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未来社区中心的乡村微更新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安吉三山村委楼组团改造为例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kgu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四五”以来,后扶贫时代的乡村振兴更加突出公共设施空间建设的精准性、职能性和地方性.文章以探索未来模式下的乡村微更新模式为目标,通过文献调查法、现场调查法等方法总结了乡村社区中心的演进历程与发展现状,提出了小成本、低技术、可持续的基本策略.在该策略的引导下,指出了其在未来邻里、建筑与低碳职能下的技术应对手段,为产村人文融合发展、人居环境可持续改善提供了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如今已成为社区营造的重要话题,文章在上海市选取7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从日常生活视角对其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因“唯指标论”导致的“自在日常”缺失、文化服务“失位”两个主要问题;并通过对优秀案例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应以贴近日常的场所空间、文化项目引导社区生活走向“积极的日常”.
伴随着村落经济水平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人口比例失衡的加剧、新的生产生活模式的介入,传统村落中的公共活动空间已经无法满足村民当下的需求.对鲁东南地区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需求分析和空间结构分析,对传统村落中村民的行为活动和公共活动空间类型进行分类,对于村落中公共活动空间的发展模式以及村民的行为习惯进行探讨,并对于传统村落中的空间需求进行总结.在此研究基础上,对于空间的体系以及构成要素进行梳理,并做出相应的更新规划.将极大程度丰富鲁东南地区村落村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了休憩质量以及填充了村落中适老化设施的空白
在存量更新及人口老龄化的当下,对老城区社区中的公共空间的微更新,旨在提升居民辛福感,为弱势群体提供舒适的活动空间,增进居民身心健康.文章以青岛市老城区中的陵县路社区为例,通过对居民的访谈及调研,总结公共空间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在条件受限的老城区,对社区室外公共空间全龄友好的更新策略.旨在为老城区空间的高效利用及合理分配提出新的视点,为推动城市平等化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