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研究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fei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腰骶部CCS可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干扰,为了有效治疗腰骶部CCS,则应深入研究该病的发病原因、诱发因素,病理生理改变情况等,并分析现有的腰骶部CCS治疗方法。本文总结了腰骶部CCS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发病原因,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竖脊肌修复再生情况,发现腰骶部CCS的具体发病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核实,诊断金标准未达成统一共识,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
  关键词: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腰骶部;研究
  腰骶部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CCS)是一种常见的腰部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为下腰疼,久坐、缺乏运动,因工作或其他原因需要久站、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体位者是腰骶部CCS的高发群体[1]。腰骶部CCS与慢性腰疼之间存在非常重要的联系,腰骶部CCS患者在多卧、多坐或多走的情况下均会出现腰疼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需要及时诊治。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腰骶部CCS的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 腰骶部CCS发病原因
  竖脊肌位于脊柱两侧,具有维持姿势的作用,竖脊肌下部附着于骶背面、髂嵴后部,上部可延伸至颈骨乳突、肋骨及椎骨部位,竖脊肌周围包裹发达的胸腰筋膜。腰骶部的胸腰筋膜分为两层,即浅层与深层,腰骶部的骨筋膜间隔位于深层筋膜与浅层筋膜之间。有研究指出,竖脊肌的肌内压上升是引发腰骶部CCS的直接原因,如肌内压≥1.64KPa,则出现CCS的概率将会明显上升。CCS患者在静息状态时的肌内压为(1.45±0.34)KPa,在运动过程中可达(25.74±2.82)KPa[2]。造成肌内压上升的原因包括经常弯腰、长期从事重体力、重复性作业等,在弯腰时,竖脊肌的肌内压一般可达到13.3KPa以上,因此容易引起腰骶部CCS。重体力及重复性作业可造成骨骼肌出现肥大问题,在骨骼肌变肥大后就会占据部分筋膜间隙,导致间隙减小或消失,再加上组织间液、毛细血管中的液体难以实现正常交换,可引起肌内压上高、结缔组织出现变性现象、骨骼肌功能减弱等问题,并由此引发腰骶部CCS。此外,在久坐、久站或反复提重物时可造成背部伸肌肉劳损,并致使伸肌肌力减弱,难以提供维持腰椎稳定的肌力,造成腰骶部椎旁韧带、椎间关节及椎间盘需要承受较大抗变形力,引发腰椎劳损[3]。再加上存在椎间盘脱水、韧带、骨质出现退行性改变等现象时,竖脊肌维持脊柱稳定的难度加大,在需要更大的力才能维持脊柱正常生理功能时,竖脊肌就会出现代偿性增大现象,经过长期发展可造成筋膜间隙消失、间隔压力不断升高,由此引起腰骶部CCS。
  2. 腰骶部CCS诊断
  目前诊断腰骶部CCS的标准尚未统一,在临床诊断时主要依据临床体征、症状、超声检查及其他检查方法。腰骶部CCS患者在静息状态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但在活动时下腰部可出现疼痛感,脊柱的活动范围正常或前屈时受限,用力背伸腰骶部时疼痛感可加重,且经MRI检查、CT检查或X线检查后可见腰骶部神经根无损害或压迫体征,在符合上述临床症状、体征的基础上排除存在脊柱损伤史的患者即可确诊为腰骶部CCS[4]。除了上述诊断方法外,还可以通过测量骨筋膜的间隔内压、分析患者步态,行肌电图、超声检查等确诊。测量间隔内压被作为诊断腰骶部CCS的金标准,国内学者通过测量间隔内压得出CCS诊断参数标准,即腰骶部处于松弛状态时间隔内压>10mmHg,运动后6min测量时间隔内压仍>10mmHg。也有研究指出,如运动时间隔内压比静息状态下的间隔内压高2倍~3倍,便可以确诊为腰骶部CCS,且采用运动时与静息时的间隔内压对比的方式诊断腰骶部CCS具有更高的敏感度与特异性[5]。腰骶部CCS患者通常会出现步态异常症状,患者术前2周与术后2周步态参数差异明显,且无CCS者与CCS者的步态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异常步态诊断腰骶部CCS。造成腰骶部CCS患者步态异常的原因包括脊柱功能障碍、腰腹肌损伤、下背部持续疼痛等,在临床中充分认识CCS对步态参数产生的影响有助于评定临床疗效及判定预后。彩超检查诊断腰骶部CCS具有无创性的特点,目前国内有研究指出,CCS患者在术前、术后接受彩超检查时可发现竖脊肌动脉血流速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术后血流速度最大值较术前增加(0.17±0.02)kHz,而血流速度平均值则较术前增加(0.19±0.01)kHz。此外,CCS患者术后的肌电图中募集现象的干扰相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术后干扰相多于术前,因此在临床中可以参考肌电图诊断腰骶部CCS。
  3. 腰骶部CCS治疗
  目前治疗腰骶部CCS的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两种。在临床中治疗腰骶部CCS患者时采用的保守治疗方法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包括脱水减压、卧床制动,推拿、按摩、热敷及物理治疗等。其中采用脱水减压与卧床制动的保守疗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CCS早期症状,但部分腰骶部CCS患者在接受脱水减压与卧床制动治疗后出现了间歇期腰部疼痛症状反弹、加重的问题[6]。因此目前多采用以推拿、按摩及热敷相结合的物理治疗方法,在临床疗效方面,已有研究证实综合物理疗法可有效改善CCS引起的腰痛症状,但存在样本量过少的问题,临床治疗效果还有待做进一步评估。此外,运动疗法在治疗腰骶部CCS方面也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如果在实施手术减压前采用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则可能造成竖脊肌的劳损程度加重。总之保守治疗虽然能够起到缓解CCS疼痛症状的作用,但在降低间隔内压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对于病情严重者则应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手术减压是治疗腰骶部CCS的常用方法,减压术的切口位于L3棘突附近,纵行切口的长度为2cm左右,术后卧床及应用抗菌药物,待切口疼痛感缓解后,可进行适量活动[7]。患者一般可在减压术后2d左右开始进行离床活动,一周后可锻炼腹肌功能或腰背肌功能,通过锻炼可以明显改善步行能力与下腰痛症状,切开筋膜间隔行减压术治疗CCS的总有效率一般可达到90%以上。使用银质针或针刀行常规松解治疗,可以有效促使筋膜室释放渗出的炎性物质,在炎性物质被释放后肌内压也能够得以降低。因此不但有助于提高患者竖脊肌的伸肌耐力,同时能改善腰椎屈伸功能与活动范围,在治疗CCS方面能够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为了有效巩固手术治疗效果,则需要强化术后功能锻炼。在术后3个月中让患者训练腰腹肌的肌力,同时强化腰部保暖等支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腰痛症状。
  4. 病变竖脊肌修复与再生
  腰骶部CCS患者的病变竖脊肌组织主要表现为纤维变性溶解、纤维肥大、胶原纤维大量增生且伴有细胞炎性浸润性改变,促进病变竖脊肌修复与再生是改善CCS临床症状的重要途径。基于再生医学、干细胞等理论,目前病变肌纤维可以实现修复、再生的理论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腰骶部CCS动物病理切片受到的间隔肌内压的压迫时间较短,则病变纤维可在数周后被新生纤维代替,且新生纤维的数量与病变前无显著性差异[8]。另一方面,在解除竖脊肌受到的压迫后,病变部位肌纤维的周围可出现大量卫星细胞,经过3周~5周后,卫星细胞逐渐发展,并为病变部位肌纤维的修复提供有利条件。病变竖脊肌修复与再生的过程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细胞增殖分化周期、成肌生长因子及调节因子表达活性、神经与血供情况、肌底膜是否完整、修复再生部位环境情况及肌纤维损伤程度等,各类因素与修复再生之间的相关性与密切程度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腰骶部CCS的发病原因及有效的诊断方法尚未达成统一共识,选择治疗方法时还缺乏统一的指征与明确规范,保守疗法的确切疗效还需要大样本的研究加以证实,手术治疗效果会受到药理因素、电生理因素、病理因素、体循环因素等的影响,各类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为了改善治疗效果,则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结合保守疗法与外科手术疗法。
  参考文献:
  [1]徐崇艺,尹仁芳,于战歌,等.中医药对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及肌纤维类型转化中CaN-NFAT及PPAR/PGC-1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37(1):83-86.
  [2]蒋群花,杨莹,张秀凤,等.不同处理方式预防严重胫骨平台骨折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效果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3):1549-1551.
  [3]买合木提·亚库甫,阿里木江·阿不来提,等.真空负压吸引与绑鞋带
其他文献
摘要:收治11例终末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选取经踝关节内侧入路、内踝及距骨截骨植骨法行踝关节融合,并“T”形钢板内固定.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融合成功,临床效果满意. 结果表明经踝关节内侧入路、内踝及距骨截骨植骨、钢板内固定行踝关节融合,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内侧入路;内踝及距骨截骨;植骨;踝关节融合;  终末期创伤性踝关节炎可导致患者踝关节持续疼痛甚至静息痛,影响患者负重及行走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乙肝疫苗接种效果。方法:将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和婴儿10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其中对观察组注射乙肝疫苗;对照组不给予注射乙肝疫苗。1a后对婴儿进行随访。结果:观察组患者免疫阻断失败率为1.9%(1/52);对照组患者免疫阻断失败率为3.8%(2/52)。两组间比较无显著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腹透出口处换药中生理盐水联合莫匹罗星的使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82例接受维持性腹膜透析的患者按照腹透出口处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生理盐水联合莫匹罗星)和对照组(常规处理)。对比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及出口评分(ESS)分值。结果: 观察组感染率(4.88%)明显低于对照组(19.51%),P<0.05;观察组ESS分值为(2.10±0.12)分,较治疗前的(2.71±0.22)分低,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曲霉菌肺部感染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2004年1月到2014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曲霉菌肺部感染患者2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有11例患者为肺霉菌球病,7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2例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其中DR影像检查发现有7例多发球形片状影像,4例日晕状影像,单发或多发空洞影像有11例,空洞软组织肿块影8例,呈新月状影3例。螺旋CT显示多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中,许多口腔正畸患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心理问题,比如自卑心理、怀疑心理以及治疗迫切等问题,这也给治疗过程带来了很大的阻碍。通过对患者心理特点的分析,探讨出针对患者症状的治疗办法,在生理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以适当的心理引导,从而从根本上治愈患者的生理及心理两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口腔正畸;心理特点;心理治疗  随着人们对医疗水平的需求和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口腔正畸在医学上的地位也
期刊
摘要:目的:系统阐述胸腰椎骨折的后路手术方法及治疗进展。方法:使用计算机及因特网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进展的相关文献,对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在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上,目前多数临床医师选用经后路手术方式治疗,后路手术可重建骨折椎稳定性,解除椎管压迫,恢复椎体高度及脊柱的生理曲度。而近年来随技术发展,PVP、PKP、伤椎内固定及经皮螺钉内固定技术的运用,优化了手术方式,减小了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早期心电图,对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6月到2013年6月接受治疗的35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后,观察肺栓塞患者心电图的特征。结果:分析所有患者的心电图,大多数患者的心电图都出现异常,表示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脏出现严重问题。我院进行心电图检查的35例急性肺栓塞患者,1例患者是支气管炎,导致呼吸困难,另外
期刊
摘要:我国关于人体解剖结构的记载可追溯至《内经》中,《内经》中记载到人体解剖学的部分内容,是古人对人体结构的直观认识,“膏肓”是人体解剖学中的特有名词,其解剖部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然而这只是古人的观点,因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较落后,因此史书中记载的这一观点的准确性也需要后人通过实践研究进行证实。  关键词:膏肓;解剖部位;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壶腹部;研究  病入膏肓是从我国古代沿用至今的著名成语,出自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短期糖皮激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效果。方法:收治本院患有支原体肺炎的儿童1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使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发热持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对比白细胞数量,超敏C蛋白(CRP)以及胸片变化。结果:观察组持续发热的时间、咳嗽缓解时间、白细胞数量、超敏C蛋白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期刊
摘要:目的:评估地区级综合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s)感染的现状,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卫生部颁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及《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制定监测方案,由院感专职管理员每天至细菌室获取多重耐药菌结果,然后到临床结合症状与体征判断是否多耐菌感染患者,确认后督促科室执行相关消毒隔离防护措施,收集整理2014年全年资料,分析MDROs感染来源、科室及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