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概念整合对《红楼梦》文学翻译的影响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zhang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红楼梦》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葩,其翻译历来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旨在借鉴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通过对《红楼梦》谚语、歇后语、双关语实例分析,从认知学的角度研究《红楼梦》文学翻译。不同于传统的等效、归化、异化等翻译法,整合翻译策略考虑到认知参照点和默认值的不同,并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感因素,通过认知整合挖掘其中的“隐”、“显”意义,并最终实现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反映,是人类从认知学角度对《红楼梦》文学翻译的重新诠释。
  关键词:概念整合 认知参照点 默认值 显化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概念整合理论(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blending)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是由著名认知语言学专家Fauconnier首先提出并系统化、理论化的。其摒弃传统功能语言学片面的、静止的研究策略,而主张全面的、动态的研究,是人类认知领域的一次历史性重要飞跃。
  把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红楼梦》文学翻译,并对概念整合的四空间模式进行拓展,强调基于背景信息概念整合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红学翻译依据一定的认知参照点和默认值,考虑一定的情感和社会文化因素等,对背景空间信息进行“整合”,从而深入挖掘“隐”性意义并将其“显”化。该理论同翻译学的结合,将有利于从认知学角度对红学翻译活动重新诠释,对深入研究翻译学理论及其实践意义十分重大。我们不妨从以下具体例子进行分析:
  
  一 《红楼梦》谚语的“整合”翻译
  
  谚语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间广泛流传的简短并含有劝告或鉴戒意义的语句,常常蕴含着丰富深刻的寓意和哲理。谚语一般具有灵活性,语体色彩口语性强且生动形象,内容多与历史、风俗等文化密切相关(范敏,2007)。概念整合理的运用,使《红楼梦》的谚语翻译更科学、更合理。如例1:(其中由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简称为“杨译”;由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简称为“霍译”)。
   例1:(凤姐) 又向平儿笑道:“我如今是骑上老虎了……”(《红楼梦》第55回)。
   杨译:She (Xifeng) changed the subject then, continuing, “I’m riding on a tiger’s back …”.
   霍译:Xifeng paused for a moment and smiled at Patience confidingly: “But it’s like riding a tiger…”.
  显然,“(我)骑上老虎”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太容易发生的,源语中包含了一定的“隐”性含义。从源语“骑上老虎”到译语“riding on a tiger’s back”或者“riding a tiger”,我们不难看出译者显然过于追求字面意义的一致性,而忽略了隐藏在源语中深层次的含义。按照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分析,由于“骑”对于人类而言经常指“骑动物”,“骑”字激活了其内在槽孔(Slots)的默认值(Default Values)(Lakoff,1987),使“骑”字暗示出潜在的输入空间,即:“(骑)马”空间,另外一个输入空间是显性的“(骑)虎”空间。“(骑)马”空间中包含了马的普通属性,例如:温顺、迅捷、倔强、食草等,而“(骑)虎”空间包含了虎的普通属性,如:凶猛、飞奔、不驯服、食肉等。马和虎都是动物,都受到人类行为的制约和影响,这一共性反映至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成为概念整合的前提基础。两个Input spaces中的基本元素(Elements)“马”和“虎”及其属性成分在认知活动中进行跨空间映射,例如:迅捷——飞奔;倔强——不驯服等,这些属性被投射到整合空间(Blended Space),当然属性的投射是有选择的(Selective Projection),选择性投射通常基于具体的社会文化情境。投射完成后,通过“组合”可以把来自于输入空间的Elements(“马”和“虎”)糅合在一起:都是动物,都有难于驯服的一面。然后通过“完善”(Completion)和“精化”(Elaboration)进行整合:骑马有时都很难驯服,更别说是骑老虎了。完善过程需要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从而发现这些Elements之间的相似之处:迅捷——飞奔;倔强——不驯服,然后通过“精化”实现真正意义的概念整合,获得“呈现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即:使(某人)(做什么)很为难(to do something is very difficult),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骑虎难下”。
  当然,具体背景不同,概念整合的认知结果就不同,翻译出的译语也就不同。如果这话的文化背景是凤姐有靠山,说话时信誓旦旦,底气很足,这时“骑上老虎”应理解为“攀上了权贵”;如果凤姐是利用他人权势压制他人,那么“骑上老虎”应理解为“狐假虎威”了。所以说,认知整合离不开背景空间的作用,充分考虑背景空间参照点和默认值因素的制约,使输入空间的成分在整合空间内正确整合并合理构建“呈现结构”。
  
  二 《红楼梦》歇后语的“整合”翻译
  
  汉语歇后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歇后语是典型的国俗词语。所谓国俗词语就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有关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王德春,1990)。从认知学角度,对《红楼梦》歇后语进行“整合”式翻译将打破传统的直译与意译法的局限性,使译文更加忠实于源文,如下例:
  例2:彩霞咬着牙,向他头上戳一指头,道:“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红楼梦》第25回)。
   杨译:……“Like the dog that bit Lv Tungpin: you bite the hand what feeds you. ”
  霍译:……“You’re like the dog that bit Lv Dongbin: you don’t know a friend when you see one”.
  此歇后语讲述的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帮助一个叫苟杳的书生,开始被误解后来消除误会成为好朋友的故事。“苟杳吕洞宾”指的是两个人,后因“苟杳”与“狗咬”同音,传来传去便成了“狗咬吕洞宾”(陈 ,2008)。如果给译语读者讲述整个故事则会花费太多的笔墨,读者注意力被转移到跟原文不相关的传说上,从而造成文章层次上的割裂。
  显然,杨译和霍译都在前半句采用了的直译法,保留了源语的形象。杨氏采用“you bite the hand what feeds you”,霍克斯采用“you don’t know a friend when you see one”对歇后语后半部分采用的译法,这样翻译使大多数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源语的深层含义。通常歇后语的后半句是对其前半句的认知解释,而“不知好歹”这一认知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从概念整合角度分析看,“狗咬人”这一事件中,其中包含的默认值是:“狗”是忠诚的狗,“人”多指坏人。但根据人的属性而言,“人”可以指好人也可以是坏人,因此该歇后语包含着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好人”空间,一个是“坏人”空间。前者空间内包含着诸如:狗、好人(吕洞宾)、友善等成分,后者空间内包含了:狗、坏人、凶恶等成分。当两空间成分实现跨域映射,如:狗——狗、好人(吕洞宾)——坏人、友善——凶恶,并进行有选择的向整合空间投射时不难发现,不论好人与坏人都有可能激怒狗,这一共性在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内为概念整合的可能性提供了前提基础,狗咬坏人是因为坏人激怒了狗,狗咬好人可能是狗误解好人并咬了他,因为在整合空间形成了狗“好坏不分、是非不分”这样的呈现结构,就有了狗咬主人忘恩负义、“不识好歹”这层含义在里边,翻译时应充分考虑,挖掘其中隐性意义将其显化。如果是“狗咬南霸天(坏人)”,同样通过概念整合可以得出“狗咬坏人,(坏人)罪有应得”这一意义。
  
  三 《红楼梦》双关语的“整合”翻译
  
  双关语(Pun)就是巧妙、有意识地利用语言中的同音(同形) 异义或一词多义现象使某些词语或句子在特定的语境中具备明暗双重意义,双关语作为一种文字游戏,常用于文学作品、日常生活、广告漫画中,具有诙谐幽默、入木三分的效果,常出人意料、引人深思、趣味无穷(Newmark,1988:217)。对于一般的双关语,大致采取以下几种翻译方法:
  (1)只译出双关中的表层含义或字面意义;
  (2)先译出双关中的表层含义或字面意义,再加注进一步解释;
  (3)明确译出双关的两重含义;
  (4)采取灵活变通的方法,以双关译双关(徐艳华,2002) 。《红楼梦》双关语的翻译也可通过概念整合认知模式进行分析。
   例3:(杨译)
  甄士隐:Zhen Shi-yin (Homophone for “true facts concealed”,谐音:“真事隐”)
  卜世仁:Pu Shi-jin (Homophone for“not a human being”,谐音:“不是人”)
  从语义的角度看,杨译因为主要运用音译,意义上损失很大,从而造成人物暗示效果的丧失。从文化的角度看,每个双关语人名都运用汉字的谐音或同音多义,被赋予了汉族文化内部所特有的一些特定的涵义。如果从认知角度看,双关语“甄士隐”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姓名”空间和“谐音”空间,其中前者包含了“甄”、“士”、“隐”三个汉字成分;后者包括了“Zhen(…)”、“Shi(…)”、“Yin(…)”三类谐音成分,这里的省略号代表具有类似发音的汉字集合。两输入空间成分进行跨域映射,即:甄——Zhen(…),士——Shi(…),隐——Yin(…),由于各组成分的一致发音(ZHEN,SHI,YIN),构建了其类属空间,使概念整合进程得以顺利实施,“姓名”空间和“谐音”空间成分在整合空间内整合,并在一定背景信息成分作用下,如:甄士隐在小说中的言行举止,通过组合、完善及精化过程,形成呈现结构,即:“真事隐”(事情的真相被隐藏),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双关语的隐含意义将其显化译为“true facts concealed”,使译文读者更好的理解原著中含有双关意义的人名,从而更好的理解原著。同样从认知学角度对人名“卜世仁”的翻译进行谐音概念整合,并最终构建新的呈现结构:“不是人”,并采用注释法译为了“Pu Shi-jin (Homophone for “not a human being)”,这样翻译即保持了源文风格又有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
  
  四 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具有强大的认知解释力。该理论的广泛应用使人类对自身思维以及语言与心智的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极大地推动了认知语言学的进一步发展。近些年来,概念整合理论应用于《红楼梦》文学翻译,大大推动红学翻译的发展,使人们跳出传统的归化、异化翻译策略,使其翻译视角更加豁然开朗,翻译手段更加丰富多样。译者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因素,充分考虑参照点和默认值,重新对源语进行认知,通过空间成分的跨域映射,选择投射,挖掘呈现结构,实现认知整合,最终实现了从认知学角度挖掘《红楼梦》文学语言的深层意义将其恰如其分的显化翻译。
  
   参考文献:
   [1] 王德春:《汉语国俗词典》,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年。
   [2] 徐艳华:《人名中的双关语及其翻译》,《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作者简介:郑浩,男,1979—,陕西咸阳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及翻译学的研究,工作单位:秦皇岛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根据已知序列,设计出一对含克隆位点的寡聚核苷酸引物,用于间日疟原虫SSUrDNA特定片段扩增;采用双温度点PCR法,从我国间日疟患者血样DNA抽提物中,直接扩增出预期大小片段(约640 bp),而培养红内期恶性疟原虫株、人源利什曼原虫株,人源弓形虫株及正常人DNA样本均无此扩增带出现。扩增片段进一步经限制性酶切和Northern印迹杂交分析,证实确为间日疟原虫SSUrDNA目的片段。
041 血管醛固酮[英]/HatakeyarnaH…//JBiolChem.一1994,269.一24316~24320目前认为盐皮质激素可作用于血管,增加其反应性和外周血管阻力,并认为其产生的部位仅局限于肾上腺皮质。本实验选用反转录PCR技术,对培... 041 Vascular aldo
随着艺术圈的发展,种类繁多的艺术奖项形成一个循环系统,同一批艺术家被反复提名,相同的评委介入众多不同的艺术奖项评选活动。  评完了“中国十大最丑陋建筑”之后,中国的网友们又开始了评选“中国十大最丑陋的城市雕塑”的热潮。入选“2012年十大丑陋雕塑评选”候选榜单的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囊括全国各地的一些公共雕塑。目前,郑州中原福塔的“流氓猪”雕塑暂时居网友投票数之首。紧随其后的还有桂林“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