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处在一个教育大变革的年代,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造成很大的冲击。今天的教师如果因循守旧,不用创新的理念与方法教育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成为空谈。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着力点在教师,着眼点在学生,普及推广靠政府。
关于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定义,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专家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十几种定义。作为教育者,没有必要在概念的界定上纠缠不休,但终归要选择一个自己较认可的。创新是一种用充满想象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人将其翻译为“Think different”,本人也比较赞同。创新人才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希望与教育同仁探讨。
理念很重要
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正确和先进的理念来引导。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动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七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后来又增加了自然探索智能。任何一个人的智能,都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智能的组合。多元智能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且已经成为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这一理论为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而且与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在本质上是吻合的。只不过孔子的思想是古代哲学,加德纳的理论是现代科学。国内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也有热衷于教育技术研究的学者,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视情教育的概念,致力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位学生都是潜在的创新人才。学校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各种智能的展现与发展提供舞台,发现学生的智能领域,并激励和引导学生科学发展。
关键在行动
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口号,不能流于形式,必须在正确理念的引导下,付诸实践与行动。
着力点在教师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开展的直接执行者,先进教育理念的贯彻、先进教学模式的推进、先进教学方法的探索,都需要通过教师来实施,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着力点在教师。哲学家黑格尔曾当了8年文科中学的校长,深受学生喜爱。在黑格尔看来,教师既不同于判官,也不同于对无礼者耿耿于怀的平民,教师总要和各种学生,包括不听话的和受过处罚的学生,处于一种信任关系中。对孩子的小过失,委婉地提醒一下就够了。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身上的力量和荣誉感。教师是创新人才的发现者,很多学生之所以没有在某一领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是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不知道自己的智能优势在哪一个领域。教师必须信任每一名学生,爱每一名学生,绝不能否认和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要拿出放大镜找学生的优点,毕竟摧残天赋优异而且具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容易得多!教师不能仅将自己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兴趣的发现者与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要做学生的老师,更要学会做学生的导师。
为了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我校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方面,跨出了改革的一大步,将这门15个学分、很多学校的教师感觉无从下手的学科做到了实处。整个高二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安排在同一时间段开展,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题,研究性学习专职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将课题划分为27个领域,然后在本校教师中征集导师,导师以有着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和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为主,每个领域都由几位教师共同承担,对于本校教师承担不了的领域,学校与周边高校联系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导师。教师不是教授知识,而是讲解研究方法,推荐研究工具,参与到学生的研究课题小组,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和学习。学生按照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流程,要做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和结题答辩。答辩后还要展示评比,每个小组的学生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校园公开展示,为评委和参观的师生讲解。最后是颁奖和优秀研究成果分享大会。整个过程,导师都是项目的参与者,扮演引导者、倾听者、讨论者和咨询者的角色。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方面,教师真正实现了由教师向导师的转变。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促进了自己的成长,进而把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经验引入传统的课堂教学之中,遵循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来开展课程教学。因此,富有创新理念并付诸行动的教师,是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着眼点在学生
学校要为学生各种智能的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检验课堂成败的重要标准,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着眼点在学生。知识和能力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所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
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美国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校的“圆桌教学”,就是一种很成功的模式。12名学生和一名老师围坐在一张椭圆形的大桌子前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养成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圆桌”只是形式,核心还是要发现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我们在引进西方的成功教学模式时,绝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到底层实质性的东西。这种“圆桌教学”,对于四五十名学生一个班级的大班教学肯定很难取得成效,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探索本土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针对初中学生,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在做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中,我校实施从初一年级就开足中学阶段所有科目的课程方案。这样可以使学生提前对中学各个学科都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领域或学科,同时可以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学科和领域提供必要的知识铺垫。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这些实验班的学生每周可以有两个半天不上课,结合成小组,在导师带领下开展基于项目的研修活动。 研修课时,学校各种实验场所和设备都可以对学生开放,学生既可以在实验室也可以在图书馆,既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在校园里采集标本,甚至可以到大街上或超市里做问卷调查,如果本校实验室不能满足实验条件,学校会联系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接待这些初中生。有的学生在实验室做单片机实验,全神贯注于实验项目,下课后迟迟不愿离开。有的学生三五成群在校园广场区做压力实验,有人拿着自制的实验道具,有人用打气筒充气,有人拍照录像,还有人负责安全,那种认真劲不亚于国家的卫星发射,当他们的道具喷射到空中时,学生们发出欢呼声,脸上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甜蜜微笑。有的学生做细菌生存条件的研究,为了做培养细菌的实验,他们要把培养皿放到教室、办公室、食堂、厕所、花园等很多场所,这些初中生首先说服老师、同学、工人和管理者允许他们放置培养液,然后才能观察记录数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中学生还可以这样上课。当课堂成了一种乐趣的时候,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已不再是雾里看花。
技术做支撑
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带来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几年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如今已经变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以前很多无法实现的关于教学变革的想法和创意,已经成为现实。
新兴的教育技术和资源不仅使知识的获取更加便利,而且使得教育更加以学习者为中心,在这种模式下,学习者积极主动,而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原来仅有专家才能掌握的知识,现在任何人都可以便利地通过网络获取到,网上图书馆、电子期刊和杂志、新闻、影视等资料应有尽有。Web2.0技术使得每一个人既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获取知识,同时也可以教授、传播和共享知识。维基百科、博客、微博、人人网、土豆网等,既可以是娱乐工具,也可以作为知识传播与共享的平台。
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泛在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一种趋势。Moodle、Sakai等开源共享软件使得课程的在线管理变得廉价而便利,使得传统课堂得以延伸,学生回家后依然可以在线学习、提问、讨论和提交作业。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使移动学习成为现实,在候车室、在火车上,只要网络接入的任何地方,随时可以学习。
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打破和颠覆传统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都是课上教师讲,课下学生完成作业。现在让学生在家看讲课视频,课堂上做练习已经成为现实,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和可汗学院(khanacademy)已经成为欧美教师的热门话题。开放和免费的课堂已经越来越多,英美的一些著名大学开始将优质的课程录像放到网上供全球免费点播,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甚至辞去大学教授的职务,办起了只有一名教授的网上免费大学,而且课程受欢迎的程度超过其他任何一所大学的课程。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2010年曾经预言:“五年以后,你将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世界上最好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比任何一个单独的大学提供的课程都要好。”到那时候,不论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学到的知识还是在网络课程中学到的知识,都应该被人认可。
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工具、平台和资源,使得学习者开始参与到一种建构、改进、学习与共享的文化中。
一言以概之,我们需要在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借助新兴的教育技术和资源,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付诸实际行动,齐心协力,共同迎接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春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关于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定义,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专家与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十几种定义。作为教育者,没有必要在概念的界定上纠缠不休,但终归要选择一个自己较认可的。创新是一种用充满想象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人将其翻译为“Think different”,本人也比较赞同。创新人才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希望与教育同仁探讨。
理念很重要
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正确和先进的理念来引导。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动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可以分为七种: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后来又增加了自然探索智能。任何一个人的智能,都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智能的组合。多元智能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且已经成为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这一理论为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而且与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在本质上是吻合的。只不过孔子的思想是古代哲学,加德纳的理论是现代科学。国内关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与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也有热衷于教育技术研究的学者,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视情教育的概念,致力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位学生都是潜在的创新人才。学校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各种智能的展现与发展提供舞台,发现学生的智能领域,并激励和引导学生科学发展。
关键在行动
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口号,不能流于形式,必须在正确理念的引导下,付诸实践与行动。
着力点在教师
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开展的直接执行者,先进教育理念的贯彻、先进教学模式的推进、先进教学方法的探索,都需要通过教师来实施,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着力点在教师。哲学家黑格尔曾当了8年文科中学的校长,深受学生喜爱。在黑格尔看来,教师既不同于判官,也不同于对无礼者耿耿于怀的平民,教师总要和各种学生,包括不听话的和受过处罚的学生,处于一种信任关系中。对孩子的小过失,委婉地提醒一下就够了。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身上的力量和荣誉感。教师是创新人才的发现者,很多学生之所以没有在某一领域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是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不知道自己的智能优势在哪一个领域。教师必须信任每一名学生,爱每一名学生,绝不能否认和放弃任何一名学生,要拿出放大镜找学生的优点,毕竟摧残天赋优异而且具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比鼓励他们开花结果容易得多!教师不能仅将自己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兴趣的发现者与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要做学生的老师,更要学会做学生的导师。
为了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我校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方面,跨出了改革的一大步,将这门15个学分、很多学校的教师感觉无从下手的学科做到了实处。整个高二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安排在同一时间段开展,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题,研究性学习专职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将课题划分为27个领域,然后在本校教师中征集导师,导师以有着丰富科研经验的教师和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为主,每个领域都由几位教师共同承担,对于本校教师承担不了的领域,学校与周边高校联系聘请高校和科研院所导师。教师不是教授知识,而是讲解研究方法,推荐研究工具,参与到学生的研究课题小组,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和学习。学生按照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流程,要做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和结题答辩。答辩后还要展示评比,每个小组的学生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校园公开展示,为评委和参观的师生讲解。最后是颁奖和优秀研究成果分享大会。整个过程,导师都是项目的参与者,扮演引导者、倾听者、讨论者和咨询者的角色。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方面,教师真正实现了由教师向导师的转变。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也促进了自己的成长,进而把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经验引入传统的课堂教学之中,遵循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来开展课程教学。因此,富有创新理念并付诸行动的教师,是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着眼点在学生
学校要为学生各种智能的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检验课堂成败的重要标准,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着眼点在学生。知识和能力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所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
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美国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校的“圆桌教学”,就是一种很成功的模式。12名学生和一名老师围坐在一张椭圆形的大桌子前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养成了发表意见、倾听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圆桌”只是形式,核心还是要发现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我们在引进西方的成功教学模式时,绝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到底层实质性的东西。这种“圆桌教学”,对于四五十名学生一个班级的大班教学肯定很难取得成效,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探索本土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针对初中学生,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也在做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中,我校实施从初一年级就开足中学阶段所有科目的课程方案。这样可以使学生提前对中学各个学科都有所了解,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领域或学科,同时可以为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学科和领域提供必要的知识铺垫。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这些实验班的学生每周可以有两个半天不上课,结合成小组,在导师带领下开展基于项目的研修活动。 研修课时,学校各种实验场所和设备都可以对学生开放,学生既可以在实验室也可以在图书馆,既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在校园里采集标本,甚至可以到大街上或超市里做问卷调查,如果本校实验室不能满足实验条件,学校会联系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接待这些初中生。有的学生在实验室做单片机实验,全神贯注于实验项目,下课后迟迟不愿离开。有的学生三五成群在校园广场区做压力实验,有人拿着自制的实验道具,有人用打气筒充气,有人拍照录像,还有人负责安全,那种认真劲不亚于国家的卫星发射,当他们的道具喷射到空中时,学生们发出欢呼声,脸上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甜蜜微笑。有的学生做细菌生存条件的研究,为了做培养细菌的实验,他们要把培养皿放到教室、办公室、食堂、厕所、花园等很多场所,这些初中生首先说服老师、同学、工人和管理者允许他们放置培养液,然后才能观察记录数据。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中学生还可以这样上课。当课堂成了一种乐趣的时候,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已不再是雾里看花。
技术做支撑
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带来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几年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如今已经变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以前很多无法实现的关于教学变革的想法和创意,已经成为现实。
新兴的教育技术和资源不仅使知识的获取更加便利,而且使得教育更加以学习者为中心,在这种模式下,学习者积极主动,而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原来仅有专家才能掌握的知识,现在任何人都可以便利地通过网络获取到,网上图书馆、电子期刊和杂志、新闻、影视等资料应有尽有。Web2.0技术使得每一个人既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获取知识,同时也可以教授、传播和共享知识。维基百科、博客、微博、人人网、土豆网等,既可以是娱乐工具,也可以作为知识传播与共享的平台。
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泛在学习和移动学习成为一种趋势。Moodle、Sakai等开源共享软件使得课程的在线管理变得廉价而便利,使得传统课堂得以延伸,学生回家后依然可以在线学习、提问、讨论和提交作业。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使移动学习成为现实,在候车室、在火车上,只要网络接入的任何地方,随时可以学习。
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打破和颠覆传统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都是课上教师讲,课下学生完成作业。现在让学生在家看讲课视频,课堂上做练习已经成为现实,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和可汗学院(khanacademy)已经成为欧美教师的热门话题。开放和免费的课堂已经越来越多,英美的一些著名大学开始将优质的课程录像放到网上供全球免费点播,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甚至辞去大学教授的职务,办起了只有一名教授的网上免费大学,而且课程受欢迎的程度超过其他任何一所大学的课程。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2010年曾经预言:“五年以后,你将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取世界上最好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比任何一个单独的大学提供的课程都要好。”到那时候,不论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学到的知识还是在网络课程中学到的知识,都应该被人认可。
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工具、平台和资源,使得学习者开始参与到一种建构、改进、学习与共享的文化中。
一言以概之,我们需要在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借助新兴的教育技术和资源,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付诸实际行动,齐心协力,共同迎接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春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