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给正之先生的信》中说道:“大凡生而好学为上,熏染而学次之,督促而学又次之,最下者虽督促不学。”班主任的工作重点是让大多数学生得到熏染、督促而肯学,但难点却是如何转化“督而不学之生”。笔者根据自身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斗胆提出以下四点,以供同人参考指导。
一、组长自主招聘组员,落聘窘境促其改过
对于“督而不学之生”,班主任光靠“苦口婆心、威逼利诱”这一“人治”的管理办法,结果只能是:班主任在时他们唯唯诺诺、毕恭毕敬、服服帖帖,不在时便违规违纪、调皮捣蛋、原形毕露。因此,我们必须学习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民主与科学的管理方法,实行“法治”,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从初一接班开始,笔者便先组织学生代表筛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常规检查评比细则》中他们不易做到的条目,制订一份《班级小组常规竞赛评分标准》。然后,组织由班干部组成的班级学委会,依据评分标准轮流监管记录,班长周末撰写并张贴《班情通报》,班主任月末累加统计并及时评出“优秀班干部”和“优秀小组长”。每学期的期中和下一学期开学初,对班干部和小组长进行换届选举,再由新上任的组长自主招聘组员。当然,各小组大部分组员得以留任,少数督而不学、行为不羁、对团队的凝聚力产生冲击的自然落聘。记得笔者在1993年任初一(1)班班主任时,有个男生在原小组落聘后,皱着眉、拉着脸,可怜巴巴地乞求其他组长收留自己,却连连碰壁,堂堂的“男子汉”急得泪水直流。这时,笔者将他叫到班主任休息室,帮他分析出落聘原因是不守班纪、学习松懈等。在他主动写下悔过书之后,笔者以班主任名义替他向一位优秀组长担保,让他“试坐半月”。别看他以前唯我独尊、咋咋呼呼的,可从此以后却变了个人似的遵规守纪、学习上进,后来成为班级的“文明标兵”和“体育标兵”。
“督而不学之生”在落聘后写下悔过书,获得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在优秀组长面前的担保,暂时摆脱了窘境,他必然会怀着一颗对优秀组长的感恩之心,自觉守纪,争取成为优秀组员;他也必然会怀着一颗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勤奋学习,争取在相关学科上不拖班级后腿。这样既解决了他的座位问题,又培养了他的守纪观念,还激发了他的学习动力。
二、组织多种班级活动,成功喜悦鼓其上进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启发我们: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能。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学习上最笨拙、生活上最调皮的,我们都不能一棍子打死。或许他在学习方面不入门,但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差。具有支配多种活动课时间的班主任,就要善于把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或兴趣小组活动,让课堂上处于压抑的“督而不学之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信心,走上成才之路。
笔者在就任99届初三(4)班班主任时,曾做过一个征集“凡人睿语”活动。笔者从全班54名学生的“作品”中挑选出十则“名言”,张贴在教室的醒目位置。其中,就有一位名叫×香香的“督而不学之生”的“睿语”:“成功是灯,拼搏是油。要得成功,必须加油!”该生在上初一、初二时,因为成绩特别差,各科任老师私下称其为“×臭臭”。但张贴了她的“睿语”后,她在笔者任教的语文课上就如同变了一个人似的,专心致志地听讲,眼里时常闪出求知的光芒。有一次,她在日记中竟然写道:“我的理想是成为丁玲式的作家。”1999年中考揭晓,总分为120分的语文,她竟考了109的高分,一时成为美谈。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赏识,给以欣赏。”因此,班主任若能以赏识的言行,善待“督而不学之生”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出现的“闪光点”,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定会激起他们学习的勇气,唤醒他们学习的潜能,鼓励他们在成才之路上大踏步迈进。
三、适时签份“借分”协议,“还分”压力鞭其前行
一般来说,班主任对“督而不学之生”往往比较失望,总是“恨铁不成钢”,巴不得每次大考(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揭晓后,借家长之手好好地“修理”他们,然而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班主任若能设身处地替他们思考一下,便能体会到他们也有来自家长的压力,考差了没法向他们交代。此时,若我们私下签份“借分”协议,既可减缓他们来自各方面的精神压力,又能激起他们“还分”的斗志。
2000年放暑假的前一天,任初一(5)班班主任的笔者正在填写《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单》时,班里一向厌学的学生朱××来到办公室,有些难为情地说:“老师,我求你一件事。”笔者心平气和地说:“你说吧,只要我能办到的,我一定帮你。”“这次考试我的数学只得了59分,想叫您给我多写1分,让我及格了,好向父母交差。”笔者思索片刻说:“报告单上多写1分当然可以,老师也愿替你保密,但你必须签份‘借分’协议,借1分下学期还5分,且总分必须达到70分以上。”没想到这借出的1分,竟然让朱××产生了学习的压力与动力,在初二上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他考了76分,扣掉要还的5分,报告单上实填成绩71分,进步显著。他远在武汉打工的父母还特地回来拜谢了我们老师。
适时地签份“借分”协议,既可减缓“督而不学之生”各方面的精神压力,又可以通过“还分”培养他们的诚信、进取的个性品质,还能巧妙地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扬起前进的风帆。
四、巧用曲解评价学生,化解窘态正其方向
所谓“曲解”,就是对某些词语的意思有意地进行歪曲解释,以满足一定的需要,造成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用以增强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事实上,班级里“督而不学之生”并非都是智商低下的,大多是因品行不正、学风较差所致。班主任若能及时地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学习状况作些善意的曲解评价,化解其窘态,定能起到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2007年某节班会课上,作为初二(9)班班主任,笔者召开了主题为《放飞心中的理想》的班会。笔者问学生他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纷纷发言:有说当老师的,做医生的、学美容的、搞建筑设计、办私营企业的……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我长大后想当老大。”话音刚落,学生都大笑起来,笔者循声望去,原来是品学双差的××虎(因为他经常打骂同学、顶撞老师,小学时便获得了“×老虎”的称号)。同学们的笑声让他很是尴尬,只顾挠头,嘿嘿地笑。可笔者并没有大声训斥他,而是一挑大拇指对他说:“好样的,看来你人小志不短,老师佩服你!”听我这么一说,学生们很是不解,笔者接着对他们说:“理想是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虎说想当老大,那他就是理想这艘船的船老大,是掌舵的舵手,决定着航船的方向,我想他肯定是希望长大了,能领导我们全班同学,把未来建设得更加美好吧!这样的老大我们欢迎,这样的老大最值得人敬重!”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虎长大后想当老大,再加上他的成绩一向不好,这自然要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如果这时老师再加以训斥,他很容易形成逆反心理,甚至顶撞老师。笔者巧妙地偷换概念,把“黑老大”曲解成“船老大”,一个为非作歹、作奸犯科的“老大”,变成了勇往直前的舵手。这既化解了××虎的窘态,又矫正了他的错误认识,同时还给予了他精神上的激励。初中毕业后,他去内蒙古某建筑工地拜师学艺,现已成了一名当地人较为羡慕的施工员!
爱优秀学生容易,爱特殊学生难啊!对“督而不学之生”,我们通过组长自主招聘组员、组织多种班级活动、适时签份“借分”协议、巧用曲解评价学生等良药,为他们赶走心灵的乌云,带来灿烂的阳光;为他们治好“督而不学”之病,做到“是泥土,最终将成砖瓦;是铁石,最终将百炼成钢;是黄金,最终将放出夺目的光彩”。这才是对督而不学这类特殊学生的特别关爱!
一、组长自主招聘组员,落聘窘境促其改过
对于“督而不学之生”,班主任光靠“苦口婆心、威逼利诱”这一“人治”的管理办法,结果只能是:班主任在时他们唯唯诺诺、毕恭毕敬、服服帖帖,不在时便违规违纪、调皮捣蛋、原形毕露。因此,我们必须学习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民主与科学的管理方法,实行“法治”,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从初一接班开始,笔者便先组织学生代表筛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常规检查评比细则》中他们不易做到的条目,制订一份《班级小组常规竞赛评分标准》。然后,组织由班干部组成的班级学委会,依据评分标准轮流监管记录,班长周末撰写并张贴《班情通报》,班主任月末累加统计并及时评出“优秀班干部”和“优秀小组长”。每学期的期中和下一学期开学初,对班干部和小组长进行换届选举,再由新上任的组长自主招聘组员。当然,各小组大部分组员得以留任,少数督而不学、行为不羁、对团队的凝聚力产生冲击的自然落聘。记得笔者在1993年任初一(1)班班主任时,有个男生在原小组落聘后,皱着眉、拉着脸,可怜巴巴地乞求其他组长收留自己,却连连碰壁,堂堂的“男子汉”急得泪水直流。这时,笔者将他叫到班主任休息室,帮他分析出落聘原因是不守班纪、学习松懈等。在他主动写下悔过书之后,笔者以班主任名义替他向一位优秀组长担保,让他“试坐半月”。别看他以前唯我独尊、咋咋呼呼的,可从此以后却变了个人似的遵规守纪、学习上进,后来成为班级的“文明标兵”和“体育标兵”。
“督而不学之生”在落聘后写下悔过书,获得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在优秀组长面前的担保,暂时摆脱了窘境,他必然会怀着一颗对优秀组长的感恩之心,自觉守纪,争取成为优秀组员;他也必然会怀着一颗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勤奋学习,争取在相关学科上不拖班级后腿。这样既解决了他的座位问题,又培养了他的守纪观念,还激发了他的学习动力。
二、组织多种班级活动,成功喜悦鼓其上进
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启发我们: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能。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学习上最笨拙、生活上最调皮的,我们都不能一棍子打死。或许他在学习方面不入门,但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差。具有支配多种活动课时间的班主任,就要善于把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或兴趣小组活动,让课堂上处于压抑的“督而不学之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信心,走上成才之路。
笔者在就任99届初三(4)班班主任时,曾做过一个征集“凡人睿语”活动。笔者从全班54名学生的“作品”中挑选出十则“名言”,张贴在教室的醒目位置。其中,就有一位名叫×香香的“督而不学之生”的“睿语”:“成功是灯,拼搏是油。要得成功,必须加油!”该生在上初一、初二时,因为成绩特别差,各科任老师私下称其为“×臭臭”。但张贴了她的“睿语”后,她在笔者任教的语文课上就如同变了一个人似的,专心致志地听讲,眼里时常闪出求知的光芒。有一次,她在日记中竟然写道:“我的理想是成为丁玲式的作家。”1999年中考揭晓,总分为120分的语文,她竟考了109的高分,一时成为美谈。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赏识,给以欣赏。”因此,班主任若能以赏识的言行,善待“督而不学之生”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出现的“闪光点”,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定会激起他们学习的勇气,唤醒他们学习的潜能,鼓励他们在成才之路上大踏步迈进。
三、适时签份“借分”协议,“还分”压力鞭其前行
一般来说,班主任对“督而不学之生”往往比较失望,总是“恨铁不成钢”,巴不得每次大考(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揭晓后,借家长之手好好地“修理”他们,然而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班主任若能设身处地替他们思考一下,便能体会到他们也有来自家长的压力,考差了没法向他们交代。此时,若我们私下签份“借分”协议,既可减缓他们来自各方面的精神压力,又能激起他们“还分”的斗志。
2000年放暑假的前一天,任初一(5)班班主任的笔者正在填写《学生素质教育报告单》时,班里一向厌学的学生朱××来到办公室,有些难为情地说:“老师,我求你一件事。”笔者心平气和地说:“你说吧,只要我能办到的,我一定帮你。”“这次考试我的数学只得了59分,想叫您给我多写1分,让我及格了,好向父母交差。”笔者思索片刻说:“报告单上多写1分当然可以,老师也愿替你保密,但你必须签份‘借分’协议,借1分下学期还5分,且总分必须达到70分以上。”没想到这借出的1分,竟然让朱××产生了学习的压力与动力,在初二上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他考了76分,扣掉要还的5分,报告单上实填成绩71分,进步显著。他远在武汉打工的父母还特地回来拜谢了我们老师。
适时地签份“借分”协议,既可减缓“督而不学之生”各方面的精神压力,又可以通过“还分”培养他们的诚信、进取的个性品质,还能巧妙地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扬起前进的风帆。
四、巧用曲解评价学生,化解窘态正其方向
所谓“曲解”,就是对某些词语的意思有意地进行歪曲解释,以满足一定的需要,造成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用以增强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事实上,班级里“督而不学之生”并非都是智商低下的,大多是因品行不正、学风较差所致。班主任若能及时地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学习状况作些善意的曲解评价,化解其窘态,定能起到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2007年某节班会课上,作为初二(9)班班主任,笔者召开了主题为《放飞心中的理想》的班会。笔者问学生他们的理想是什么,他们纷纷发言:有说当老师的,做医生的、学美容的、搞建筑设计、办私营企业的……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我长大后想当老大。”话音刚落,学生都大笑起来,笔者循声望去,原来是品学双差的××虎(因为他经常打骂同学、顶撞老师,小学时便获得了“×老虎”的称号)。同学们的笑声让他很是尴尬,只顾挠头,嘿嘿地笑。可笔者并没有大声训斥他,而是一挑大拇指对他说:“好样的,看来你人小志不短,老师佩服你!”听我这么一说,学生们很是不解,笔者接着对他们说:“理想是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虎说想当老大,那他就是理想这艘船的船老大,是掌舵的舵手,决定着航船的方向,我想他肯定是希望长大了,能领导我们全班同学,把未来建设得更加美好吧!这样的老大我们欢迎,这样的老大最值得人敬重!”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虎长大后想当老大,再加上他的成绩一向不好,这自然要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如果这时老师再加以训斥,他很容易形成逆反心理,甚至顶撞老师。笔者巧妙地偷换概念,把“黑老大”曲解成“船老大”,一个为非作歹、作奸犯科的“老大”,变成了勇往直前的舵手。这既化解了××虎的窘态,又矫正了他的错误认识,同时还给予了他精神上的激励。初中毕业后,他去内蒙古某建筑工地拜师学艺,现已成了一名当地人较为羡慕的施工员!
爱优秀学生容易,爱特殊学生难啊!对“督而不学之生”,我们通过组长自主招聘组员、组织多种班级活动、适时签份“借分”协议、巧用曲解评价学生等良药,为他们赶走心灵的乌云,带来灿烂的阳光;为他们治好“督而不学”之病,做到“是泥土,最终将成砖瓦;是铁石,最终将百炼成钢;是黄金,最终将放出夺目的光彩”。这才是对督而不学这类特殊学生的特别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