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养生论

来源 :养生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ghtyr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安(约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年)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长之子。文帝八年封为阜陵侯,十六年立为淮南王。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召门下客编“内言”二十余万言,即《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体例同《吕氏春秋》,也是一部杂著,后淮南王在武帝时。因谋反事发自杀,受株连者达数千人。但因其生前喜术数,相传其“白日升天”。
  
  《淮南子》中有许多养生之论,集中在《原道训》中。
  他认为,有乃道所化生,“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象而弗宰。行喙息,飞蠕动,待而后生,莫之知德;待后之死,莫之所怨”……说到那最玄妙的先天大关系大道,化生万物而不以造化自居,育成万事万物而并不主宰他们各自的生命。这万物不论是地面用足走路的,水中用嘴呼吸的,还是天上展翅飞翔的,地面蠕动爬行的,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顺应大道而化生的,却用不着感谢道的恩德;也都是顺应天道而亡的,也没去抱怨道的残忍……这讲得比较玄虚,但强调了人与其他生物的一体性,实质是猜想出人类的生灭也是个自然史过程,很有创见。
  人有各种欲求乃伤生之始,“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意思是,人生下来没有贪求,这是先天的本性;因受外界影响而有了欲求,这是对天性的戕害。因想得到身外之物,人的精神受物欲的刺激而产生贪求,人的知觉与外物相接触而产生了喜好与厌憎(即对外物有所选择);当喜好憎恶成了形,便会影响人的感知,倾向于对外物的贪求而不能反重自身,天理也就此灭绝了。这里讲的是人对外物的需求如超过必需,便是对人之天性的残害。人之所以难于养生,往往正在于“知诱于外”,光注意对外物的追求,而迷失自己的本性。
  人只有无欲无为才能真正维持生存,“是故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淡然无治也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是说,圣人明了先天之道,所以只注重在内心修养其根本,所以看去漠漠地好像不求有所作为,结果反倒能大有作为;淡淡地好像不去综理外物,外物反而显得井然有序。所谓的不求有所作为,是指不勉强事物在不成熟时有所变化;所谓大有作为,是指他能顺应事物本性而使其变化合于自己的心愿。所谓不去综理万物,是指不强行改变事物的固有本性;所谓万物井井有条,是指能够掌握事物各自的特点。“因物之相然,即顺应外物之所宜。外物各得其宜,自可谓之治。”这一法则对养生来说,便是不要强求保身延寿,只要依照人的生理需要认真保养,使身心处于适宜状态,即可尽天年。硬要强有作为,反对身体不利。如本来体力衰弱,偏要去参加长跑,只能累昏,而不能取得健体之效。
  自处柔弱才能保生长寿,“是故柔弱者,生之干也;而坚强者,死之徒也。先唱者穷之路也,后动者达之原也”。是说,自处柔弱,是保持生机的依靠;而自负坚强,是自找死路的莽汉。先扬名的人,其进境有所限制;后努力的人,自有通达的机会。现实中确实如此,体弱者不一定夭寿,体健者不一定高年。因其弱,注意自保,反而得宜;因其强,忽视祸患,反而易遭殃。这确实合乎养生之理。
  要养生必须节制情绪,“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欲者,性之累也”。是说,过度地忧愤与悲伤,作为德行来说是亏蚀;强烈的喜好与厌恶,对于心性来说是过错;不知节制的嗜好与欲求,对于人的本性来说是累赘。过度的情绪,实缘于对人生追求不够达观,确于养生不利。
  养生之要在于不必过于看重养生,“故曰: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弗疾去,则志气日耗。夫人之所以能终其寿命,而中道夭于弄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夫惟能无以生为者,则所以修得生也”。意思是说,嗜好与欲求,可以让人精气消散;而喜好厌恶等情思,又能让人心力劳瘁。如果不马上去除,那么人的情志与精气将一天天耗散。说起来,人出生后之所以往往无法得终天年,又为什么竟至于生命中途便碰到各种伤害而夭亡呢?主要在于人用来养生的东西过于丰厚了。只有做到不以追求养生为养生的方式,才恰恰能够有利于养生。这确是合乎于辩证法,人求之过切者,往往得不到,如“揠苗助长”之类的事,人常常这么干。只有不以养生为念,才能真正解悟。
  人不必贪于生存,“故不观大义者,不知生之不足贪也;不闻大言者,不知天下之不足利也……故觉而若昧,以生而若死;终则反本未生之时,与化为一体。死之与生,一体也”!是说,不看到大道理的人,不明白人生本来不值得贪求留恋;未听说大道理的人,不明白得到天下也不必认作好事……因此,真正体悟大道的人,看去好似蒙昧无知,虽然活着也好似死去一样沉静,因为他知道活到终了,便将返归原来未出生的状态,重新与造化成为一体,即得新开始物质循环变化。死亡与生存,本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过是事物流变的一整体过程而已。这种见解,生与死的区别和联系,达观明彻,可以借鉴。
  养生必须善自调摄,“凡治身养性,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使在己者得,而邪气因而不生”。是说,凡是要健壮体魄修炼性情以求长生的人,应当调节睡眠和日常行为,适度地进行饮食,让喜怒哀乐等情绪平和下来,动作和闲静顺应外界的变化,努力令本人能做到的养生要求全部落实,从而使外界的邪气不能侵入体内,以此保其天年。这种要求,简明而切实,把主动权操在自身手中。从早到晚,能否得高寿,还要看天命如何了,只是“使在己者得”,即使夭折也无所遗憾。因此,《淮南子》还认为,“知道者不惑,知命者不忧”,修身以待天命,治心以安祸福,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这也很有道理。的确,品行再高尚的人也未必没有横祸,只是不由自己招来的便可无愧罢了。
其他文献
《黄帝内经》里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天,是指从立春之日起,到立夏之日止,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六个节气。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万物开始复苏,大地回春,处处洋溢着生机勃勃之景。然而此时也是“百草回芽、百病易发”的季节。  春天,天气转暖,致病细菌、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因而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腮腺炎、肺炎等传染病最容易发生
期刊
做人常有进退两难的场面,与其夹在中间等死,倒不如别浪费支撑的精力,将全部精神付诸一博。    有个听来的故事,是这样的:  一樵夫,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崖,危急之际,他拉住了半山腰处一根横出树干,人吊在半空,但崖壁光秃且高,爬不回去,而下面是崖谷。樵夫正不知如何是好,一老僧路过,给了他一个指点,说:“放!”  既然能上,既然惟一能够想像活命的可能途径已经证实没可能,半空吊着肯定只能等死。那就只有往
期刊
母亲于2008年2月1日12时,永远地走了。  她度过了90年的岁月,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漫漫人生之路。   母亲走后,使我最后悔最遗憾的事,是没能最后再和她聊聊天,最后再看她一眼。几天来,她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一幕幕、一件件像过电影一样闪现。  母亲出生在一个富足家庭,排行老八,上有四个哥、三个姐,无拘无束的童年造就了她直爽坦诚、乐于助人的好性格。自从和爸爸结婚以后,一下子从富裕家庭来到
期刊
在大连市旅顺口区,有一位被称为沙李氏的女寿星,今年已经102岁了。传说中的她,那神采,那身板,谁见了谁喝彩。笔者怀着浓厚的兴趣,来到了沙李氏的家。  她的房间宽敞明亮,摆设洁净素雅,空气十分清新,丝毫感觉不到那种老人的垂暮之气。  李老依靠在床头闭目养神,身旁陪伴着的是一杆烟袋,足有二尺长。见有人来,李老起身端坐,大声地喊:“都拿我当回事儿,谢谢啦!”声音洪亮有力。李老坐在那里,看上去脊背挺直,精
期刊
粪便就像消化道的一面镜子,当患某些消化系统疾病时,常能通过它反映出来,医生有时就是根据粪便的特点来诊断疾病的。如厕后观察一下自己的粪便,辨认是否正常,轻而易举,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自我诊病方法,每个人都应该和能够掌握,特别是中老年人消化系统疾病增多,更应掌握这一诊病方法。学会和懂得这一医学科普知识,对及时发现疾病,及时就医诊治,无疑大有好处。  正常粪便为褐色成形软便,一般每日1~2次。异常粪便常见的
期刊
分明记得,当我于优良状态下做肢体舞动时,整个雪地也随之兴奋起来—那一刻,年末的又一场雪覆盖了玉渊潭。园在雪里,我在园里。廖廓和静寂成为瑞雪的情感背景,有e时代的音乐自林间飘然而起……  多年以前,我就曾下定决心要学会舞蹈,可是学瞎了—愚钝的双腿在悠扬的音阶里总是自己和自已拌蒜,兴趣随之自生自灭如夏夜流萤,俱往矣!如今雪地里又一次催生出弄舞的勇气,欢乐尾随着我,图谋在生命里“叭”地一声点燃完美一刻!
期刊
人体里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没有火,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是所谓的生命之火。当然火也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体温应该在37度左右,如果火过亢,人就会不舒服,会出现很多红、肿、热、痛、烦等具体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正常意义上来说,火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必需的,超过正常范围就是邪火。    “上火”是中医学专用名词。如果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
期刊
专家简介   张建荣,武警总医院肾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老年急性肾衰的救治、老年尿毒症患者的血液净化及慢性肾脏病并发症的治疗等方面临床诊治经验丰富。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肾病血液透析有问必答》。先后获军队及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三项。担任全军肾脏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武警部队肾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
期刊
  
期刊
耳闻婺源有一段时间了,她被冠以“中国最美丽的农村”,更有刊物把她列为“中国一百个一生中必去的景点”。向往了很久,终于可以实现夙愿,带着兴奋的心情踏上了婺源的土地。    我在三月里憩息,  聆听持续不断的雨声。  沉沉睡去……   你走来唤:嘿!还不醒吗?   挥别懒懒的倦怠,睁开眼来,婺源拥有的是意想不到的美丽……     在路上 因为山水秀美     一席春风吹过,带走了覆盖群山的白,崭露出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