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从开始到现在,有许多学者和一线教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对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师方面进行研究,把这些问题归结为四个方面:一是教学理念转变;二是教学方式转变;三是教师角色转变;四是教材处理策略。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进行思考,以期对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有所助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2004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到现在已逾八年了,广大的一线教师和研究者们也已经在改革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本人在感受到高中语文变革带来的一系列让人欣喜的变化的同时,也发现了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拟就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方面进行浅析,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进行思考,以期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有所助益。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是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角色转变、教材处理策略等方面。教师能否应对这些挑战,是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四方面:一是教学理念转变的问题;二是教学方式转变的问题;三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问题;四是教材处理策略的问题。
一、 教学理念转变的问题
高中新课程实施已经开始了好几年了,但是,教师们还是有很多很困惑。语文新课程到底该怎么教?教什么?甚至有些教师觉得自己找不到感觉了,不会教语文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困惑,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理解不透彻,没有认识到新课程要求的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情感态度的正确认知,仍然把教会学生死的知识作为目标。二是教师习惯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不给学生疑惑的机会。教师没有意识到新课程要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以学生没有问题了作为课堂的圆满结束。三是教师权威意识强烈,往往格式化学生的见地。教师没有认识到新课程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仍然习惯按自己的设计思路教学,习惯给出既定的所谓标准的答案,把学生的有创意的见解按自己的标准格式化。
新课程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理念有很多地方时不同的,而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二、 教学方式转变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实施后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努力营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语文课堂。但在改进的过程中主要有这样的几个问题:一是“学生为主体”过于形式化。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学生花很多精力自己解决的问题却不是课堂的重点问题,重点问题仍是教师讲解的,这样,就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二是“学生为主体”变为了“学生为主导”,教师的主导地位缺失。主要表现在教师不能自如管理自主、开放的课堂,导致学生课堂活动盲目化,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目标不能达成的后果。
三、 教师角色转变的问题
传统的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着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角色的要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教师的原有角色要改变,不断补充新的角色。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主要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教师不能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标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会他们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但是,受传统教学三中心的影响,教师仍以知识拥有者自居,把学生当成是知识的接受者。二是教师仍然担当知识搬运工的角色,而不能转变为教育活动的研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能自主研究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水平达不到新课程的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无法承担研究教学的工作,导致研究性学习无法落实。
教师角色的转变时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这个问题不解决,新课程实施的效果难以保证。
四、 教材处理策略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实施之后,教材内容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课程标准在教材的使用策略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材的使用策略的不同,直接影响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在这方面,也存在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一是对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必修和选修处于一致的地位;有些教师认为必修是必要的,选修可以完全忽略……这样的认识都不够准确。直接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把握。二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新课标强调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教材本身是有落差的,脱离文本的解读和过分的解读教材,都是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的问题。
教材的合理使用,创造性使用对语文新课程实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解决教材处理策略的问题迫在眉睫。
五、 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教师问题不是偶然形成的,和教师工作环境及教师自身都有极大关系。长期以来,教师们已经习惯了传授法、灌输式的教法,形成了与新课标理念不和谐的工作大环境,是教师的思想有极大的局限,甚至无法接受新课程的理念。而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和教师职前教育的影响也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步履艰难。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解决新课程实施的教师问题:
(一)教师要建立新课程、新理念下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任何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教师要接受新课程理念,而不能死抱着旧观念不放。教师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杜绝“教师讲的多,学生讨论少”、“结论下得早,学生思考少”、“理论讲的多,学生实践少”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积极的学习心理。
(二)要让教师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要求教师:“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束缚,树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观。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吸收新的东西才能转变教学理念,跟上改革的步伐,开拓语文教育的新境界。
要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好的学习条件。高标准、多层次、实用性强的培训,及同行之间的交流都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力。
(三)教研一体,提高教师开发课程和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学校要搞好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研究,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发挥群体效应,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一定能使教材得到创造性运用,教学方式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师除了要能创造性的灵活运用教材,还要树立开发课程和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对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更新。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面临的问题还不少,而且可能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若广大语文教师遇到问题时能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解决,新课程的实施将会更顺利,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付寅.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落差”问题.教学与管理,2012(5)
[2]石鸥,彭慧芳.课程改革:在实施中异变的原因与对策.课程·教材·教法,2004(3)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5]潘涌.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面面观.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6]常璐.试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学科师生心理适应性.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11)
[7]李洪义.语文新课程实施的障碍.基础教育参考,2009(4)
[8]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
2004年,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开始实施,到现在已逾八年了,广大的一线教师和研究者们也已经在改革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本人在感受到高中语文变革带来的一系列让人欣喜的变化的同时,也发现了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拟就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方面进行浅析,并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进行思考,以期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有所助益。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是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及角色转变、教材处理策略等方面。教师能否应对这些挑战,是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四方面:一是教学理念转变的问题;二是教学方式转变的问题;三是教师角色转变的问题;四是教材处理策略的问题。
一、 教学理念转变的问题
高中新课程实施已经开始了好几年了,但是,教师们还是有很多很困惑。语文新课程到底该怎么教?教什么?甚至有些教师觉得自己找不到感觉了,不会教语文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困惑,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和课程标准理解不透彻,没有认识到新课程要求的是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情感态度的正确认知,仍然把教会学生死的知识作为目标。二是教师习惯在课堂上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不给学生疑惑的机会。教师没有意识到新课程要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以学生没有问题了作为课堂的圆满结束。三是教师权威意识强烈,往往格式化学生的见地。教师没有认识到新课程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仍然习惯按自己的设计思路教学,习惯给出既定的所谓标准的答案,把学生的有创意的见解按自己的标准格式化。
新课程理念与传统的教学理念有很多地方时不同的,而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
二、 教学方式转变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许多教师在新课程实施后对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努力营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语文课堂。但在改进的过程中主要有这样的几个问题:一是“学生为主体”过于形式化。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学生花很多精力自己解决的问题却不是课堂的重点问题,重点问题仍是教师讲解的,这样,就不能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二是“学生为主体”变为了“学生为主导”,教师的主导地位缺失。主要表现在教师不能自如管理自主、开放的课堂,导致学生课堂活动盲目化,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目标不能达成的后果。
三、 教师角色转变的问题
传统的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主要扮演着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角色的要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教师的原有角色要改变,不断补充新的角色。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主要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教师不能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标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会他们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但是,受传统教学三中心的影响,教师仍以知识拥有者自居,把学生当成是知识的接受者。二是教师仍然担当知识搬运工的角色,而不能转变为教育活动的研究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能自主研究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由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能力水平达不到新课程的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无法承担研究教学的工作,导致研究性学习无法落实。
教师角色的转变时新课程的要求,也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这个问题不解决,新课程实施的效果难以保证。
四、 教材处理策略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实施之后,教材内容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课程标准在教材的使用策略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教材的理解和对教材的使用策略的不同,直接影响新课程实施的效果。在这方面,也存在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一是对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必修和选修处于一致的地位;有些教师认为必修是必要的,选修可以完全忽略……这样的认识都不够准确。直接导致了教学过程中,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把握。二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新课标强调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教材本身是有落差的,脱离文本的解读和过分的解读教材,都是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的问题。
教材的合理使用,创造性使用对语文新课程实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解决教材处理策略的问题迫在眉睫。
五、 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教师问题不是偶然形成的,和教师工作环境及教师自身都有极大关系。长期以来,教师们已经习惯了传授法、灌输式的教法,形成了与新课标理念不和谐的工作大环境,是教师的思想有极大的局限,甚至无法接受新课程的理念。而教师自身能力的限制和教师职前教育的影响也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步履艰难。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解决新课程实施的教师问题:
(一)教师要建立新课程、新理念下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任何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教师要接受新课程理念,而不能死抱着旧观念不放。教师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杜绝“教师讲的多,学生讨论少”、“结论下得早,学生思考少”、“理论讲的多,学生实践少”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积极的学习心理。
(二)要让教师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要求教师:“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束缚,树立适应素质教育的语文教学观。不断学习新的东西,吸收新的东西才能转变教学理念,跟上改革的步伐,开拓语文教育的新境界。
要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好的学习条件。高标准、多层次、实用性强的培训,及同行之间的交流都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力。
(三)教研一体,提高教师开发课程和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学校要搞好集体备课,加强教学研究,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发挥群体效应,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切磋教学艺术,一定能使教材得到创造性运用,教学方式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
教材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师除了要能创造性的灵活运用教材,还要树立开发课程和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对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的更新。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面临的问题还不少,而且可能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若广大语文教师遇到问题时能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解决,新课程的实施将会更顺利,更有成效。
参考文献
[1]付寅.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落差”问题.教学与管理,2012(5)
[2]石鸥,彭慧芳.课程改革:在实施中异变的原因与对策.课程·教材·教法,2004(3)
[3]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5]潘涌.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面面观.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6]常璐.试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学科师生心理适应性.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11)
[7]李洪义.语文新课程实施的障碍.基础教育参考,2009(4)
[8]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