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龄友好下的老城区社区室外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研究——以青岛市陵县路社区为例

来源 :建筑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dy_gong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存量更新及人口老龄化的当下,对老城区社区中的公共空间的微更新,旨在提升居民辛福感,为弱势群体提供舒适的活动空间,增进居民身心健康.文章以青岛市老城区中的陵县路社区为例,通过对居民的访谈及调研,总结公共空间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在条件受限的老城区,对社区室外公共空间全龄友好的更新策略.旨在为老城区空间的高效利用及合理分配提出新的视点,为推动城市平等化发展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山西作为我国的地上文物大省,在全国享有盛名,省内早期木结构建筑占全国的70%以上,可谓独树一帜.金代建筑作为我国早期建筑的重要部分对于我们理解宋、辽及元代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金大定木构建筑——泽州坛岭头岱庙中殿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其大木作部分进行营造特征分析,并通过与同区域内的大定木构——高都东岳庙天齐殿以及《营造法式》的对比分析,得出大木作营造的普遍规律以及个性表现,以便对该区域内同一时期下的建筑营造特征有更深的认识.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如今已成为社区营造的重要话题,文章在上海市选取7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从日常生活视角对其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因“唯指标论”导致的“自在日常”缺失、文化服务“失位”两个主要问题;并通过对优秀案例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应以贴近日常的场所空间、文化项目引导社区生活走向“积极的日常”.
伴随着村落经济水平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人口比例失衡的加剧、新的生产生活模式的介入,传统村落中的公共活动空间已经无法满足村民当下的需求.对鲁东南地区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需求分析和空间结构分析,对传统村落中村民的行为活动和公共活动空间类型进行分类,对于村落中公共活动空间的发展模式以及村民的行为习惯进行探讨,并对于传统村落中的空间需求进行总结.在此研究基础上,对于空间的体系以及构成要素进行梳理,并做出相应的更新规划.将极大程度丰富鲁东南地区村落村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了休憩质量以及填充了村落中适老化设施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