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所以,小学生通过感受与欣赏活动,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和鉴赏能力,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喜悦,奠定其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坚实基础。
感受与鉴赏作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摆在每位音乐教师特别是农场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场缺乏具有专业技能的音乐教师。
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复合的专业技能和广博的知识体系,农场学校因为地处偏僻,条件相对艰苦,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到农场教书,使得农场教师匮乏。我校从建校以来,没有招收到一位音乐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音乐课的教师都是其他专业转行的,这些教师依靠自己的对音乐的喜爱自学音乐知识,再承担音乐教学任务,因此,音乐课往往是凑合上,收不到好的效果。
二、农场学生缺乏上欣赏课的兴趣。
新课程的教学中安排了许多优秀的欣赏作品,有中国各地民歌,有世界民歌名曲,也有很优秀的器乐曲等等,这些作品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对这些音乐不感兴趣,使得音乐欣赏课比起其它的课更为难上,容易上得枯燥乏味,学生觉得音乐作品听不懂,很难理解其中所表现的意境,不明白作曲家想要表达什么,也不明白他们在听音乐的时候能做什么,更不明白听这些音乐干什么,这样就比较被动了,好像欣赏就是为了老师而听,为了听而听,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失去欣赏的情趣。
三、 农场缺乏应有的教学辅助设施。
由于经济等原因,农场学校投入不足,教学技术装备非常缺乏,现有的教学设备陈旧落伍,就是一抬手风琴,一台录音机,录音机经常搅带,坏了、声音太轻了听不到等小插曲也常常发生,明明老师刚刚营造好欣赏的氛围,由于这些突发事件的影响,足以使学生听赏的兴致全没。影响了欣赏的效果,欣赏教学最终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
如何使音乐欣赏课生动、活泼有趣起来呢?,使得学生能更有效地聆听?现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感知乐曲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要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如果我们一味地把自己所了解的东西像背书一样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会觉得乏味枯燥,对教师介绍的知识也不会留下深刻印象,为他们欣赏乐曲带来了困难。作为教师在这里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欣赏氛围,在欣赏乐曲时,遇到粗浅的知识可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例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我用了诗画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张虚若的古诗《春江花月夜》,边介绍边讲解唐代的文化氛围,古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审美等。然后根据诗来画画,让生画江,画春,画月,画夜;接下来了解一点中国民族乐器的基本知识。经过这样一场文化熏陶,学生自然而然会静下来,去注意聆听音乐的旋律,作品的意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对比欣赏,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在对比欣赏中,找些可比性强,富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可以从旋律、节奏、体裁、力度和音色上进行对比欣赏,同时要明确对比的目的和意义,更应突出重点、难点,以便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概括地说,用对比欣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1、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提高审美素质;2、降低听辩难度,易解决重难点;3、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和记忆。如:在五年级第八册第一单元地两组乐曲《晨景》、《清晨》与《渔舟唱晚》、《晚风》,就是中外歌曲风格对比,早晨景色和晚上景色对比、优美与活泼的对比,强和弱的对比,我先让他们听第一组乐曲,听完后,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画出听到乐曲中的情景,然后让他们听第二组,听完再画一幅听到乐曲中的情景,最后两组联起来听,并把自己的画,拿出来对比看一下。这样学生就学得很轻松,看起来直观,掌握较快。
三、不断学习,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及相关音乐设备的跟进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别的老师一起提升业务水平,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由于录音机等设备的不足,我们常常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小的打击乐器,如啤酒瓶盖做的铃鼓等,让学生用小乐器参与音乐创作与音乐活动,以便加强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理解。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上等几种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体验、理解音乐,提高音乐鉴赏力、表现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感受与鉴赏作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摆在每位音乐教师特别是农场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场缺乏具有专业技能的音乐教师。
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复合的专业技能和广博的知识体系,农场学校因为地处偏僻,条件相对艰苦,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不愿到农场教书,使得农场教师匮乏。我校从建校以来,没有招收到一位音乐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音乐课的教师都是其他专业转行的,这些教师依靠自己的对音乐的喜爱自学音乐知识,再承担音乐教学任务,因此,音乐课往往是凑合上,收不到好的效果。
二、农场学生缺乏上欣赏课的兴趣。
新课程的教学中安排了许多优秀的欣赏作品,有中国各地民歌,有世界民歌名曲,也有很优秀的器乐曲等等,这些作品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对这些音乐不感兴趣,使得音乐欣赏课比起其它的课更为难上,容易上得枯燥乏味,学生觉得音乐作品听不懂,很难理解其中所表现的意境,不明白作曲家想要表达什么,也不明白他们在听音乐的时候能做什么,更不明白听这些音乐干什么,这样就比较被动了,好像欣赏就是为了老师而听,为了听而听,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失去欣赏的情趣。
三、 农场缺乏应有的教学辅助设施。
由于经济等原因,农场学校投入不足,教学技术装备非常缺乏,现有的教学设备陈旧落伍,就是一抬手风琴,一台录音机,录音机经常搅带,坏了、声音太轻了听不到等小插曲也常常发生,明明老师刚刚营造好欣赏的氛围,由于这些突发事件的影响,足以使学生听赏的兴致全没。影响了欣赏的效果,欣赏教学最终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
如何使音乐欣赏课生动、活泼有趣起来呢?,使得学生能更有效地聆听?现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感知乐曲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要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学生的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如果我们一味地把自己所了解的东西像背书一样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会觉得乏味枯燥,对教师介绍的知识也不会留下深刻印象,为他们欣赏乐曲带来了困难。作为教师在这里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欣赏氛围,在欣赏乐曲时,遇到粗浅的知识可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例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我用了诗画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张虚若的古诗《春江花月夜》,边介绍边讲解唐代的文化氛围,古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审美等。然后根据诗来画画,让生画江,画春,画月,画夜;接下来了解一点中国民族乐器的基本知识。经过这样一场文化熏陶,学生自然而然会静下来,去注意聆听音乐的旋律,作品的意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对比欣赏,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在对比欣赏中,找些可比性强,富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可以从旋律、节奏、体裁、力度和音色上进行对比欣赏,同时要明确对比的目的和意义,更应突出重点、难点,以便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概括地说,用对比欣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1、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提高审美素质;2、降低听辩难度,易解决重难点;3、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和记忆。如:在五年级第八册第一单元地两组乐曲《晨景》、《清晨》与《渔舟唱晚》、《晚风》,就是中外歌曲风格对比,早晨景色和晚上景色对比、优美与活泼的对比,强和弱的对比,我先让他们听第一组乐曲,听完后,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画出听到乐曲中的情景,然后让他们听第二组,听完再画一幅听到乐曲中的情景,最后两组联起来听,并把自己的画,拿出来对比看一下。这样学生就学得很轻松,看起来直观,掌握较快。
三、不断学习,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及相关音乐设备的跟进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别的老师一起提升业务水平,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由于录音机等设备的不足,我们常常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小的打击乐器,如啤酒瓶盖做的铃鼓等,让学生用小乐器参与音乐创作与音乐活动,以便加强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理解。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上等几种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体验、理解音乐,提高音乐鉴赏力、表现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