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138-01
在这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不少老师在亚健康和职业倦怠的状态下工作,不少学生也在亚健康和学业倦怠的状态下学习,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未来更让人担忧。21世纪是一个大健康时代,人类将追求心理、生理、环境的全面健康,而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又是健康的前提。如何拥有和培养健康心理,笔者认为教师要特别拥有爱心和平和之心。
一.首先要有一颗爱心
爱是最好的老师,爱是滋润心灵的鸡汤。拥有爱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心理健康的老师,给予爱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事业,如何在教育中播撒爱心呢?笔者以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育家杜威也说:“希望得到尊重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都有渴望尊重的心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觉得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并发出创新的火花。”从人际关系的方面来说,老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关系和谐,教学相长。不能老把自己看作是高学生一等或是把学生看作晚辈甚至奴隶来教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感受,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也才能收到最好教育效果。
(二)理解学生
所谓理解就是从别人的感受角度出发来思考、处理问题。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就加以批评和训斥,这就是没有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我们要理解处于成长中的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要包容学生的错误;理解每个学生天生是有向上向善的动机的,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理解学生有被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要。有了对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做德育工作的时候,就能够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就能心平气和。
(三)信任学生
信任是维系关系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老师和学生之间更要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不仅要信任学生一定能学好能进步,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成长进步的内驱力,都具有可塑性;要相信学生是可以把事情做好的,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除了必要的指导外,不要过多地去干涉和约束,让学生真正学会做事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在没有事实根据的情况下,要相信学生说的话是真的,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用一好(成绩好)百好,一差(成绩差)百差的成见看待学生,要给学生解释和倾诉的机会,否则,会因不相信学生甚至误解学生而失去学生对你的信任,导致学生对你的反感或自暴自弃,最终导致教育的失败。
(四)欣赏学生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地方。”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任何人都是希望被肯定的,更何况这些活泼、可爱、纯真,处在以“附属内驱力”为主的心理发展阶段的孩子,他们热切地期盼着老师的鼓励、表扬、赞赏。少一点责难,多一点赞赏,有些原本觉得差强人意的地方也会忽然间变得没那么逊色了,学生也不是那么令人头疼了,甚至感觉还挺可爱的。不经意间,就和学生一起营造出一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其次要有一颗平和之心
“教育是慢的艺术”,来不得急功近利,带不得虚假浮躁。未成年人的多样性、多变性、复杂性就要求我们要有平和平静之心,宽容包容之情,公平公正之义。给成长一些时间,予教育一分等待。笔者认为教师要保持平和之心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有平和的情绪状态
情绪是会传染的。把乐观、高昂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必然会点燃学生乐观和向上的激情;把悲观消极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必然引起学生的悲观和消沉。恶性情绪更会使人失去理智的。所以,当自己处于气愤、激动的情绪中,一定要等冷静后再处理有关学生的事情,否则,就会因情绪化失去理智而造成不良后果。当学生处于激动、委屈情绪中时,一定要先设法让学生渲泄情绪后,再处理有关事情。心平气和才能把话说到心里去,才会产生心悦诚服的教育效果。
(二)要有平和的耐心投入
在各种竞争压力环境下,有不少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在“拔苗助长”,而不是按照学生成长、认知的规律实施教学。课堂上只关注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而把那些理解得慢、学得差的学生束之高阁。很多所谓“差生”不是孩子真的“差”,而是教育者没有耐心。教育要遵循学生身体成长与心性成长的规律。由于学生的身体成长与心性成长具有差异性,所以,不能追求速度,要有耐心。教育的耐心,其实是一种守护,守护着学生的心灵,守护着学生成长,让学生顺乎天性地成长,在正确引导下健康的成长。
(三)要有平和的发展眼光
学生的人格、人生观、价值观等心理特征正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老师一定要坚信这一点。不要用“三岁看老”的眼光把学生看透,更不要用分数定学生的“终身”。我们应该看到,他们有发展兴趣爱好的权力,有锻炼身体、人际交往、展现自我、提高修养、亲近自然、热爱科学、探索好奇的权力,从这一点出发,学生的学习是广义的,而不是专指学习书本知识考出分数,所以,仅凭分数这一项来评价学生,定学生的好坏优劣,实在是有失偏颇。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
(四)要有平和的归因方式
我们经常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归因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可控性归因,一般多指非智力、非遗传的主观方面的因素,如态度、努力程度、意志力等因素;一种是不可控性归因,一般多指智力、遗传的客观方面的因素。当我们把学生成绩落后归结为不可控因素时,也就是说他是智力低下,遗传素质差,那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就是他是笨蛋,他根本没有能力学习,这就会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过低,自卑甚至破罐破摔的不良后果。
培育身心健康的学生既是生命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教师自身健康的需要,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心追求。
在这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之下,不少老师在亚健康和职业倦怠的状态下工作,不少学生也在亚健康和学业倦怠的状态下学习,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未来更让人担忧。21世纪是一个大健康时代,人类将追求心理、生理、环境的全面健康,而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又是健康的前提。如何拥有和培养健康心理,笔者认为教师要特别拥有爱心和平和之心。
一.首先要有一颗爱心
爱是最好的老师,爱是滋润心灵的鸡汤。拥有爱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心理健康的老师,给予爱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事业,如何在教育中播撒爱心呢?笔者以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
美国著名作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育家杜威也说:“希望得到尊重是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冲动。”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都有渴望尊重的心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觉得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并发出创新的火花。”从人际关系的方面来说,老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关系和谐,教学相长。不能老把自己看作是高学生一等或是把学生看作晚辈甚至奴隶来教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有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感受,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教学,也才能收到最好教育效果。
(二)理解学生
所谓理解就是从别人的感受角度出发来思考、处理问题。一个学生犯了错误,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就加以批评和训斥,这就是没有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我们要理解处于成长中的学生犯错误是正常的,要包容学生的错误;理解每个学生天生是有向上向善的动机的,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理解学生有被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要。有了对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做德育工作的时候,就能够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就能心平气和。
(三)信任学生
信任是维系关系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老师和学生之间更要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不仅要信任学生一定能学好能进步,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成长进步的内驱力,都具有可塑性;要相信学生是可以把事情做好的,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除了必要的指导外,不要过多地去干涉和约束,让学生真正学会做事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在没有事实根据的情况下,要相信学生说的话是真的,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用一好(成绩好)百好,一差(成绩差)百差的成见看待学生,要给学生解释和倾诉的机会,否则,会因不相信学生甚至误解学生而失去学生对你的信任,导致学生对你的反感或自暴自弃,最终导致教育的失败。
(四)欣赏学生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地方。”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任何人都是希望被肯定的,更何况这些活泼、可爱、纯真,处在以“附属内驱力”为主的心理发展阶段的孩子,他们热切地期盼着老师的鼓励、表扬、赞赏。少一点责难,多一点赞赏,有些原本觉得差强人意的地方也会忽然间变得没那么逊色了,学生也不是那么令人头疼了,甚至感觉还挺可爱的。不经意间,就和学生一起营造出一种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其次要有一颗平和之心
“教育是慢的艺术”,来不得急功近利,带不得虚假浮躁。未成年人的多样性、多变性、复杂性就要求我们要有平和平静之心,宽容包容之情,公平公正之义。给成长一些时间,予教育一分等待。笔者认为教师要保持平和之心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有平和的情绪状态
情绪是会传染的。把乐观、高昂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必然会点燃学生乐观和向上的激情;把悲观消极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必然引起学生的悲观和消沉。恶性情绪更会使人失去理智的。所以,当自己处于气愤、激动的情绪中,一定要等冷静后再处理有关学生的事情,否则,就会因情绪化失去理智而造成不良后果。当学生处于激动、委屈情绪中时,一定要先设法让学生渲泄情绪后,再处理有关事情。心平气和才能把话说到心里去,才会产生心悦诚服的教育效果。
(二)要有平和的耐心投入
在各种竞争压力环境下,有不少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在“拔苗助长”,而不是按照学生成长、认知的规律实施教学。课堂上只关注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而把那些理解得慢、学得差的学生束之高阁。很多所谓“差生”不是孩子真的“差”,而是教育者没有耐心。教育要遵循学生身体成长与心性成长的规律。由于学生的身体成长与心性成长具有差异性,所以,不能追求速度,要有耐心。教育的耐心,其实是一种守护,守护着学生的心灵,守护着学生成长,让学生顺乎天性地成长,在正确引导下健康的成长。
(三)要有平和的发展眼光
学生的人格、人生观、价值观等心理特征正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老师一定要坚信这一点。不要用“三岁看老”的眼光把学生看透,更不要用分数定学生的“终身”。我们应该看到,他们有发展兴趣爱好的权力,有锻炼身体、人际交往、展现自我、提高修养、亲近自然、热爱科学、探索好奇的权力,从这一点出发,学生的学习是广义的,而不是专指学习书本知识考出分数,所以,仅凭分数这一项来评价学生,定学生的好坏优劣,实在是有失偏颇。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
(四)要有平和的归因方式
我们经常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归因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可控性归因,一般多指非智力、非遗传的主观方面的因素,如态度、努力程度、意志力等因素;一种是不可控性归因,一般多指智力、遗传的客观方面的因素。当我们把学生成绩落后归结为不可控因素时,也就是说他是智力低下,遗传素质差,那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就是他是笨蛋,他根本没有能力学习,这就会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过低,自卑甚至破罐破摔的不良后果。
培育身心健康的学生既是生命成长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教师自身健康的需要,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心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