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桥上的遐思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c2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舅舅问姑姥姥
  想去哪里散散心
  姑姥姥说
  我没走出过大山
  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
  是鸭绿江边
  我想看看
  你姥爷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想知道当年你姥爷是怎样
  在枪林弹雨中穿梭
  一趟又一趟地运送伤员
  我想看看
  你姥爷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的地方
  是什么样子
  当时听到这对话的
  小小的我
  后来长大了
  也去了那个地方
  站在断桥上
  望着江对岸
  听着滚滚江水流淌的声音
  我恍恍惚惚知道了
  哦
  原來这就是太姥爷和先辈们
  并肩战斗的地方
  我能想象到
  他们苦苦坚守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多少次在睡梦中被炮弹惊醒
  他们保家卫国
  他们等待黎明
  他们有的胜利回乡
  有的却永远留在了这片战场
  现在
  鸭绿江两岸
  一面 繁华热闹
  一面 沉静安宁
  是他们换来了和平
  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
  铭记先辈们的热血与艰苦
  珍惜他们带来的和平与安宁
  我们爱这个国家的每一寸土地
  我们也爱
  守护着这片土地的
  那些可敬的英雄
   作者简介:
  张子嫣,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新闻学专业2019级。
其他文献
读罢董学仁百万字的心血之作《自传与公传》,钦敬于作者坚韧的、日复一日的写作姿态与书中流露出的历史深度。他在开篇便提到:“我想来想去,至多可以像诺曼·梅勒《刽子手之歌》那样,写一些非虚构的东西。不同的是,他采访的是别人,我采访的是自己和我经过的时代。再想来想去,我将要写下的东西,是将我、我的家庭、我的城市、我的国度、我的世界融会在一起的编年史,是自传和公传。”从以上文字可以看出,作者具备清晰的非虚构
期刊
2020年岁末的一天,刁斗兄突然加我微信。通过之后,他就连发几条语音,核心意思是他将为《鸭绿江》杂志主持一个栏目,每期推出一个他觉得有话可说的辽宁作家,想约我写稿。他说:这个董学仁吧,搞的是“一本书主义”,早就写出了“长河散文”,却基本上无人知晓,但我特别喜欢。然后,他就给我描述了一番他喜欢的理由:你看过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吗?看过卡内蒂的“自传三部曲”和夏多布里昂的《墓后回忆录》吗?董学仁的《
期刊
我和我的母亲相逢在第一百个春天  你把我抱得那么紧  和百年前一样  寸土不让的刚毅是你  我细数你的疮疤  泪落在上面,开出新的花  依偎在你怀里  仰起头  我看见了你眸底的深渊  远古的星河在闪烁  风雨如晦,波涛如怒  窗外硝烟烽火  你唤醒酣睡的我  将细语缝进戎衣  身影被烛光淹没  在这永恒的春天里  你牵着我的手  采下繁花編织成炬火  点燃天边的云朵  你说  那是壮士的泣歌  
期刊
只说了几句话的房子  一个下着浓雾的早上,它跟我第一次打了声招呼。我是说我的房子——我居住,并在那里写字、读书、办公、会客的房子。  那天早上我起得比平时要早,这可能与前一晚的停电有关,我因此早早睡下。当然,白天也确实把我累坏了。你一定不想听是什么让我那么疲倦。算了吧,工作的事不值一提,总之那一夜恰好停电。起初我还有些不高兴,不停地咒骂供电公司和物业公司等所有我能想到的和停电这码事相关的部门。后来
期刊
对1988年的陆文夫来说,本就不多产的他在中短篇小说创作上已少有作品发表了,但他的这篇发表于《鸭绿江》1988年第3期的《故事法——<小巷人物志>之二十一》,不仅充实了他的“小巷人物志”系列,也以其独特的“故事法”浸染了当时文坛的先锋气息。对1988年的文坛来说,余华的《现实一种》、格非的《褐色鸟群》、苏童的《罂粟之家》、孙甘露的《请女人猜谜》、刘恒的《伏羲伏羲》当然更有影响,相比之下,陆文夫更像
期刊
俑  1  闹钟击碎沉睡,我在皮肤上  摸到泥浆  昨夜出梨园地铁站,爆米花  热奶油和糖的味道  在苏宁电器门口及我口腔内游走  梦那样真切地散开  身体已中空,时间走过  却未留下包浆  春天早晨的每一口空气  有鼻子成群结队地吸进呼出  已如此陈旧  依然喂养毛躁和莽撞的新人  一代代人死去活来  人性污点是自带的苦难  和炼火。天使飞走  泥的壳体,被烧成陶俑  2  无论多么像人,能多么
期刊
雪钻进桑杰曲巴的骨头缝儿里,冰冷地  流进他寂寞的躯体  黎明,他正在灰泥墙的南边劈柴  黑色的斧头  冒出白色的雾气  风从东面吹来  他卸下国家送来的粮食和报纸  他想起十年前  还要扯着牦牛走上十几天的山路  才能用酥油和奶渣  换回来一些青稞、盐巴和砖茶  在日拉山齐腰深的雪地里,牦牛背上  奄奄一息的妻子说看见了一颗金色的太阳  那是第一面的开始  桑杰曲巴扯来红布、黄布和针线  冻裂的
期刊
当沉默并不清晰的时候  我们在饭桌旁围坐  边看电视  邊吐槽生活的艰辛不易  火锅咕嘟咕嘟冒着泡儿  热气升腾  远处白云染了夕阳的烟火气  当黑压压的影子步步紧逼  那壮实的汉子寸步不移  小小的荧屏载不下铁骨铮铮  远方的远方,咫尺的咫尺  坚韧的身躯重重倒下  清澈的灵魂永垂不朽  血染的格桑花神采奕奕  庄严的界碑永恒挺立  “有个孩子和你一般大,  他也爱吃橘子……”  沉默和夜幕一起
期刊
1979年  因为粮食由国家限量供应,工厂里没有食堂。工人们上下班拎着布兜,里面是大号的铝皮饭盒、中号的铝皮菜盒。车间里有个气锅,能把职工的生米蒸成熟饭。菜是在家就做好的,放在气锅旁边,保持着温暖。  我们的饭量真够大的,都能吃下整整一盒蒸高粱米饭,或者掺了大米的高粱米饭——不那么硬了,口感好一些。我在铁东区铆焊厂的第一年,大家还都是高粱米饭,第二年就开始掺大米了。  我在铁东区铆焊厂的第一年,老
期刊
我想书写一些具体的东西  我想书写一些具体的东西  比如一棵树,和  老街旁斑驳严肃的墙面  比如你的粗呢子大衣,和  窗台上的洋甘菊  比如一个微笑里隐藏的  柔和清澈的阴影  比如一杯被蛇麻子  蓄满阳光般刺痛的啤酒  我想它们都如此贴心  如此仁慈地出现在一些黄昏  或被大雨反复淘洗的晚上  或被轮回绊倒的绵绵春路  出现在你和优美和聪慧  达成忠实盟誓的那些年  即使被人贬损和诟陷也不能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