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为人道主义买单?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m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1
  石一枫的小说总是借着人物之口来倾吐自己的观点,他的中篇小说《营救麦克黄》,这样一个从题目上看就觉得惊险刺激的小说如以往一样再次向大家抛出了一个时下热点的社会问题。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叫黄蔚妮,是北京一家广告公司的销售部副总,她随着自己的姓给自家的狗起了一个洋名字:麦克黄。没错,这就是小说要营救的对象,一条狗!
  麦克黄在偶然的情况下被狗贩子拐走,黄蔚妮拽上了自己的“闺蜜”颜小莉,和一群充满爱心的爱狗主义公益协会的会员们展开了声势浩大的营救麦克黄行动,他们追踪麦克黄的下落,逼停了运狗的卡车,与卡车司机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速度与激情”,在这过程中撞到了一个家境极贫困的小女孩郁彩彩……麦克黄的丢失成了黄蔚妮的心病,而撞人的那一幕却成了颜小莉的心病,红色运动衣的身影萦绕在她的脑挥之不去。小说中的颜小莉无疑是高举了人道主义这面旗帜的一类人,她善良真诚,负责任,敢于直视自己的内心。而黄蔚妮、尹珂东、徐耀斌等爱狗主义公益协会的其他人,头顶着高尚光辉的她们却极其冷静,有条理的规避了所有的责任。完全将个人利益与得失建立在了人道主义的精神之上,完全无视了这样近乎一场闹剧的救狗行动给无辜的郁彩彩带来可能会坡脚一生的人身伤害。
  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带有着自欺性。尹珂东、徐耀斌等道貌岸然的一群人在事情发生之后,他们既没有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自己的过错,为自己的行为所负责,也没有受到良心的谴责与内心的煎熬,他们都彼此心照不宣的选择“理智的想要把这事儿翻篇过去。”而且在颜小莉“那可是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才九岁,因为车祸她的腿可能会落下残疾……你们对狗都可以饱含深情,为什么对人却能漠不关心?这可是良知问题”的指责下,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去事发现场查看道路两旁有无摄像头,甚至在案发之后三人就已串通好了当天各自的不在场证明,罗列出了为自己开脱和逃避责任的多种理由,来暗示麻痹自己的潜意识:她们都与郁彩彩的事件毫无半点关系。而颜小莉的自欺性则与她们不同,包括卡车司机于刚,她们的自欺是社会的阶级差异所造成的.一个是作为金钱的奴隶的小小前台、一个是难以养家糊口的无驾照司机,压制着颜小莉和于刚的是金钱,是地位。因无力支付手术费用,他们不敢承认自己就是郁彩彩伤痛的制造者,他们彼此隐藏了真实身份,用虚假的名字,以全新的,好心人的身份面对郁彩彩和她的母亲。颜小莉厌恶自己只是一名前台而已,她厌恶那个无证驾驶的于刚,也厌恶郁彩彩去上学必须要走好几里地的山路。“归根结底,她在厌恶她们的共同点,那就是穷。” “而有了一个穷字打底,所有的纯良的、善意的、温情脉脉的东西都变成了自欺欺人。塞给女孩家人的两百块钱是自欺欺人,摆在门口的肉和水果是自欺欺人……”颜小莉和于刚不想也不敢背负和郁彩彩这样一个天真烂漫小女孩一生相关的心理包袱。她们是两个想为自己的良知负责任但没有实际能力的底层阶级人民,而黄蔚妮等三个人是完全有能力支付却不愿意负担的三个上层阶级人民。
  黄蔚妮等三人心底的良知已被阶级层面的欲望所掩埋,从最基本的人的道德慢慢走向公民的道德,再到现在普遍存在的带有阶级性的道德。在郁彩彩的事件上麻木的心理和将其掩埋的态度,与对待一条狗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营救麦克黄》这一名字结合整篇小说来看有着极强的讽刺意味,重心的有意偏移反讽着黄蔚妮、尹珂东和徐耀斌等三人具有选择性的良知。
  在她们的世界良知是拥有价码的,抗下事情,被了解背景,受害者上网博取同情,遭人肉,肇事逃逸被曝光,被解雇……从富足生活到一无所有,这是她们万万所不能接受的,颜小莉和于刚本就是一无所有之人,相比之下黄蔚妮等人会面对着失去一切的风险,所以她们定不能也不愿意去冒这个风险。作为“好闺蜜”,黄蔚妮这种和颜小莉这种两个阶级的人,从来都是分的很清楚的,“就像北京的昆玉河和颜小莉家乡那条饱受污染的臭水沟一样,是永远不能合流的。”
  这样的后果是颜小莉没有想到的,她通过散布虚假虐狗视频到网上引起黄蔚妮的愤怒和群众的关注度这样的做法是十分聪明的,现如今本就是个博眼球的时代,视频曝出即刻引来了网络的轩然大波,激起了网民们极高的关注度的同时却也暴露了网络智能化下存在的一些问题,大批网友既不是完整事件的参与者,也不是旁观者,她们所看到的只是作为横截面的一个部分,但她们只看表面不问缘由,便展开了谩骂与攻击。“像劳动号子喊口号”一样的宣誓,并发起了一场充满“正义性”的群殴,殴打颜小莉和于刚二人,引发了网络舆论下的道德绑架,故事的结尾反倒是装腔作势的尹珂东和徐耀斌彻底的成为了一个好人,成了成功营救麦克黄的英雄。
  网络舆论下的道德绑架和充满阶级道德的思想是人本身与物质和欲望相冲突下的产物,阶级的差异性自古就存在,而且本来自身就很难弥合,所以这自然也包含了理想的人道主义在内。但人道主义思想本该是民众之基,社会和谐的催化剂。在他理应盛行之时,却逐渐演化成阶级道德,呈现出愈走愈缓甚至停滞的趋势值得我们每个人反思,人道主义良知是万不可失的,否则我们将失去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点。
其他文献
摘 要:《生死桥》故事说得很简单,不过是三个少男少女之间的爱恨纠葛,江湖儿女情窦初开,痴心暗付却到头来得到的不是心里的那个人。  《生死桥》生死之间,万物轮回,在岁月的微笑中变动不拘,在茫茫的岁月中清晰彻骨。  从童年写到韶华盛极,再写到急景凋年,从北京天桥景况敷衍至上海夜灯繁华,李碧华耐下性子慢慢道来。  关键词:生死桥;宿命因缘;人性;时间和空间;舞台与生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
摘 要:汉初黄老之学盛行,道家的清静无为影响着士人的观念与追求。从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中可以看到道家万物皆有道的自然观,祸福相依、死生有命的生命观,不为外物所累、无所拘束的人生观。研究贾谊辞赋对于我们了解汉初社会思潮以及士人的思想状态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贾谊;辞赋;道学;思想  作者简介:曹潇(1992-),女,山西运城人,辽宁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魏
摘 要: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批评专著,钟嵘在《诗品》中充分肯定了五言诗的这种形式,突破了那种认为四言为“正宗”、五言为“流调”的保守观念,他提出了品评诗歌以及诗歌创作的各种原则,其中的核心原则就是“滋味说”,对后世的诗歌批评影响甚大。本文将梳理近十年来学界对《诗品》“滋味说”的研究,从多个角度展示目前学界对于“滋味说”的研究,以期对后来的学者以微薄的启示。  关键词:《诗品》;研究;
摘 要:纳博科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位文学评论家,他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观。长期以来,艺术真实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在文学界一般信奉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这一理论认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纳博科夫无疑是属于另一阵营,文章将从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入手,来分析解读《洛丽塔》中所体现出的这种文学观,从而在进一步全面把握作家文学观念的同时,对《洛丽塔》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阐明纳博科夫
2011年十一前夕,河南省漯河市某酒店人头攒动,一场主题为“下一轮的竞争力”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在这里举行。论坛承办单位的负责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31岁的陈树鹏。  这位刚刚荣膺“漯河市十佳市民”的小伙子,如今是漯河培训教育第一人,他创办的漯河“商道学院”,短短两年时间,已经培训了7000名农民工和企业人员。人们很难想象,当初他是从“三无”创业者起步的:一无资金,二无场地,三无师资。  穷孩子不停奋
摘 要:社会新闻用于小说时,关键要处理好新闻的客观真实性与文学的艺术真实性的关系。余华以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手段将新闻进行了重组,使符号化的新闻有了生命,并揭示出新闻背后隐藏的现实的荒诞和人性的复杂。但新闻语言的大量借用与一些素材处理的平面化也削弱了小说的文学性。  关键词:《第七天》;新闻;文学性;得失;重申  作者简介:郝瑞琳(1990-),女,山西人,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方向。  [中图分类号]
【摘 要】  在场和参与是伯格曼用来衡量“聚焦实践”的基本标准,聚焦实践又是衡量技术是否对人造成异化的关键范畴。因此,“在场的参与”既可以用来分析教育技术、技术信息对教育的异化机制,也可以作为重建教育技术运用伦理的基本尺度。本文主要以伯格曼现象学技术哲学的认识为基础,分别从技术和信息两方面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在线教学可能面临的伦理危机,然后从网络教学空间教学主体在场参与的内涵、信息和技术的伦理中立性以
摘 要:中国以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观光,因此,大量的中文旅游资料被翻译成英文,随之带来的也是一系列的旅游英语翻译问题。景点介绍手册是国外游客直接接触的最基础的内容,所以其英译需要重视。本文以西安碑林博物馆景点手册为例,从目的论三原则出发,并从文物名称和介绍性语句两个方面例证景点介绍翻译重点和策略,提高景点介绍文本英译质量。  关键词:景点介绍;目的论;翻译
摘 要: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沈从文的得意弟子,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作品文笔清新、感情真实却不失真理。在汪老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自然、和谐、淳朴的世界,他崇尚乡土文学,又不排斥现代主义。本文从环境描写艺术、女性人物塑造、丰富的情节结构、真实的描写分析了汪老的写作艺术,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他的写作世界、人文情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2  《左传》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可见汉服承载着深厚的礼仪文化。作为影响中国千年的“显学”,儒家的思想文化对汉服有深刻的影响。从形制特征、历史发展、精神内涵等方面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