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对“文”的讲解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hea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文”“言”并重,应“文”先于“言”,以对“文”的领悟带动对“言”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圣贤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们关注国事、关注民生的思想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学到真正的古文“精髓”。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文”“言”并重 “文”先于“言”
  
  在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重“言”而轻“文”的偏向。这里的“言”即词句的含义,“文”即文章的立意、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这种偏向是不利于文言文学习的,更不利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文”“言”并重、“文”先于“言”,以对“文”的领悟带动对“言”的理解。因为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评价、文化素养、生活积淀、审美情趣的集合体,是文章的血脉和精髓,而不是一词一句的堆砌物。而文章的词句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文”才是最坚实的根基。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略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那必然是舍本逐末,最后连语言本身也学不好。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以“文”的领悟带动对“言”的理解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对课文的诵读
  古人写文章注重音律,文言文骈句居多,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许多文章读起来,有的琅琅上口,有的如行云流水。在诵读中,让学生陶醉“巴陵胜状”的美景之中,随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词句同作者一道或喜或悲;在诵读中,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折服;在诵读中,被作者的思想感情深深地感染,随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起或伏。
  二、以一两个关键性问题为契机,激活学生领悟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兴趣引导学生去把握文章主旨,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当然,教师必须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特点,精心设计好问题。如上《闲情记趣》前可讨论:“你小时候有哪一次奇思秒想(或恶作剧游戏)让你记忆犹新?”使学生饶有兴趣去了解周围同学和小沈复的童年趣事,因为文中的“群鹤舞空图”、“神游山林图”、“二虫争斗图”几乎是学生童年趣事的回放。学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支配自己对文中所描述的画面进行理解,许多词句根本不需老师讲解,学生自会理解。老师只对生难词句稍做点拨即可。
  三、借助形象化的手法加强学生对词句的理解
  人们接受事物总是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形象的、感性的事物比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兴趣浓,理解得快,记忆得快,记忆得深。如上郦道元《三峡》前,可先让学生收集有关长江三峡的画片资料,然后将其中彩色的画面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如峡谷、峭壁、瀑布、江水、树木等汇集起来,做一块展板放在教室里,让学生先熟悉图片中的形象。上课时让学生用文中的句子给这些图片标上名称,有“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沿溯阻绝”等等,再一一讲解出画面的景物和景观,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词句的含义,并对画面的景观借助自己的想象进行描绘,真可谓“文”“言”同解,一箭双雕。
  四、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表象向纵深发展
  这种方法适用于初学文言文的学生,他们对文言文的语法、句式还没有足够的积累,教师若只“放”不“扶”,学生恐怕很难学会“走”。如上《童区寄传》这一课可设置这些问题:区寄是哪里人?他是干什么的?那两个人为什么要帮他?他逃跑了几次?是怎样逃跑的?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掌握文中记叙的基本要素,当然词句的意思也不必教师一一讲解。接着再问:区寄为什么能逃跑?他两次为什么不用同一种方式逃跑?学生经过讨论,知道了区寄之所以能跑掉是因为他镇定、大胆、细心、勇敢、机智,这样就掌握了人物性格。学生经过争辩,认为区寄不采用同一方式逃跑的原因是两次逃跑的环境、条件不一样:第一次是在无人的山洞里,只有一个窃贼;第二次是在人多的集市旁。
  五、善用归类、比较法进行词句的教学
  任何语言的语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文言文也不例外。只要找到了语法规律,就好似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金钥匙”,许多词句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教师在每篇文言文教学后期,将已经学过的语法现象进行整理、归类,如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通假字、古今异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相信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了。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授给学生必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外,更要注重对“文”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圣贤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们关注国事、关注民生的思想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学到真正的古文“精髓”。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回民中学。
其他文献
近年来,韩城矿务局煤矸石电厂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围绕打造局非煤产业一流安全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发展企业目标,依托局党政的大力支持,注重行业特点,学习吸收兄弟矿局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经验,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突出继承和创新,积极运用文化的价值导向、精神激励、行为约束和形象塑造功能,建设安全节能环保、符合循环经济发展、具有行业特色和丰富内涵的“矸电文化”,实现了企业安全稳定健康发展。  在推进企业文化建
从古为今用的角度看,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并非仅仅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三:(1)学习古人智慧,滋养创新精神,提高经世致用能力;(2)汲取语言精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非常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做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 主体性 信息量 激发兴趣    现在高三的语文课堂纯粹在为高考服务,课堂成为老师的一言堂,老师满堂灌,貌似传授了很多知识,但学生也许下面做着其他学科的作业。有些同学看上去非常专注,但实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企业要完成各项生产经营目标任务,要不断发展壮大,必须靠一线的班组来实践,各项规章制度也要靠班组的活动去落实,从这种意义上说,班组就是企业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另一方面,班组安全生产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如果班组安全基础薄弱,没有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安全管理将是一句空话,很容易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创建本质安全型班组则是追求更加科学、安全、高效、和谐的一种管理方式。“本质安全”
2012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近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参照国际通行做法,连续第11年发布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今年中国企业500强
春天,载着和风,载着细雨,载着祈祷,载着希望。在春天里,我们热情的播种,因为我们知道秋天将有丰硕的果实。在春天里,我们真诚地祈祷,因为我们知道美好的希望必将实现。
【摘 要】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创设情境,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培养兴趣,激发情感,优化教学效果;开放活动,促进内化,优化学习效果。  【关键词】情感教育 创设情境 培养兴趣 开放活动    一、创设情境,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
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字里行间管窥蠡测到作者辞官归隐,乃是迫不得已的行为,他的心中有着不便向外人道也的隐痛心理,以及陶渊明高洁的品行,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七月夏日,陕西作家协会在彬县举办读书笔会,我有幸拜访了贾平凹。从表面上看,贾平凹是一个谦虚、温和的人,其实不然,他骨子里有传统士人的那种倔强与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