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框架材料选择及力学性能分析

来源 :科技尚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028399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整车企业为满足国家节能减排,控制油耗,降低整车综合成本的目的,开发前端模块,降低整车重量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前端框架(Front End Module Frame,FEM-F)作为前端模块集成各部件的主要载体,其力学性能成为模块开发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针对材料及已开发车型的前端框架进行力学性能分析,为后续开发前端模块打下基础。
  关键词:轻量化;前端框架;力学分析
  1 概述
  汽车的电动化、轻量化以及智能化是当前汽车产业面临的3个重要方向,节能、安全、环保是汽车产业发展永恒的三大主题。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汽车将突破1.5亿辆,年耗油量将突破2.5亿吨。工信部乘用车百公里6.9L的第三阶段油耗限值标准于2014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到2020年乘用车企平均油耗将降至每百公里5L,油耗标准日趋严苛。因此,轻量化是未来技术发展走向之一,市场影响举足轻重。
  汽车轻量化的指导思想是在确保稳定提升性能的基础上,节能化设计各总成零部件,持续优化车型谱,其主要途径有3个方面,分别是:
  (1)汽车主流规格车型持续优化,降低耗材用量。
  (2)采用先进轻质材料。
  (3)优化结构设计。
  以汽车前端模块(Front End Module,FEM)为例,其由多个部件的总成构成,包括前向照明系统、散热器和冷却风扇、空调冷凝器、格栅口加固板、吸撞缓冲区、带有装饰面板的保险杠、车前盖锁闭系统、雨刷喷水瓶,以及各种电子组件和线路布置等,具有组件多、重量重的缺点。对此,在前端中引入轻质材料如塑料进行减重效果明显。然而直接采用以塑代钢的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因为塑料结构很难达到与金属前端相同级别的刚度、强度和抗冲击性能,难以保证前端模块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能。以塑代钢必须以合理的结构设计、安装定位方案的应用作为支撑。近年来,兴起的模块化的设计和组装带来了汽车前端设计新的契机,也为汽车轻量化进一步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本文针对车型LY和车型LD的前端框架进行力学研究,对前端框架设计中应达到的力学性能具有指导作用。
  2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采用CAE分析法对不同材质的前端框架进行力学性能分析,指导前端框架设计中材料的选择问题,之后联合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试验环境符合GB/T 2918的情况下,针对车型LY和车型LD的前端框架进行了力学性能分析,包括机盖锁区强度、机盖锁保持力、机盖锁处受力、两点变形、上部横梁刚度、掌压刚度、缓冲块区域刚度、大灯支撑刚度等,为前端框架力学性能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本文所述试验达标基准及方法均经过与某整车厂的检讨(试验方法如表1),对前端框架的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3 结果分析
  3.1 材料选择
  本文对两种常见的用于车辆功能件生产的材料进行了研究:PP-LFT30(Polypropylene-30% long glass fiber)和PA6-G30(Polyamide-30% glass fiber),两者的最高使用温度分别为120℃和140℃,而整车中前端框架的环境温度长期约120℃(因车型不同存在差别),因此,就使用温度而言,PA-G30优于PP-LFT30。
  两种材料的模量随环境温度的变化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没有明显的区别。而强度则呈现明显的不同,PA-G30的强度在高温环境中比PP-LFT30高约50 MPA,而在低温环境中高约80 MPA。因此,PA-G30材料优于PP-LFT30。
  然而,就成本而言,PP-LFT30 低于PA6-G30,就材料密度而言,PP低于PA(两者相差约0.17g/cm3),因此PP-LFT30的轻量化效果优于PA-G30。因此在整车设计中,很多整车企业仍选用PP-GF制造前端框架。本文针对两种PP-GF的前端框架进行力学性能研究,以指导前端框架的设计。
  3.2 机盖锁力学性能分析
  车型LY和车型LD的前端框架分别采用PP-GF30(PP-Short glass fiber,PP-30%短玻纤)和PP-LGF40(PP-Long glass fiber,PP-30%长玻纤)进行设计,对其强度进行研究,分析载荷及位移的关系,结果如图1~4所示。
  由图,LY、LD车型的前端框架分别在载荷达到4750N和6000N,失效时间分别为14s和20s,说明随着玻纤含量的增高,FEM-F强度增强。载荷失效时,两者最大可承受位移分别为25mm和115mm,由失效时曲线的变化情况可知,LD车型的FEM-F可承受最大载荷约5s,而LY在负载达到峰值后迅速失效,说明长玻纤较短玻纤FEM-F具有较好强度。由两种FEM-F实验后的样件状态可以看出,LY车型的FEM-F已破裂,而LD车型未出现破裂现象,推测长玻纤的FEM-F具有较好的机盖锁保持力。
  而LD的机盖锁保持力结果如图8~9所示,由图可知,载荷小于2000N时,机盖锁区位移小于20mm,而在位移20mm至140mm间,机盖锁区平均可承担负载约1900N,持续时间达6.5 s,这与机盖锁强度的研究结果对应,说明长玻纤FEM-F具有较好的机盖锁保持力,在高负载下可保持较长时间的形态稳定。
  3.3 上横梁刚度
  FEM-F在集成部件时,上横梁是承担部件的主要承载点,因此,上横梁刚度决定着FEM-F的整体性能。对两种FEM-F的上横梁进行力学性能分析,包括上部横梁点压刚度和掌压刚度。
  LY车型的上横梁点压刚度较LD高约35N/mm,而掌压刚度则低约80N/mm。这与玻纤在PP中的破坏模式有关。在施加点压时,短玻纤由于较小面积内玻纤数量较多且连续,短玻纤增强PP呈现出较弱的剪切应力,呈现出较好的刚度,而检测掌压刚度时,由于施力面积较大,短玻纤在PP内呈现不连续状态,长玻纤则呈现连续状态,因此掌压刚度较好。设计前端框架时,需要考虑框架上横梁受力状态选用合适的材料。
  3.4 大灯支架刚度分析
  在某些车型FEM的设计中,前大灯集成于前端模块中,因此,前端框架的设计中需要具有承载前大灯的功能。对LD车型的FEM-F的大灯支架进行分析,支架上部刚度须达400N/mm以上方可承担前大灯。
  4 结论
  (1)就性能而言,PA较PP更适宜于FEM-F;
  (2)随着玻纤含量增高,FEM-F具较好的力学性能;
  (3)根据受力情况不同,可选择不同的材料制造上横梁,长玻纤呈现较好的掌压刚度,短玻纤呈现较好的点压刚度;
  (4)大灯支架刚度需达到400N/mm以上。
  参考文献
  [1]邵蕊,赵宇龙.2020年百公里5L油耗能实现吗?[J].汽车工艺师,2014,(12):12-15.
  [2]邱晨曦,胡琦.材料创新对前端模块降本减重的可行性分析[J].汽车零部件,2015,(4):44-46.
  [3]王俊峰,马祥林,张兴龙,等.碳纤维在汽车轻量化中的应用[J].新材料产业,2015,(2):20-22.
  [4]丁素芳,庹海锋.汽车全塑前端模块支架刚度的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2,(4):35-39.
  (作者单位:北京北汽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前端模块事业部)
其他文献
华北克拉通在中奥陶世至晚石炭世期间一直出露地表,经历了长期的风化作用,形成大规模的铁-铝黏土矿,其成矿物源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尤其是本溪组底部铁矿和铁质黏土矿与上部铝
我国IT企业通常具有员工年轻化与流动率高的特征,企业亟待解决提升员工组织承诺水平等组织问题。因而探讨我国IT企业员工组织承诺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
为提高勘查效率,降低找矿勘查风险及成本,需建立贵州遵义二叠系锰矿深部找矿预测模型.近年来通过“贵州遵义锰矿整装勘查区矿产地质调查与找矿预测”项目4个1:50000图幅专项
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不一样的特点,使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表现出一定的融资特征,其不同生命周期发展阶段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从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特点出发,从
摘 要:本文研究提出单面观测、坐标变换两种实现快速复测的方法。本文对三角高程代替水准进行CPⅢ高程复测也进行了探讨,从理论上提出这一考虑是可行的。  关键词:高铁CPⅢ快速复测方法;单面观测;坐标变换;三角高程测量  高铁CPⅢ网布置完成之后,在轨道精调作业之前要进行复测。这是因为,CPⅢ控制网施测完毕到轨道板精调时有一段时间间隔,由于各种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可能引起CPⅢ控制点轻微的变形。复测的
随着传统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整个IT产业的快速进步,移动互联网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大步跨入信息时代大平台。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朝着越来越宽带化的方向延伸,基
伴随着美国金融行业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对整个物流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物流企业发展也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首先是物流总需求的下降,这将大大影响物流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