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大地上行走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zway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博物馆的一楼大厅,透过一尊雕像,我们与“竹林七贤”对视。时间流过这七位贤者身上,千年化作永恒。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是嵇康;屹然而立,面透佯狂后的惆怅,这是阮籍;幕天席地,纵意所如,这是刘伶……
  他们诞生在政局最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这同样是思想解放、文化活跃的时期。中华民族在不断的政权更替中,诸多新的文化因素相互影响,交相渗透。拂去时间的尘埃,玄学、道教勃兴;突破地域的局限,波斯、希腊文化悄悄渗入。先贤们极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自己的精神价值,实现人的个性、自由的解放。这一时期,中华文明中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肥沃了中华文明大地的土壤。
  一
  温和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平坦广阔的疆域,催生着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东南临海,西北被荒漠包围,在交通闭塞的古代更视自己为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这无疑又催生着专制制度,以及保守封闭而易于满足的民族心理。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中华文明的孕育提供了保障,中华文明持久地积淀着、丰富着、融合着,直到今天。它如同一潭静静的湖水,积累得越深就越难被外水湮没。深水对浅水惊人的作用在中华文明上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华文化以其厚实的基础融合了众多外来文化支流,使之在中国生根发芽,适应了中国的土壤。
  儒家思想在古代被广泛推崇,大多因为它最符合封建伦理道德,最能巩固封建帝王的统治。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发现宇宙万物的共性,强调物我合一、逍遥自在的化境,偏爱朴素本然的人生,他们对宇宙人生的参悟绝不在西方哲学之下,但这些最终仍融于实用理性的民族心理中。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文化又出现了一个发展高峰,各种思想共存,虽然这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华民族的封建伦理道德体系,但对于解放思想、回归本性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到了唐朝,文化发展更加繁荣,当时的新罗、日本等藩属国都前来中国学习,以至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文学、瓷器、书画、茶道、中医药、服饰……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传承、创新,连成一道遍布在中华大地上的柔且坚的文化之筋。
  二
  盛極必衰,封建专制制度也不例外。深水长期不流动,就会失去活力,加快内部腐化物的滋生速度,渐渐变成一潭死水。
  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被迫睁开了沉睡的眼睛,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直面外敌。几千年来第一次,中华民族陷入迷茫、困苦。
  中国人尝试用新的眼光审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中国的传统礼教受到沉重打击。在这次运动中,虽然难免出现过激行为,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被极大剔除。不破不立,只有勇于“清创”,中华文化才能重新焕发生命力。
  一个民族的发达程度在于其是否能赶上甚至引领世界发展的潮流,如果其文化底蕴不适应潮流,那么定将阻碍民族的前进。因此,中华民族必须与时俱进。
  三
  近年来,“国学热”持续升温。2013年8月,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究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我们应立足现实,不断学习外来文化,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使之具有现实意义。今天,面对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国际竞争等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从中国古代思想中寻找解决当代人类社会所共同面临的诸多重大现实问题的“智慧”。
  中国“和平崛起”理论强有力地回击了“中国威胁论”,人类历史经验也充分表明,单靠武力建立起来的霸权不会长久。“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中国将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基础,以宽容大度、富有弹性的方式攻克难关,以柔克刚。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二元观念已进人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心理,中国人自古便讲究辩证,强调阴阳和谐,综合权衡最后达到多方面的平衡。
  在竞争激烈、追逐名利的今天,道家返朴自然、自由逍遥的思想是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生活?“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虽是古语,放到今天仍然适用。少一些名利的束缚,少一些对欲望的追逐,我们的内心想必会更自在、更平和。
  “竹林七贤”告诉了我们人世间精神追求的极致,彰显了对人类生命存在的本真道境的企慕。
  ……
  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深掘与发展一直是重要课题,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继续发光发热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只有不断从中华文明中汲取养分,在未来,我们才能智慧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泰然面对生活中的风浪。
  在中华文明的大地上,我们自信地行走。
其他文献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无法查考。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岁月的变迁,音乐也日益完善起来,形成了各种风格,各个派别。但无论怎样的日新月异,究其根本却始终不会脱离6个元素:即,节奏(Rhythm)、旋律(Melody)、结构(Texture)、曲式(Form)、音色(Tone Color)、调性(Tonality)。节奏作为音乐元
摘 要:音乐与作文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给欣赏者、阅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将音乐与作文美妙结合起来,创设了有效的写作情境,学生变被动写作为积极表达。  关键词:音乐;想象;作文;情境  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二泉映月》一课在课后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要求学生写一段话,描绘月夜的美景,并提供了相关供选用的词语。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为了渲染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我播放了与月夜相关的民族音乐《
摘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状况,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是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育;教学模式  眼下为了追求高效课堂,让我们的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教学模式真可谓是五花八门、样式繁多,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 35”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
摘 要:在重视地域文化以及学生体验探究的前提下,设计出为期一周的以外出参观学习为主的实践活动,将该项活动体系化、课程化。活动前的资料收集,活动中的路线景点精心选择以及活动后的总结提升,突出了文化性、实践性、探究性,是校本课程特色化的极好范例。  关键词:校本课程;体验式;活动周  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不断涌现出新颖的体系架构和灵活的课程实施形式。我们学校经过调研,决定在“齐鲁文化课程”上另辟蹊径。既
我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第六单元的例1——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能有条理地一一列举,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先后进行了三次打磨,现在我将我的三次打磨过程呈现给大家,以期大家能够共同分析与思考,共同进步。  第一次上课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课堂再现】  首先出示例1及其场景图,指名读题:“王大叔用1
自从我校开始研究《提高青年教师有效研修》这个课题后,我发现很多老师都有一个通病,就是缺乏“问题意识”。在开学初的教研会上,学校要求教师都把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学校针对教师的困惑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给每个教研组下发“问题”填报单后,却迟迟收不回来,问其原因,却是教师想不出该提什么问题。这时,又让我想起很多教师都说自己对教育科研和论文写作很感兴趣,但提起笔来,却又不知从何下手,感觉教育科
摘 要:新课标提倡教师的教学活动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要联系生活、社会以及学生实际,达到充实课堂、激活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对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和对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两方面来展开探究,指出当前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生活化;生物教学;教学有效性  一、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回归生活是新课标的呼唤,是新
学习起始于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从调动学生思维开始。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10月29日听了特级教师田立莉的“解决问题”一课,让我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感受特别深刻。田老师一节课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没有丰富多彩的教具、学具,但课堂活而不乱,孩子们一个个小手举得很高,思维在训练中被提升,兴趣在思考中被调动。课后经过长时间的细
一、动作形象化,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音乐课堂载歌载舞的形式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音乐教学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对于舞蹈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伸展摆动的动作,而是要具有一定的流畅性和美感,  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训练时要有一定的耐心才能够取得成功。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舞蹈方法,如何跟上音乐的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的来源,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我就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端午日》的活动课教学实践,谈谈农村初中综合活动课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一、语文活动课的实践——《端午日》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了解湘西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民俗风情的魅力;体会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  活动过程: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