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儒家文风论略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w100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对前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贾谊、董仲舒、刘向、扬雄等人的文风具体论述的基础上,认为前期儒家文风的基本特征是:语言简洁平实,说理透彻精辟,喜欢引经据典,最爱援古证今,重视文采而不专意追求,好用譬喻比况而不使用寓言,一副浑厚纯正之象。它既不像道家那样飘渺,也不像法家那样峻峭。虽然其中有些变异,但仍不离儒家本色。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前期儒家形成此种文风的原因。
其他文献
王毅、汤易水的两部著作是近年关于散曲艺术研究的新成果,但是他们只限于探讨元散曲,对明清散曲几乎很少涉及。他们都侧重于散曲的“俗”,而忽略了散曲“雅”的一面,明清散曲是元
李贽思想的核心是童心。童心就是真心.有真心的人就是真人。从童心说出发,李贽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原动力“怨”“恨”“发愤”等问题,要求文学“顺其性”,自然而然地抒发情感,表达见
实验戏剧与电子游戏采用视像化叙事模式,但实验戏剧更多地采用形体动作的蒙太奇式展示末达到,而电子游戏则通过制造宏大的场面景观而产生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在这一叙事模式
本文从两方面的分析中认为:由于《易》能够将阐释的普遍性与变通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标示出人类阐释活动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和理想目标。《易》以“立象以尽意”的方式传达华
<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审美新变>(以下简称<新变>)是章罗生的第三本报告文学研究专著,也是他的博士论文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前期成果之一.相对于他的前两部专著而言,该书自
期刊
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化”进程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在世界范围内全方位地展开,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如此背景之下,如何延续并进一步弘扬本民族文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诗歌显现出令人眩目的发展态势:社团林立,派别纷呈,一幅众声喧哗的景象;尽管八、九十年代之交有过短暂的“停滞”和沉寂,但稍事调整特别是近些年在网络的
阮籍与陶潜以佯狂与隐逸超越乱世 ,实未脱离悲剧心理 ,佯狂是以自卑心志为实质的极端自救 ,表现为变态渲泄 ,性格焦虑、脆弱 ,陶之隐逸则始终伴随仕隐人格分裂 ,适性 ,皆非自
最早明确地指出文学的丽靡特质,这是扬雄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杰出贡献。而立足于文学的社会功能评价辞赋,导致扬雄对辞赋创作给予尖锐批评。着眼于文学本体、文学功用两个方面的
本文从历代典籍中细加搜检,辑得晁补之佚文两篇,佚诗两首,画一幅;并对误收为晁补之的诗、文、词作考辨勘误,正本还原。这些辑佚与辨误,对于晁补之的作品及全宋诗、文、词的整理都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