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要怎样培养有素质的人才

来源 :教育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fuh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未来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集中表现在科技和文化上,而科技和文化的竞争必然依赖于人才的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高水平文化知识的人才,而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热爱祖国、乐于奉献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担负着这一历史使命,所以要转变教育观念,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出一批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素质; 人才; 大学; 文化; 教育
  作为当今大学生的一代人,他们是青年的主体,是未来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理所当然会受到国家和社会更多的关注。虽说如今的大学生已不再是罕有资源,也不再像从前一样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获得优厚的待遇,但是,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拥有高水平的文化知识等这些特点仍使很多大学生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另眼看待。可是,冷静思考,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所谓的特点已不再是大学生的优势,难道受过高等教育、拥有文化知识就一定能成为人才吗?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我们培养的学生数量提上去了,但是否能很好地保证质量,真正为国家建设输送人才呢?我想,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本世纪之交,我国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新世纪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把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近几年,“素质教育”更是被频繁提及,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高等学校又将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呢?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是对“素质”一词经过几年来的探讨和实践,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一种界定。首先,作为心理品质,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其次,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知识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但只具有丰富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较高的素质。第三,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是通过外在形态来体现的,因此,素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和自身的态度。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由于素质及素质教育观念的提出,使我们对人才、人才培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意识到,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做到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特别是应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所以,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从重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能力直至注重提高素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教育从一开始只是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有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东西存在,有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更具影响力的东西存在,或者说有使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存在,那就是“素质”,其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就是“做人”。
  回想起来,我们的学习生涯好像总是伴随着考试,我们经历无数次考试进入大学,然后接着继续考试。当然,根据我们的人口国情,考试是目前为止选拔人才最科学公正的方法,一时难以改变应试教育这一事实也无可厚非。但是,社会上出现高分低能、高智商犯罪等这样的人,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高等学校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这些现实的存在已经证实了这样一个道理,具有丰富知识和较强能力的人,不一定就是具备了较高素质的人,换言之,只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而缺乏较高素质的人才不能称之为完全的或是健全的人才。
  “文化”大体上可以和“知识”等同起来,“文化高”就是知识多。而教育部提出“文化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将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实现培养健全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用先进文化观念进行教育,落脚点是通过教育落实到学生素质的提高上来。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单纯追求课程化和知识化,不是书读的越多其文化素养就一定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处处感受到优秀、先进文化精神的熏陶。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中也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同时,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无疑,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从一个方面为高等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但必须看到的是,当前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中存在着停留在表面和形式的做法。进行素质教育,重要的不在于活动方式上的“形似”,而贵在“神似”,就是要抓住内化、升华这一环。另外,高等教育界也存在着过分功利化的教育观,我认为,开展素质教育的最大功绩在于促使教育观念的转变,改变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界的过分狭隘的功利教育观。而且,我们也要十分清楚地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不等于是素质教育的全部,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必须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到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在业务培养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素质,当然也包括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模式或分类,所以教育者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能把学校仅仅看作是一种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不能把教学活动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要自始至终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学校也要转变观念,高等学校所培养的高质量人才不仅仅是基础扎实、能力强的专门人才,而且同时应具有较高的素质。
  人才培养亦即育人是大学的基本价值和其存在的最重要理由。凡大学无论是教学型大学还是研究型大学都必须抓好人才培养工作,这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本逻辑和无需证明的公理。因此,即便世界一流大学也无不视人才培养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以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而著称。马克思主义永恒不变的最高命题,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培养人的机构大学更应如是,必须将学生的全面发展视为自己必须集中精力的社会责任。育人这一基本属性决定了大学更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为中心任务的核心使命。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和抓好人才培养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大学之要。了解了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人才培养,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能称之为人才呢?而国家和社会有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   对“人才”的诠释各种各样,较普遍的说法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在今天,我们要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科技和经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那么我们所需要的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我们不再只注重高学历、高文化水平,而是看重全面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只有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和实践,也只是空谈,只是又让社会多了一个高分低能的人罢了;拥有丰厚的知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综合能力,看似完美的人才,但如果缺少基本的素质,不但不能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甚至有可能利用自身的能力做出危害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让社会上多几个高智商罪犯。所以,可以得出,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人才,而是具有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从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看,高质量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和完美统一。那么,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的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即既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才是理想的教育。因而,高等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这也就指出了大学的使命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有了目标,那剩下的就是如何去做来实现目标的问题了。那么要如何加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着眼点、落脚点究竟是什么?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没有相应的知识的武装,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出发,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除了专业的有关知识外,更应重视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知识,即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能力是素质的一种外在表现,所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从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他人共处、共事、合作,即“做人”的能力。 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但素质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更加复杂,所以加强或注重素质教育,就要更加注重渗透性的教育,养成型的教育,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内化过程,为此就应更加注重实践,包括社会实践。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倡导素质教育的思想,不是以一种教育代替另一种教育,也不是以素质教育取代专业教育,或者说不能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因此,从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出发,高等教育应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专业教育,那么,就高等教育而言,重视素质教育就应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知识+能力+思想=创新+创造能力”,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用这个公式概括了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内涵。文化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精神和灵魂,大学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就要特别重视培养有文化、有思想的高素质人才,让学生具备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的知识、能力和意识,在学生精神和灵魂中深深地打下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烙印。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用新眼光去看待当今的大学生,首先不要毁灭学生的创造性,其次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开放办学,寓教于乐,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良策,育人的重点不在于依靠死板的单向知识传授,而在于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和见证者,成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新型人才。
其他文献
摘 要: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和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学标准》2011年版的目标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认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学习兴趣; 数学问题; 实际活动; 求知欲  构建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这其中,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动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生物类产业发展实际,结合生物类专业设计课题取得的成果,就广东省高职院校生物类专业的设计作出探讨和论述,对于开设生物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物类专业; 设计; 开发; 生物技术; 高职院校  Discussion on programming of the Biological Majors for vocational college in Guangdong p
期刊
摘要: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通过合理的分组,教师正确的引导,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提高; 语文; 合作学习; 有效性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
期刊
《机械基础》是技工院校机电类专业承上启下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既具有理论分析又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主要包括传动知识、常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传动等内容。该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但课程的概念、名词、原理繁多,内容抽象,对于文化程度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的技工院校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因而,高质量地进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是每个
期刊
摘要: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来诱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他们的自学能力在我们的培养不断提高。本文笔者根据近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各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的一些实际措施。  关键词:自学能力; 传授方法; 提高  当前农村学生的学习状况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他们变成了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管教,学生不能自律,没心思学习;农村出现了读书比如趁早打工的念
期刊
摘要:我国农村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低,缺乏专业发展意识,这已成为制约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和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燃眉之急。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关键是“知存、知识、知做”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提升; 农村幼儿教师; 专业素质  Discuss enhanc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children tea
期刊
摘要:创设课堂情景是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创设课堂情景,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多方面探讨了创设课堂情景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情景; 问题情景; 故事化; 生活化; 趣味性; 层次性; 实践性  课堂教学情景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新意或悬念重重的情景,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主动进入
期刊
摘要: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为知识而知识的陋习,学生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就不能形成高的英语素质。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让知识“活起来”,就要改变传统观念,为学生创设英语环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英语环境; 活起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高素质、有着创新精神的人才,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优秀的英语
期刊
摘要:地理教材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说,地理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优劣。湘教版新教材在实践新课程改革目标中功不可没,但由于多种原因,新教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黑龙江省实施课程改革已经三年多了,本文仅结合三年来的新课程改革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对所使用的湘教版教材中必修部分内容的处理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有关知识的补充、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活动的取舍和换留等。  关键
期刊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开展先学后教,进行合作阅读、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坚持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开展思维激发教学,激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独立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