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报春(Primula × pubescens)腋芽再生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来源 :植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zzss11223344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毛报春(Primula×pubescens)无菌腋芽为外植体,分析不同浓度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以及不定芽增殖和生根的影响,筛选出不同阶段的最适培养基,优化毛报春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结果 表明,毛报春腋芽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0.2 mg·L-1 NAA+1.0 mg·L-16-BA,诱导率达84%,出芽率达67%;不定芽增殖最适培养基为MS+0.5 mg·L-1 NAA+0.2 mg·L-16-BA,增殖率可达67%,苗绿且健壮;MS+0.2 mg·L-1 NAA培养基最有利于组培苗的生根及伸长,平均单株生根数为9条,生根率高达70%.该研究建立了毛报春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可为报春属其它植物的遗传研究及种质创新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全球变化所包含的土地利用和气候等因素的改变,将对生产力、养分循环等生态系统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往研究大多只关注全球变化对单一功能的影响,即使同时测定多种功能也是进行独立的分析.但由于不同功能间常常存在的权衡或协同关系,导致基于单个功能的探讨难以反映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EMF)的影响,从而限制了人们对于全球变化影响的全面认识和评估.早在2007年,Hector和Bagchi首次量化EMF,该领域才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在此之后,EMF量化方法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近年来,全球变化对EM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矿质营养元素,但自然界大部分土壤都存在严重缺磷的问题.为了适应这一营养逆境,植物演化出一系列低磷胁迫应答反应.通过改变基因的转录水平调控低磷胁迫应答反应,而转录因子PHR1在调控植物对低磷胁迫的转录响应中起关键作用.此外,大部分陆生植物还能与丛枝菌根真菌建立共生关系,通过丛枝菌根真菌更有效地从土壤中获取磷元素.最近,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发现,以PHR为中心的转录调控网络控制植物-丛枝菌根真菌共生的建立.因此,PHR不但在维持植物细胞自身的磷稳态中发挥作用
叶片是植物与环境进行水气交换的重要场所,形态多变.叶片形态可直接影响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反映植物的资源获取策略.该文以叶片大小、叶形、叶缘特征(有无叶齿)和叶型(单、复叶)等形态性状为例,总结了当前叶片形态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叶形态性状的生态功能,综述叶片形态的地理分布,探讨叶片形态性状变化的驱动因素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局域尺度的特定类群,关注叶大小、叶缘具齿性以及叶型的地理分布与生态成因,发现叶片的形态发育受基因调控,叶形态性状与其他性状相互权衡,其空间变异受气温和降水量共同驱动.
转录因子ABI4参与植物激素ABA的绝大多数生物学功能,它不仅是ABA和GA在植物体内含量平衡的核心调控因子,同时还连接ABA与植物细胞内多个信号通路.利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ABI4序列在十字花科其它19种植物(除拟南芥外)中检索得到27个同源基因,通过序列多态性分析、系统发生重建、染色体共线性分析和转录激活活性比较,探讨了该基因在十字花科植物中的演化历史.结果 表明,ABI4蛋白质序列和结构在十字花科植物中具有较高的保守性,暗示了其功能的重要性;单独的ABI4蛋白并不具
FLC是植物成花关键抑制因子,主要通过结合到其下游2个关键的成花促进基因(FT和SOC1)启动子上而抑制二者的表达.此外,还可以与其它调控因子结合调控开花.然而,关于FLC在成花调控中的具体分子机制仍需深入研究.该文主要结合8条成花调控遗传途径,梳理近年来与FLC相关的新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真核生物基因组上的核小体呈现不均匀分布,转录活跃区域的染色质结构相对松散且易被调节蛋白结合,这些区域的可接近程度称为染色质可及性.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DNase-seq、ATAC-seq、MNase-seq和NOMe-seq等组学技术的应用,全基因组范围内染色质可及性检测变得简便且高效.该文主要介绍了真核生物染色质可及性的4种基本检测方法的技术原理,总结了核小体定位、组蛋白修饰以及转录因子结合与染色质可及性的关系,并综述了染色质可及性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响应研究进展,以期为植物领域全基因组水平染色质可及
多倍化或全基因组复制(WGD)是物种多样性发生的重要驱动力.目前,在蕨类、菊科以及豆科等类群丰富的植物中已多次报道全基因组复制事件,而兰科(Orchidaceae)全基因组复制事件报道极少,与其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存在矛盾,推测与前期样本量小但类群跨度大的研究策略有关.选取染色体数目变异丰富且多样性较高的兜兰属(Paphiopedilum)为兰科植物代表类群,基于共享数据库中4种兜兰的转录组数据,采用同义替换率(Ks)、系统发生基因组学以及相对定年的方法分析兜兰属植物是否发生过全基因组复制事件.结果 表明,在
为明确银川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是否遭受了番茄斑萎病毒(TSWV)的危害,采用国家标准TSWV RT-PCR检测技术对银川番茄上采集的14份疑似感染TSWV病叶样本进行分子鉴定,对克隆得到的核衣壳蛋白基因N(Nu-cleocapsid)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随后对PCR阳性样本进行蛋白检测.结果 表明,14份病叶样本中有8份扩增出长度为394 bp的TSWV N基因序列,且8条序列完全一致;获得的银川番茄TSWV分离物与云南番茄、中国莴苣(Lactuca sa
Xa21对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具有广谱抗性,是最早被克隆的水稻(Oryza sativa)抗白叶枯病基因.前期研究表明,OsWRKY42可能在Xa21介导的抗病反应中发挥作用.在Xa21基因遗传背景下制备了OsWRKY42的RNA干扰株系,将经免疫印迹确认的转基因株系接种白叶枯病菌,结果表明,与抗病对照4021相比,转基因株系的病斑长度增加,说明OsWRKY42的丰度下调抑制了Xa21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反应.免疫印迹分析表明,在OsWRKY42-RN
尝试利用天然低共熔溶剂(NADES)提取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中的甜菊糖,探索一种高效、绿色和环保的甜菊糖提取新方法.以甜叶菊干叶为原料,对照传统提取溶剂水,以甜菊糖中甜菊苷和莱鲍迪苷A的提取浓度作为指标,筛选出最优的NADES提取配方,然后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NADES提取甜叶菊中甜菊糖的工艺条件进行筛选优化.结果 表明,提取效率最高的NADES配方为1,2-丙二醇:甘油:水=8∶1∶1 (v/v/v),提取的甜菊苷浓度为2.59 mg·mL-1,比水提取高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