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EDC和WLTC工况循环的混合动力汽车排放特性研究

来源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2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一辆先进混合动力国Ⅴ汽油车为试验对象,研究混合动力汽车在NEDC循环与WLTC循环工况下的排放特性,以及混合动力汽车在各速度区间及各加速度区间下的排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WLTC循环使混合动力汽车CO和PN排放因子增大,HC和NOx排放因子降低;混合动力汽车在发动机冷启动阶段CO、HC和NOx的排放污染均较为严重,应做重点优化,高速度阶段内CO排放较高,PN排放主要集中在发动机频繁启停的工况段内,其余工况排放污染较低;随着速度的增加CO排放因子总体呈现增大的趋势,HC排放因子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NOx和
其他文献
以碳纤维复合材料为基础所制备的乒乓球拍底板特殊结构入手,对当前应用较多的碳纤维乒乓球拍底板制备方法进行分析,并与芳纶底板、玻璃纤维底板等的性能进行对比,总结出碳纤维复合材料乒乓球拍性能方面的优劣势,并认为碳/芳混编底板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利用H型电化学池,在低温下研究稻壳水热生物炭(HB)和热解生物炭(PB)辅助水电解制氢的特性,采用电化学工作站对炭浆液进行LSV、EIS以及产氢特性测试,并结合XPS、FTIR、BET、XRD和SEM表征,分析两种生物炭的电化学反应特性,并探讨了生物炭理化性能对其氧化过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HB中丰富的—OH基团使得阳极起始电位非常低,而PB有良好的孔隙结构和高比表面积,因此在较高阳极电位(>1.2V vs.MSE)下的反应活性较强;生物炭浆液的溶液电阻和电荷传递电阻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生物
对聚酰胺66熔体直纺生产过程控制进行深入分析,从聚酰胺66盐液、原辅材料质量控制及优化使用、公用工程介质、反应器尾气回收利用、关键工艺参数、设备维护保养、预防性措施等方面实施有效的管理和节能降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聚酰胺66纤维领域的绿色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
摘要 以一座三跨连续斜交箱梁桥为背景,应用SAP2000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研究了纵向地震输入下,桥台及台后填土对不同斜度连续梁桥上部主梁及墩柱内力和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斜交连续梁桥,桥台能够减小主梁惯性力,约束主梁及墩柱的纵向位移,但会增大其横向位移,且斜交角度越大,纵向约束效果越弱,横向位移越明显;桥台作用一方面会加剧斜交连续梁桥上部主梁的旋转效应,另一方面会使得
液流电池结构设计与优化研究是改善电池内部电解液流动性能、提高电堆功率密度和可靠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石墨板上设计并行、交指和蛇形等流道是液流电池使用的传统流道结构,其缺点为流道种类单一、石墨板成本高及机械性能差。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波纹状并行、分离式蛇形、螺旋形等新型流道,在电极上构建流道、引入独立的流道部件、环形与梯形等异形结构等先后被提出。本文从双极板、电极上的结构设计和异形结构设计与优化三方面系统综述了近年来液流电池结构设计与优化研究进展,阐释流场结构等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机制及其与电池运行、装配间的适配规
光化学转化是有效利用光能实现化学反应的重要途径,微反应技术为提高其过程效率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本文首先指出微反应器相比于传统釜式光反应器,在光强分布、过程放大、光能利用效率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能够实现光化学反应过程的高效强化。简要地介绍了光化学转化及光化学微反应技术的基本特征,然后系统地综述了光化学微反应器的设计构建及其在有机合成、聚合等方面的应用,并详细介绍了自动化控制的光化学微反应系统及应用。重点介绍了微反应技术在紫外光、可见光辐照下的光化学合成进展及其过程放大。最后,对光化学微反应技术的研
通过液相共还原法制备了一种新型Co-Bi-B三元复合催化剂材料,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表征手段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和元素分布进行了分析。系统考察了Co-Bi-B不同掺杂摩尔比和不同温度对催化NaBH4水解制氢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Bi得到的三元合金催化剂呈晶体结构,且能够显著减小催化剂的粒径、减轻团聚现象。当化学还原温度为0℃、掺杂摩尔比Bi∶Co=1∶9时,Co-Bi-B三元催化剂展示了最佳的催化性能,并通过阿伦尼乌斯(Arrheniu
植物纳米纤维可以提供很好的应力桥接作用,增强水泥基材料的韧性、抗弯强度等力学性能。概述了植物纳米纤维的制备以及植物纳米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微观、宏观力学性能,并对植物纳米纤维增强混凝土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及前景展望。
使用硅烷偶联剂KH560对纳米硅溶胶进行改性从而提升其分散性,并以硅溶胶、改性硅溶胶为掺和料,制备了不同含量的水泥基复合材料试件。采用Zeta电位仪、万能试验机分别测试改性前后硅溶胶的粒径分布及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采用X射线衍射(XRD)以及扫描电镜(SEM)对其增强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硅溶胶消耗了水泥水化生成的Ca(OH)2,生成了对混凝土强度有利的水化硅酸钙凝胶。当硅溶胶、改性硅溶胶质量分数分别为1.5%、1%时,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好,微观结构均质而密实。其中,改性后的硅溶胶对水泥基复合
以承德某地下热力管道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参数,建立多孔介质中的供热管道的三维CFD模型,对管道及周围土壤的温湿度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模拟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数理模型可靠;完好管道和故障管道均对土壤原有温湿度场产生影响,且不同工况形成的地表局部温度特征、土壤温湿度沿深度的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分布特征均不同;管道发生泄漏时,当泄漏孔径由5 mm增加到10 mm,则泄漏量增至2.9倍、土壤相对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