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表征与亮点
本次大赛,来自全国12省40个市40位教师参加比赛。就信息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师生教学应用两个方面,设计了量表(见下表),并进行了简单的统计。
由表中可以看出:
第一,多媒体应用已成为课堂的普遍现象。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普遍,并不是简单的“使用”层面,因为多媒体的使用似乎已成为课堂中的常态。这里的普遍,是就“合适”的层面而言,即大多数教师的媒体使用,都是基于教学的需要,而不是一种盲目,为追求形式而用的状态。第二,无论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各种媒体手段都可以较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从识字写字,到阅读感悟、聆听欣赏等等,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第三,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体还局限于教师,用于学生“学”的交互几乎没有,这一点在后文详述。
此外,这仅仅是一个粗略的统计,一种数量的反应。如果就使用的实际情况而言,其实还有着许多差异。通览40节课,多媒体的使用情况大致划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1. 视频呈现。视频,可以完整记录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过程,并在短时间内呈现(比如我们常常看到的快速呈现花开过程);视频,也可以把瞬间完成的过程,根据需要放慢速度播放(比如慢镜头呈现运动员冲向终点的瞬间)。可以说,利用视频,把本来无法呈现的微观或者宏观世界根据需要非常方便地展示,并可以反复利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应用视频播放的方式,来丰富课堂形态、激发学生兴趣或者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史春妍老师教学《小动物过冬》一课时,展示小青蛙钻到泥土中去的一段视频,非常切合文本内容,引发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兴趣,更关键的是史老师在应用这段视频核心目标非常明确——形象感知“钻”的过程,形成“钻”字的动态感受,继而达成对生字“钻”深刻认知,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
2. 音视频(MTV)播放。播放MTV,让学生通过听、唱的活动,感知语言的节奏、音韵等特点,是比较有效的。学生在其中可以主动地参与听、唱活动,这也是一种有益的语文实践。比如梁荣老师教学《渔歌子》一课,让学生欣赏一首为“渔歌子”谱的歌曲,学生从音乐的节奏中较为轻松地感知词的音韵美。
3. 图片展示。利用幻灯片演示图片,是教师在课堂中常常使用的方式。这一方式在本次大赛中使用率超过60%,而且图片应用的目标指向、图片使用的时机、选择图片的角度都非常有效,我们再也看不到仅仅为了视觉效果而应用的图片,教师也逐步走出了因为图片限制了学生想象的这一误区。如霍晓玲老师教学《夕阳真美》一课,用图片展示了“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的画面。太阳落山虽是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但“余晖”这个书面语,是低年级孩子生活语言中很少接触到的。霍老师利用画面太阳落山时候,发出的柔和的光芒,帮助孩子建立生活经验与新词汇的纽带,亲切、自然、高效。
4. 文字展示。对话是阅读的核心,组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重点。用演示文稿适当地呈现文字,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关注,促进对话的展开。如张莉老师执教的《天鹅的故事》一课,教师把三个重点品读语句段落的文字打在投影上,关键词用突出的颜色显示,带领孩子慢慢品读,体会文章在遣词造句上的独特之处,让全班孩子的关注点集中在学习目标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孩子的注意,引起共鸣。
本次大赛中,媒体的应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的方式。正如本次大赛评委会主任陆志平老师所言,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一方面是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另一方面是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现在哪怕一首诗都有铺天盖地的资源,但要看用得合适不合适。现代教育技术很重要,可以说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新的增长点,提高课堂的技术含量至关重要”。
二、 问题与建议
本次大赛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 较多地关注了技术的物理功能,而忽视了技术背后的思想。技术带来不仅仅是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思想的革命,不理解新技术背后的新思想,就很难从单一的技术手段的运用,转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面教育教学创新和革命。那么,现代信息技术究竟透射出什么思想?一是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互联网时代,构建了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一种更为开放自由、富有活力的对话方式。这样的方式重构着教育主体间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灌输训练为主的单向线性的居高临下的“垂直”教育关系,而导向复杂多元、交互发展的教育关系。二是个性自由的发展空间。我们已进入学习化社会,学习不可能集中放在人生的某一特定时期和一个特定的地点进行,也不应该是“标准化的”和“一个模子的”。学习是非常个人化的,技术可以增强学习效果,或起中介或者桥梁作用。三是探究、创造将成为个体学习的基本需要。数字时代关注的是以创造创新发展为主的知识经济,学习、探究、创造的能力,是学习最终的目标。技术的发展为探究创造提供了更为开放的环境,更为便捷的支持工具。
2. “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待加强。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但是,我们的课堂中往往会出现将技术的运用凌驾于人的发展之上的偏颇,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是技术的根基?唯一的答案就是人。
语文课程改革十年,逐步打破了“学科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在继承“教学特殊认识论”的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走向更高的层次,从生命的层次来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课堂不再与学生的生活隔离,不再与整体的生命活动隔离、孤立起来进行知识的传授活动,而是与生活、社会沟通起来。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改相结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存的观点看待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人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应用了计算机、网络、课件或网络探究等新型教学模式,核心问题是看是否尊重了学生和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命活动,提高他们生命存在的质量,这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这就是我们倡导的“课堂生态观”,它要求我们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考虑信息技术的运用。
3. 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还不够关注。40堂课,大多是教师在用多媒体技术改变知识呈现的方式,改变教学的形态,技术的使用,主要是服务于“教”。关注学就是要关注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即不但需要关注“人机对话”,更需要关注“人际对话”。教师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等等,都是课堂的必要组成。比如教师使用的多数是PPT演示文稿,是按照教师的教学预设,线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几乎很难实现教学中的多种互动。
▲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1) 教学策略:从简单使用技术工具走向技术与课堂融合。本次大赛,常规意义上的多媒体在每一堂课都用了。PPT演示文稿、视频点播、音乐的渲染等等。但是,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不应只关注教师的教,仅仅作为教的工具和载体,只有当技术与课堂融合,关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技术对课堂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变革。(2) 教学形态: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共生发展。本次大赛中角色表演、视频欣赏、配乐朗读等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但从多元整合角度看,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不仅各种媒体的使用可以整合,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使用,同样需要整合。只有丰富的课堂活动形态,才使课堂更加丰富生动。(3) 教学内容:从单一纸质文本走向多种媒体的整合。在这次教学大赛上,文字与画面的交汇,视频与声音的融通,教师适时引用,有效整合,教学过程流畅生动,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信息化的教学内容如何与传统文本相互协同发生作用,仍然值得进一步思考。
主动把新技术引进课堂,把对技术的理解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就会给教学带来新的发展空间,语文课堂也会有全新的面貌。
(戴晓娥,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电教馆教研员张静,《七彩语文》(写字版)责任编辑王海霞,文学硕士,《七彩语文•教师论坛》责任编辑)
本次大赛,来自全国12省40个市40位教师参加比赛。就信息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师生教学应用两个方面,设计了量表(见下表),并进行了简单的统计。
由表中可以看出:
第一,多媒体应用已成为课堂的普遍现象。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普遍,并不是简单的“使用”层面,因为多媒体的使用似乎已成为课堂中的常态。这里的普遍,是就“合适”的层面而言,即大多数教师的媒体使用,都是基于教学的需要,而不是一种盲目,为追求形式而用的状态。第二,无论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各种媒体手段都可以较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从识字写字,到阅读感悟、聆听欣赏等等,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第三,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主体还局限于教师,用于学生“学”的交互几乎没有,这一点在后文详述。
此外,这仅仅是一个粗略的统计,一种数量的反应。如果就使用的实际情况而言,其实还有着许多差异。通览40节课,多媒体的使用情况大致划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1. 视频呈现。视频,可以完整记录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过程,并在短时间内呈现(比如我们常常看到的快速呈现花开过程);视频,也可以把瞬间完成的过程,根据需要放慢速度播放(比如慢镜头呈现运动员冲向终点的瞬间)。可以说,利用视频,把本来无法呈现的微观或者宏观世界根据需要非常方便地展示,并可以反复利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应用视频播放的方式,来丰富课堂形态、激发学生兴趣或者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史春妍老师教学《小动物过冬》一课时,展示小青蛙钻到泥土中去的一段视频,非常切合文本内容,引发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兴趣,更关键的是史老师在应用这段视频核心目标非常明确——形象感知“钻”的过程,形成“钻”字的动态感受,继而达成对生字“钻”深刻认知,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
2. 音视频(MTV)播放。播放MTV,让学生通过听、唱的活动,感知语言的节奏、音韵等特点,是比较有效的。学生在其中可以主动地参与听、唱活动,这也是一种有益的语文实践。比如梁荣老师教学《渔歌子》一课,让学生欣赏一首为“渔歌子”谱的歌曲,学生从音乐的节奏中较为轻松地感知词的音韵美。
3. 图片展示。利用幻灯片演示图片,是教师在课堂中常常使用的方式。这一方式在本次大赛中使用率超过60%,而且图片应用的目标指向、图片使用的时机、选择图片的角度都非常有效,我们再也看不到仅仅为了视觉效果而应用的图片,教师也逐步走出了因为图片限制了学生想象的这一误区。如霍晓玲老师教学《夕阳真美》一课,用图片展示了“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的画面。太阳落山虽是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但“余晖”这个书面语,是低年级孩子生活语言中很少接触到的。霍老师利用画面太阳落山时候,发出的柔和的光芒,帮助孩子建立生活经验与新词汇的纽带,亲切、自然、高效。
4. 文字展示。对话是阅读的核心,组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重点。用演示文稿适当地呈现文字,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关注,促进对话的展开。如张莉老师执教的《天鹅的故事》一课,教师把三个重点品读语句段落的文字打在投影上,关键词用突出的颜色显示,带领孩子慢慢品读,体会文章在遣词造句上的独特之处,让全班孩子的关注点集中在学习目标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孩子的注意,引起共鸣。
本次大赛中,媒体的应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的方式。正如本次大赛评委会主任陆志平老师所言,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一方面是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另一方面是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现在哪怕一首诗都有铺天盖地的资源,但要看用得合适不合适。现代教育技术很重要,可以说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新的增长点,提高课堂的技术含量至关重要”。
二、 问题与建议
本次大赛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 较多地关注了技术的物理功能,而忽视了技术背后的思想。技术带来不仅仅是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思想的革命,不理解新技术背后的新思想,就很难从单一的技术手段的运用,转向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面教育教学创新和革命。那么,现代信息技术究竟透射出什么思想?一是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互联网时代,构建了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一种更为开放自由、富有活力的对话方式。这样的方式重构着教育主体间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灌输训练为主的单向线性的居高临下的“垂直”教育关系,而导向复杂多元、交互发展的教育关系。二是个性自由的发展空间。我们已进入学习化社会,学习不可能集中放在人生的某一特定时期和一个特定的地点进行,也不应该是“标准化的”和“一个模子的”。学习是非常个人化的,技术可以增强学习效果,或起中介或者桥梁作用。三是探究、创造将成为个体学习的基本需要。数字时代关注的是以创造创新发展为主的知识经济,学习、探究、创造的能力,是学习最终的目标。技术的发展为探究创造提供了更为开放的环境,更为便捷的支持工具。
2. “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待加强。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但是,我们的课堂中往往会出现将技术的运用凌驾于人的发展之上的偏颇,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是技术的根基?唯一的答案就是人。
语文课程改革十年,逐步打破了“学科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在继承“教学特殊认识论”的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走向更高的层次,从生命的层次来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课堂不再与学生的生活隔离,不再与整体的生命活动隔离、孤立起来进行知识的传授活动,而是与生活、社会沟通起来。教育信息化的“生命环境观”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新课改相结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存的观点看待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人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应用了计算机、网络、课件或网络探究等新型教学模式,核心问题是看是否尊重了学生和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命活动,提高他们生命存在的质量,这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这就是我们倡导的“课堂生态观”,它要求我们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考虑信息技术的运用。
3. 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还不够关注。40堂课,大多是教师在用多媒体技术改变知识呈现的方式,改变教学的形态,技术的使用,主要是服务于“教”。关注学就是要关注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即不但需要关注“人机对话”,更需要关注“人际对话”。教师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等等,都是课堂的必要组成。比如教师使用的多数是PPT演示文稿,是按照教师的教学预设,线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几乎很难实现教学中的多种互动。
▲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1) 教学策略:从简单使用技术工具走向技术与课堂融合。本次大赛,常规意义上的多媒体在每一堂课都用了。PPT演示文稿、视频点播、音乐的渲染等等。但是,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不应只关注教师的教,仅仅作为教的工具和载体,只有当技术与课堂融合,关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技术对课堂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变革。(2) 教学形态: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共生发展。本次大赛中角色表演、视频欣赏、配乐朗读等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但从多元整合角度看,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不仅各种媒体的使用可以整合,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使用,同样需要整合。只有丰富的课堂活动形态,才使课堂更加丰富生动。(3) 教学内容:从单一纸质文本走向多种媒体的整合。在这次教学大赛上,文字与画面的交汇,视频与声音的融通,教师适时引用,有效整合,教学过程流畅生动,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信息化的教学内容如何与传统文本相互协同发生作用,仍然值得进一步思考。
主动把新技术引进课堂,把对技术的理解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就会给教学带来新的发展空间,语文课堂也会有全新的面貌。
(戴晓娥,中学高级教师,常州市电教馆教研员张静,《七彩语文》(写字版)责任编辑王海霞,文学硕士,《七彩语文•教师论坛》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