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对比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fei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间对第一语言习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不仅吸引了语言学家的注意,也引起了许多语言相关领域普通教育学者的注意。到今天,第一语言习得的成果已被广为应用。许多关于外语习得的标准资料和介绍材料中也包括了许多第一语言习得的参考资料。而这些现象的原因十分明显:我们发现孩子在学习第一语言时毫不费力,学习过程顺利和流畅,然而当我们把同样的情形放入第二语言习得中,尤其是教学设定下的二语习得中时,习得的难度失败明显增加 。因此我们应对系统的第一语言习得经验进行学习,并得到相应对策。
  关键词: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语言教学
  作者简介:聂鹂莹(1994-),女,汉族,山东东营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硕士。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1
  1.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理论对比误区
  尽管学习一语习得相关知识对二语习得相关理论构建会有辅助作用,但我们不明确的地方在于如何将一语学习切入点和理论运用,翻译到二语习得中来。也许我们可以按照每个人的不同理解将不同的一语习得理论放入到二语习得环境中,并得出相关的结论。但不同的理论转换结果可能会引起许多十分尖锐的问题,导致错误的类比。所以建立起一系列的类比规则和尺度就显得是十分重要。
  在进行两种理论转换的第一步是对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H.H.Stern总结了一些力争在一语习得理论基础上构建二语习得理论的论点:
  a)我们必须不停地进行实践,并在实践基础上继续加以实践。当我们观察儿童学习母语时发现,孩子们总是不停地重复学到的语言。这种现象在语言习得阶段尤其明显。当我们学习外语时我们也在不断地重读这个过程;
  b)语言学习只是单纯的模仿过程,所以学习者必须模仿,就像幼儿,他们一直在模仿;
  c)首先,我们模仿单个的音节,然后再模仿词语,最后才是句子。 这是儿童学习第一语言的顺序,同时也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
  d)在观察幼儿语言习得过程是,他们总是先听然后再说。理解总在说之前,所以这也应当是二语习得的正确的习得顺序;
  e)向幼儿在学习语言时并不需要翻译,既然幼儿能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习得一语,那么第二语言习得者也可以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习得语言;
  f)幼儿仅仅是在习得语言。他并不是在习得语法规则。你并不需要告诉他什么是名词,动词。但是他还是能完整的习得完整的语言。所以在外语教学中没有必要概念化所有的语法概念,并让语法主导整个学习过程。
  以上的论点展现了那些早期二语教学者的梦想:二语习得者能够在一个极度流畅的过程习得外语,且习得的语言几乎是无懈可击的,仅仅在很少能的情況下才会出現失误。这些论点也展示了那些深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的学者的论点,他们将一语习得视为一个不断进行生硬联系,习惯养成,塑造,过度学习,强化,条件设计,联系,刺激和反应的过程。所以他们坚信二语习得过程也是一样的设置。
  以上的每个观点都有自己的缺陷。有的缺陷是由作为设想基础的一语习得理论本身的缺陷造成的,有的是由将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进行了不正确的类比而导致的,有的则是两者的结合而导致的。他们展示了一些外语教师应该避免,去除的误解。这个理解的过程需要我们对一语习得理论有深刻的,完整的认识且对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之间类比时产生的变量保持敏感。通过对这些变量的描绘和分类,我们就可以避免错误类比和推断的产生。在我们在进行两个理论进行比较时,我们会得出有启发性,可信的类比,在同时丰富自己对二语习得理论和二语习得过程的认识。
  2.认知领域的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对比
  当一语习得的认识和生成研究取代了行为主义理论是,一些第二语言教学者和研究者开始认识到自己不该将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完全地套用在第二语言习得上。第一个相关的警示是由认知心理学家David Ausubel(1964)给出的。在前期阶段,Ausubel就当时盛行的听说法指出了一些明显的问题,其自称是根据“自然”的语言习得顺序来设计的。Ausubel称听说法所提供的机械训练练习缺少能使一语二语习得成功进行的必要可能性,因为成人的二语习得者有完整的认知能力,对现有的语法规则,他们可以进行有效的推断并进行有效运用。在这种场景下,学习者的第一语言不仅仅是一种阻碍要素,也能推动第二语言的学习。这些结论都是由Ausubel在认知领域引申而来的,而这一切则与听说法的基础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背道而驰。Ausubel的这种批评也为20世纪60年代的许多教学问题产生共鸣。有许多的二语教师对这种流行的教学法的有效性产生了疑问。
  在20世纪60年代晚期和20世纪70年代早期,生成语言学变成了考虑语言学问题的基本理论模式。对于早期一语习得换个二语习得的类比方法的批评者越来越多。Stern(1970), Jakobovits(1968), Cook(1969,1973), Macnamara(1975)和Schachter(1988)都在自己的文章中申明,一语习得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的对比中有明显的不连续性,但是也认可,如果经过谨慎的思考,第一语言习得理论可以运用部分在二语习得上。
  人们对待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之间的对照时通常十分粗糙。在这个对比过程中,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成人和儿童之间语言习得的不同。所以,我们不仅仅要进行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之间的类比,还要有意识地将成年人语言习得和儿童语言习得进行类比。比起单独比较两个学习系统,单独比较成年人和儿童在二语习得中的不同或儿童在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之间的区别会更加有逻辑性。所以我们经常以成年人和儿童作为种类的界限进行分别对比。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两者在相同的坐标上进行系统,有效的对比,对照并产生合理理论。
  参考文献:
  [1]H. D. Brown.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其他文献
[目的]:  1.为了解正常情况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fgfrs基因fgfrla、fgfr1b、fgfr2、fgfr3、fgfr4)的时序性表达规律以及fgfrs基因之间的关系。  2.为了解正常情况斑马鱼胚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给人类进行科学文化研究提供了了巨大的帮助,无论是从唯物主义的哲学论,还是马克思提出的“审美生产”,都对人类知识的开拓有很大的影响。马克思提出的美学理论,指出美学不仅仅能影响人们对待事物的看法,更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美学观。人们对美的认识与理解,从古至今都存在着,不过近现代以后美学才真正意义上发展起来,它形成了自身的范畴、理论、概念,甚至是话语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上
摘 要:语言学研究中,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还是人类认知经验从一个概念域在另一概念域的投射。人们在使用隐喻时,往往是以他们熟知的、生动具体的概念为参照,用来认识、理解、那些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英汉中“眼”的隐喻分析,既反映了英汉语言人体隐喻化的共同点,也表现出了两者之间的差异。本文主要从认知隐喻角度来比较和分析汉英语言中关于“眼”的隐喻研究。  关键词:眼;概念隐喻;投射;英汉对比  作者简介
摘 要:本论文研究的是木雅传统婚俗。本论文主要目的是针对木雅地区婚姻习俗的调查研究,对研究地区的社会变化规律以及当地的历史发展的规律,对文化传播起到保护的作用,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木雅传统婚礼无不体现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木雅传统婚礼习俗,来源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展千年,形成了具有深厚的文化习俗。形成了以歌统领仪式,以诵承载仪式,以舞丰富仪式的展演模式,彰显出藏族农耕文化的仪式特征
[目的]研究脑安滴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适应症状群,探讨中成药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的方法,纳入394例患者,治疗4周后,对一般情况、疾病史及全身四诊信息
摘 要:现代招贴设计是广告设计中重要的一种设计种类,其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在广告平面中体现出多种元素,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加深人们对广告内容的印象。本文通过对现代招贴设计的现状进行探究,提出了现代招贴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思路,旨在推动现代招贴设计的发展,提升现代招贴设计的水平。  关键词:现代招贴设计;传统文化元素;渗透思路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3月23日,新华日报刊发独家调查《道道防线为何挡不住“垃圾猪”》,披露南京江宁区垃圾场附近农民长年喂养“垃圾猪”。这篇三千多字的通讯被新华网等30多家网站转载,引发政府
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是青光眼研究的重要方面,但其机制至今未明。原发性青光眼主要包括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
目的:1.建立国内以脑电θ/β功率比值对ADHD进行辅助诊断的方法;2.探讨θ/β功率比值在ADHD疗效评定和中枢兴奋剂利他林疗效反应预测中的作用;3.初步探讨脑电生物反馈用于利
玻璃体混浊是临床常见病症,生理性的玻璃体混浊目前尚无可靠、确切的治疗方法,魏伟教授将现代医学中玻璃体混浊的常见病因,与经典理论基础中的辨证思想充分结合,把云雾移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