性磷酸酶采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以24 h后 1 g 土壤中释放酚的mg数表示;过氧化氢酶活性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土壤容重采用环刀法测定。
  1.3数据处理与分析
  所有数据均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进行制图,用SPSS 1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表1试验处理
  代码处理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CT翻耕夏大豆收获时保留5~6 cm的残茬,并翻地30 cm,同时结合施肥,接着耙磨、播种,秸秆不还田。CTS
  翻耕秸秆覆盖
  夏大豆收获时保留5~6 cm的残茬,并翻地30 cm,同时结合施肥,接着耙磨、播种,上季作物收获脱粒后将所有秸秆粉碎5 cm 左右,均匀覆盖于原小区。RT旋耕夏大豆收获后旋耕15 cm,同时结合施肥,接着播种,秸秆不还田。RTS
  旋耕秸秆覆盖
  夏大豆收获后旋耕15 cm,同时结合施肥,接着播种,上季作物收获脱粒后将所有秸秆粉碎5 cm左右,均匀覆盖于原小区。NTS
  免耕秸秆覆盖
  全年不耕作,播种时用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播种和施肥,收获后用 2,4-D 丁酯除草,上季作物收获脱粒后将所有秸秆粉碎至5 cm左右,均匀覆盖于原小区。STS   深松秸秆覆盖
  播种前用深松播种机间隔60 cm深松30~3 5 cm,并一次性完成播种和施肥,夏大豆收获脱粒后将所有秸秆粉碎至5 cm 左右,均匀覆盖于原小区。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2.1.1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影响不同耕作方式下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不同(表2),秸秆覆盖处理明显高于不覆盖处理,其中以NTS、STS处理含量最高,分别比CT处理提高了13.20%、9.20%;各处理下有机质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表现为0~10 cm>10~20 cm>20~40 cm,呈现出表层聚集现象;就不同土层而言,0~1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小为NTS>STS>RTS>CTS>RT>CT,CTS处理显著高于CT处理,RTS处理高于RT处理,但差异不显著;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STS>NTS>RTS>CTS>CT=RT,STS、NTS、RTS处理都显著高于其他3种处理,这3者之间无显著差异;20~40 cm土层变化规律与10~20 cm土层基本一致。
  由表2可知,不同耕作方式土壤全氮含量在0~40 cm土层内的平均值差别不大,秸秆覆盖处理下土壤全氮含量在 0~10 cm、10~20 cm土层剖面大部分均显著高于CT、RT处理;并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个处理全氮含量略有下降,这主要是由于秸秆覆盖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经过长时间的腐烂分解之后增加了表层全氮的含量。表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2.1.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由表2可以看出,6种耕作方式下,土壤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土壤速效磷含量是随着土壤剖面的加深呈下降的规律,均表现为0~10 cm>10~20 cm>20~40 cm;不同耕作方式表现为秸秆覆盖处理(CTS、RTS、NTS、STS)大部分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原因可能是有秸秆覆盖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高,同时有机质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及其产物对某些固定磷的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溶解力,此外由于磷在土壤中的移动性小,因此造成上层土壤速效磷表聚现象[18]。
  相对于土壤速效磷而言,土壤速效钾含量则是CT、RT处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其他4种处理则表现为随着土壤剖面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0~40 cm土层范围,与CT处理相比,STS、NTS、RTS、CTS处理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分别提高26.45%、37.00%、1.89%、12.44%,这主要是由于有秸秆覆盖的有机质含量较高,同时有机质分解产生的酸性物质能降低矿物质对钾的固定作用,作物秸秆里也含有很多的水溶性钾,从而能够提高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水平[18]。
  2.1.3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和pH值的影响容重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影响作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穿插和土壤水、肥、气、热在土壤中移动转换状况[19]。从表2不同耕作方式下耕层土壤容重的变化动态研究发现,小麦收获期0~20 cm 土壤容重变化较大,而20~40 cm层次变化较小。在 0~10 cm、10~20 cm、20~40 cm 3个层次,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容重增加;不同耕作措施对上层土壤容重影响较大,CT和STS处理由于前期有翻动的作用,容重不大或较小;而NTS处理由于长期不进行耕作处理,土壤紧实,容重比较大。STS处理在0~40 cm土层下土壤容重都较小,说明STS处理能够有效地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 土壤pH值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影响很大。秸秆覆盖处理的pH值低于或不高于CT、RT处理(表2),并且大部分处理都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说明秸秆覆盖后能够增加土壤表层酸性,降低土壤碱性对植株的危害。
  2.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2.1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解酶活性的影响水解酶是土壤里数量较多的一种酶,它参与土壤中有机质的转化,对提高植物和微生物利用的可溶性营养物质起重要作用。人们研究较多的水解酶有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等,蔗糖酶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常用来表征土壤熟化程度,脲酶常用来表示土壤的氮素供应状况,磷酸酶能提高磷素的有效性[1,17-18]。本试验土壤偏碱性,因此选用了碱性磷酸酶进行研究,由表3可以看出,覆盖处理下土壤水解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3种水解酶在CT处理下酶活性均是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而NTS和STS处理下酶活性大都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在RTS、NTS、STS处理下,3种水解酶活性在大部分情况下较CT处理显著提高,说明这3种耕作方式更加有利于土壤碳氮的转化。表3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在0~10 cm土层,CTS和CT处理下3种水解酶的活性均是CTS>CT,蔗糖酶活性之间差异显著,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差异不显著。RT处理和RTS处理相比较,蔗糖酶除了RT处理略高于RTS处理外,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均为RTS>RT,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CT处理相比,0~1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RTS、NTS、STS处理分别提高了1024%、12.50%、1194%,脲酶活性分别比CT处理提高了18.28%、15.05%、19.35%,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CT处理提高了17.24%、25.86%、24.14%,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10~20 cm土层,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表现为STS和RTS处理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RTS>STS>CTS>NTS>CT>RT,以旋耕处理含量最低。20~40 cm 土层,3种水解酶的活性大小顺序与10~20 cm土层相似,差异均不明显,3种水解酶活性均为RTS>RT,差异显著。
  2.2.2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过氧化氢酶参与土壤中物质和能量转化,具有分解土壤中对植物体有害的过氧化氢的作用。由表3可知,6种耕作方式下冬小麦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40 cm剖面变化不一,随土层的加深CT处理呈先增后减趋势,为10~20 cm>0~10 cm>20~40 cm,其他5种处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即 0~10 cm>10~20 cm>20~40 cm。不同处理间比较可知,0~10 cm土层,STS>NTS>RTS>RT>CTS>CT,STS高于其他处理,RT、RTS、NTS处理的过氧化氢酶高于CT处理,差异显著。10~20 cm土层,STS处理显著高于CT处理,增加了938%;20~40 cm土层虽然表现为STS、NTS、RTS、RT处理高于CT,但各个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总体来讲,STS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幅最高,效果最好。
其他文献
摘要:建立α-淀粉酶抑制剂活性的碘试液比色测定方法,对淀粉基质液浓度、反应温度系列试验条件进行确定。结果显示,最佳测定条件为淀粉基质液浓度为2.5%,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40 ℃,平均回收率为99.03%(n=6),精密度RSD=1.82%。可见,该测定方法简便、快捷、重复性良好,可作为α-淀粉酶抑制剂活性的常规测定方法。  关键词:白芸豆;碘试液比色法;α-淀粉酶抑制剂活性  中图分类号: TS2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以沙土为基质,施加沼气肥种植白菜,测定并计算白菜、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元素相关性、土壤-植物化学计量比、富集系数等指标,旨在研究As、Cu、Cr、Zn在土壤-蔬菜中的转移规律。结果显示,土壤中As、Zn含量随沼气肥浓度的增加变化趋势明显,沼渣组As、Zn含量呈上长—下降趋势(180 g为拐点),沼渣 沼液组As含量呈下降趋势,Zn含量呈增加-下降趋势(1 ∶5/120 g为拐点)
心理创伤,在心理学中不是指普通的生活中的意外事件,而是被定义为“超出一般常人经验的事件”。创伤通常会让人感到无能为力,产生无助感。创伤的发生都是突然的、无法抵抗的。  身体器官受到外力创伤后,身体会作出应激反应,比如疼痛、出血;同样的,人们的心理遭受创伤后也会出现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以此来保护已经受到巨大冲击的内心世界。比如,参与扑灭大火的消防员会在救火之后出现消沉、沮丧等情绪,遭遇亲人朋友突然离
摘要: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发展,历经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长期稳定承包权、土地流转、征地留用地制度等一系列新型制度,奠定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现行的农村土地征地制度在补偿标准、农民意愿、征用地管理等方面问题较多,农村土地市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还没有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加以明确和规范,尚处于自发和隐性的状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合法性也尚未明确。加快土地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采用单因素(钾肥)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研究了钾肥对马铃薯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马铃薯干物质的累积量表现为慢—快—慢的变化规律,呈近似“S”形趋势,经回归分析和曲线拟合,符合Logistic生长函数。其干物质累积量为169.72 g/株,鲜薯产量达到26.86 t/hm2;施钾量在4~16 kg/667 m2之间时,均可促进马铃薯氮磷钾养分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种植菜用甘薯品种川菜薯211,研究不同种植密度(20万、24万、28万株/hm2)和不同采摘频率(6、9 d/次)对其茎尖产量及食用品质的影响,为川菜薯211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当密度为 28万株/hm2 时,茎尖产量最高,分枝数最多,茎尖含水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呈上升趋势;采摘频率为6 d/次时,茎尖产量最高;而采摘次数越多,单株茎尖质量越低,茎尖含水率越大。当种
摘要:采用三叶一心期的玉米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外源一氧化氮(NO)供体SNP(硝普钠)处理对玉米幼苗叶片保水能力、丙二醛、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0、50、100、200 μmol/L SNP处理可提高玉米幼苗离体叶片的含水量1.5%、6.2%、9.8%、8.6%,不同程度减缓其叶片失水速率,增加其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此外,SNP还能显著诱导SOD、CA
付旭煜,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实验中学高三学生,从小喜欢下象棋、围棋,喜欢打乒乓球、羽毛球,喜欢游泳、健身。曾获得广东省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市级三好学生称号。他的座右铭是:择其所爱,爱其所择。湛蓝色的他有个纯白色的梦  “我这个小老弟,就是一个典型的学霸。”他的哥哥这样对我说道。确实如此,他是他们班上衡量化学考试难易程度的标杆,加之种种称谓傍身……付旭煜这个年轻而善良的孩子也只是腼腆又自信地回应道:
摘要:研究茯苓粗提物对家兔离体肠管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采用离体器官试验法,以家兔的空肠和盲肠平滑肌张力变化為指标,在家兔的离体空肠和盲肠恒温通气台式液中,分别加入浓度为3.75、750、15.00、22.50 g/L的茯苓粗提物,观察茯苓粗提物对不同肠管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茯苓粗提物能抑制家兔离体空肠和盲肠平滑肌收缩运动,使收缩张力和舒张张力镉减弱,收缩振幅减小,其剂量越大
摘要:为完善现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简称IBDV)灭活疫苗生产工艺,形成适用于批量生产的抗原制备技术流程,对IBDV NJ09株病毒在DF-1细胞上的增殖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培养基筛选、血清最适浓度比较、接毒量测定等相关试验,明确了规模化生产工艺,即将DF-1细胞以1 ∶3、1 ∶4比例分瓶(0.85×105~1.2×105个/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