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角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第一学段传统的几何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几何形体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课例有不少,自己以前也上过这节课,但总觉得以往的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于是就有了我对本课教学再认识、再实践的冲动,力图通过深入浅出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有更多的收获。下面就对自己思考的几个问题与相应的课堂教学过程作一分析。
一、导入环节的思考与实践
思考的问题:怎样引入更有效?
“角”概念的引入形式多样,手段复杂,别出心裁,甚至被视作“课始的小高潮”。有的是这样组织的:从角的组词、释义开始,“角落”“角色”“山羊角”“一角钱”……或从发动学生触摸书角、桌角、直角板等形形色色的实物角开始引入新课。一番言论、一阵活动之后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角。”接着课件演示:从众多实物中一一抽出一个顶点、两条边的数学图形“角”来。整个引入过程乍看起来既从生活中来,又动口动手,有多种感官参与。但仔细分析起来,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课始对“角”的组词释义往往会花去大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二是因为“此角非彼角”,动口动手过程中学生感受的角顶点或圆或硬,边或宽或冷等等,都于教学无补。相反的,笔者看到不少课里因为不敢轻易叫停学生的发言,或是学生受“生活角”的非“角”本质特征影响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尴尬。笔者认为,因为有以前整体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作为最基本平面图形的“角”,我们不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的平面图形得到。事实上,教学实践也印证了我的这种想法,学生感知并找出常见图形中的“角”并不困难,这难道不是教学开展的最好前提和基础吗?
相应的实践:
师:这节课苏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去数学图形王国走走,看看在那里会有什么新发现,能学到什么新本领,好不好?
师: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课件演示),苏老师从图形王国给大家带来了熟悉的图形,但是老师用小纸片盖住了这些图形的一部分,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吗?(课始的猜一猜学生兴趣很高,指名回答)
学生通过观察,很快猜出这些图形,教师接着问:其他小朋友们也是这么猜的吗?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看到了这些图形暴露在外的角。
……
在师生交流后教师揭题: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都在长方形、五角星、三角形上找到了“角”,大家又一致认为圆上找到的这两个不是角。那么“角”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关于概念归纳的思考与实践
思考:怎样归纳更科学?
“角”概念的概括,教学中往往被设计为从众多的“实物角”中由教师的语言引导或通过课件逐一演示抽象出“两条边一个顶点”得出,笔者认为这样做,除了概念教学中表象的典型性、科学性不好外,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的自主性体现也不够,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会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实物角”中非“角”本质属性的干扰太多,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而自主归纳,极有可能会不着边际,抓不住角的本质特征。有了引入环节数量充足的丰富的“货真价实”的角作为研究素材,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以及汇报交流,共同归纳出数学图形“角”的共同特征。
相应的实践:
师:小朋友们眼睛雪亮,都看到了这些图形上有许多角,为了我们观察和研究“角”的方便,老师把这些“长”在图形上的角都取下来(课件演示剪下上面这些图形上的角),画在了同学们的练习纸上。
师:我们一共取下了12个角(用课件画上集合圈,注上“角”)。小朋友们也可以看自己的练习纸,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图形都被我们称作“角”,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角
师:先独立观察,认真思考,然后跟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通过学生汇报,小结板书: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很快找到了角的共同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我们判断起角来就方便了。老师准备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大家。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课件出示)
汇报交流判断的理由。在第④、第⑥图形的判断过程中补充:角的两边应该是“直的”。
师小结归纳: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角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了吗?先自己试着说,再说给同桌听。
师:认识了角,接下来我们学习画角。在画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一是需要什么工具吗?二是在画的过程中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
三、关于拓展环节的思考与实践
思考:怎样拓展更自然?
一般地,在初步认识角以后,往往会设计一个用实物做角、搭角的环节,旨在通过做角、搭角等操作活动在活动角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初步感受角的大小概念,及与两边叉开程度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角和角度的认识。对于角的大小与边长短、叉开程度的关系,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先让学生猜如下两个角的大小,再课件演示拉动至重合。
但是,我始终觉得这个过程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会有一丝生硬。怎样做才能既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又深入浅出、自然贴切?
相应的实践:
师:通过观察、研究,我们知道了角是什么样的图形,还学会了用尺子画角。下面我们轻松一下,做两个小游戏怎么样?
小游戏①:“谁的眼力好?”
1.师:老师在发给每个小朋友的信封里放了3个卡纸做的角,其中有一个角是老师从这样的卡纸长方形上(黑板上贴出卡纸长方形)剪下来的,你能找到是哪个角吗?能用语言或动作告诉我们你找它的理由吗?这个角有什么样的特点?你怎么知道另外两个角不是的呢?(初步感受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感受直角的特征)
2.师:小朋友们真有眼力,大家都找对了这个角。
教师演示从黑板上贴出的卡纸长方形上剪下直角来。(剪3次,剪的角边长短各异)
师:老师还想问一下,同是从长方形上剪下来的这个角,你剪的角的边与同桌这个角的边一样长吗?(感受:原来同一个角,边可以根据需要取得长一点或者短一点)
小游戏②:“谁的手儿巧?”
1.师:接下来,我们做第二个小游戏。请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一根塑料吸管,用你的小巧手做成一个角,能行吗?(学生把吸管折一下或同桌两人合作将2根吸管搭成一个角)
2.师:介绍你做成的角的组成(指出顶点和两条边)。你能让这个角变得再大一点吗?能再小一点吗?能变成跟黑板上长方形中的角一样大吗?
3.小结:只要怎样,就可以让角变大或变小?(感受:可以通过改变两条边的叉开程度让角变大或变小)
四、关于联系生活的思考与实践
思考:怎样联系更合理?
我们都知道,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紧密,因此反对隔离学生生活经验,单纯、机械地进行课堂数学学习,及时联系生活实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激发兴趣、提高认识、培养能力。但是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怎样更合理地联系生活,怎样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高度、带着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联系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联系生活可以后置,通过前面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比较准确的数学图形“角”的概念后,再适时地安排“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的影子”这一环节,让学生带着“角的特征”的数学眼光,去发现附着在实物上的角就成为必要的、有意义的和十分有效的事了。
相应的实践:
片段1:请你仔细观察,看一看在哪些物体上可以找到我们今天所学的“角的影子”,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片段2:老师在刚才小朋友用塑料吸管做成的角中选了3个(在黑板上粘贴这三个角,并在斜面上分别放上1块小磁铁)
师:我们小朋友几乎都坐过滑滑梯,3个小磁铁如果代表3个小朋友,你能用角的大小知识来说说你会选择哪个滑滑梯来玩吗?
生:喜欢玩第二个滑滑梯,因为它的角度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刚刚好。
师追问:小朋友们嫌第三个滑滑梯角太小。看!现在老师把它的两条边延长(课件演示),这下你喜欢玩了吧?
生:延长它的边是没用的,因为它的角度没变大,还是太小。
片段3: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能找到角的影子。(课件出示剪刀实物,渐渐抽象出下图)
师:你能从剪刀上找到哪几个角?把它标出来。
师:说一说剪刀剪东西时,这4个角的大小是怎样变化的?(角1和角2,角3和角4分别是一组好朋友,一组变大时,另一组在变小)
(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 316000)
一、导入环节的思考与实践
思考的问题:怎样引入更有效?
“角”概念的引入形式多样,手段复杂,别出心裁,甚至被视作“课始的小高潮”。有的是这样组织的:从角的组词、释义开始,“角落”“角色”“山羊角”“一角钱”……或从发动学生触摸书角、桌角、直角板等形形色色的实物角开始引入新课。一番言论、一阵活动之后教师揭示:“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角。”接着课件演示:从众多实物中一一抽出一个顶点、两条边的数学图形“角”来。整个引入过程乍看起来既从生活中来,又动口动手,有多种感官参与。但仔细分析起来,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课始对“角”的组词释义往往会花去大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二是因为“此角非彼角”,动口动手过程中学生感受的角顶点或圆或硬,边或宽或冷等等,都于教学无补。相反的,笔者看到不少课里因为不敢轻易叫停学生的发言,或是学生受“生活角”的非“角”本质特征影响而导致课堂教学的尴尬。笔者认为,因为有以前整体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作为最基本平面图形的“角”,我们不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的平面图形得到。事实上,教学实践也印证了我的这种想法,学生感知并找出常见图形中的“角”并不困难,这难道不是教学开展的最好前提和基础吗?
相应的实践:
师:这节课苏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去数学图形王国走走,看看在那里会有什么新发现,能学到什么新本领,好不好?
师: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课件演示),苏老师从图形王国给大家带来了熟悉的图形,但是老师用小纸片盖住了这些图形的一部分,聪明的小朋友,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吗?(课始的猜一猜学生兴趣很高,指名回答)

学生通过观察,很快猜出这些图形,教师接着问:其他小朋友们也是这么猜的吗?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看到了这些图形暴露在外的角。
……
在师生交流后教师揭题: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都在长方形、五角星、三角形上找到了“角”,大家又一致认为圆上找到的这两个不是角。那么“角”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关于概念归纳的思考与实践
思考:怎样归纳更科学?
“角”概念的概括,教学中往往被设计为从众多的“实物角”中由教师的语言引导或通过课件逐一演示抽象出“两条边一个顶点”得出,笔者认为这样做,除了概念教学中表象的典型性、科学性不好外,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的自主性体现也不够,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会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实物角”中非“角”本质属性的干扰太多,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而自主归纳,极有可能会不着边际,抓不住角的本质特征。有了引入环节数量充足的丰富的“货真价实”的角作为研究素材,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比较、分析以及汇报交流,共同归纳出数学图形“角”的共同特征。
相应的实践:
师:小朋友们眼睛雪亮,都看到了这些图形上有许多角,为了我们观察和研究“角”的方便,老师把这些“长”在图形上的角都取下来(课件演示剪下上面这些图形上的角),画在了同学们的练习纸上。
师:我们一共取下了12个角(用课件画上集合圈,注上“角”)。小朋友们也可以看自己的练习纸,请你仔细观察,这些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图形都被我们称作“角”,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角

师:先独立观察,认真思考,然后跟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通过学生汇报,小结板书:角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很快找到了角的共同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我们判断起角来就方便了。老师准备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大家。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课件出示)

汇报交流判断的理由。在第④、第⑥图形的判断过程中补充:角的两边应该是“直的”。
师小结归纳: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角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图形了吗?先自己试着说,再说给同桌听。
师:认识了角,接下来我们学习画角。在画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一是需要什么工具吗?二是在画的过程中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
三、关于拓展环节的思考与实践
思考:怎样拓展更自然?
一般地,在初步认识角以后,往往会设计一个用实物做角、搭角的环节,旨在通过做角、搭角等操作活动在活动角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初步感受角的大小概念,及与两边叉开程度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角和角度的认识。对于角的大小与边长短、叉开程度的关系,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先让学生猜如下两个角的大小,再课件演示拉动至重合。

但是,我始终觉得这个过程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会有一丝生硬。怎样做才能既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又深入浅出、自然贴切?
相应的实践:
师:通过观察、研究,我们知道了角是什么样的图形,还学会了用尺子画角。下面我们轻松一下,做两个小游戏怎么样?
小游戏①:“谁的眼力好?”
1.师:老师在发给每个小朋友的信封里放了3个卡纸做的角,其中有一个角是老师从这样的卡纸长方形上(黑板上贴出卡纸长方形)剪下来的,你能找到是哪个角吗?能用语言或动作告诉我们你找它的理由吗?这个角有什么样的特点?你怎么知道另外两个角不是的呢?(初步感受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感受直角的特征)

2.师:小朋友们真有眼力,大家都找对了这个角。
教师演示从黑板上贴出的卡纸长方形上剪下直角来。(剪3次,剪的角边长短各异)
师:老师还想问一下,同是从长方形上剪下来的这个角,你剪的角的边与同桌这个角的边一样长吗?(感受:原来同一个角,边可以根据需要取得长一点或者短一点)
小游戏②:“谁的手儿巧?”
1.师:接下来,我们做第二个小游戏。请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一根塑料吸管,用你的小巧手做成一个角,能行吗?(学生把吸管折一下或同桌两人合作将2根吸管搭成一个角)
2.师:介绍你做成的角的组成(指出顶点和两条边)。你能让这个角变得再大一点吗?能再小一点吗?能变成跟黑板上长方形中的角一样大吗?
3.小结:只要怎样,就可以让角变大或变小?(感受:可以通过改变两条边的叉开程度让角变大或变小)
四、关于联系生活的思考与实践
思考:怎样联系更合理?
我们都知道,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紧密,因此反对隔离学生生活经验,单纯、机械地进行课堂数学学习,及时联系生活实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激发兴趣、提高认识、培养能力。但是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怎样更合理地联系生活,怎样引导学生站在数学的高度、带着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联系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联系生活可以后置,通过前面的教学环节先让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比较准确的数学图形“角”的概念后,再适时地安排“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的影子”这一环节,让学生带着“角的特征”的数学眼光,去发现附着在实物上的角就成为必要的、有意义的和十分有效的事了。
相应的实践:
片段1:请你仔细观察,看一看在哪些物体上可以找到我们今天所学的“角的影子”,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片段2:老师在刚才小朋友用塑料吸管做成的角中选了3个(在黑板上粘贴这三个角,并在斜面上分别放上1块小磁铁)

师:我们小朋友几乎都坐过滑滑梯,3个小磁铁如果代表3个小朋友,你能用角的大小知识来说说你会选择哪个滑滑梯来玩吗?
生:喜欢玩第二个滑滑梯,因为它的角度不是最大也不是最小,刚刚好。
师追问:小朋友们嫌第三个滑滑梯角太小。看!现在老师把它的两条边延长(课件演示),这下你喜欢玩了吧?
生:延长它的边是没用的,因为它的角度没变大,还是太小。
片段3: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能找到角的影子。(课件出示剪刀实物,渐渐抽象出下图)

师:你能从剪刀上找到哪几个角?把它标出来。
师:说一说剪刀剪东西时,这4个角的大小是怎样变化的?(角1和角2,角3和角4分别是一组好朋友,一组变大时,另一组在变小)
(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实验学校 3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