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领悟到:科学区角是幼儿开展科学实践探索活动的一个重要阵地。科学区的开放性让幼儿活动的时间比较灵活,晨间、午间、离园前都是孩子可活动的时间。区域活动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做想做的事,玩的自然,玩得投入。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很容易被激发。因此科学角是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
一、在种植饲养中培养幼儿的科学观察能力
美丽的春天来了,带着孩子们来到田间欣赏这大自然的美,感受着万物的变化。孩子们是兴奋的、投入的。在小水沟里孩子们发现了一条条带着小尾巴的小黑点,早有嘴快的小朋友喊起来了:我知道,那是青蛙妈妈的孩子,那是小蝌蚪……我们就用小盆把小蝌蚪带回活动室,找来瓶子、碟子,投放到科学角里,在科学角里我们还投放了许多设计形象的观察记录本。常常有孩子跑来问我:小蝌蚪怎么还没有变化,我告诉他们要耐心,观察要仔细,即使一丁点的变化也要记录下来。孩子们等待着。终于有一天,小朋友们兴奋地跑来:小蝌蚪长出腿来了。我让孩子们把这一发现记录下来,并写上了日期。紧接着孩子们的发现在不断地增多……他们换水、喂食更勤快了。
忽然,有一天早上,孩子们失落地跑来:钱老师,瓶子里的小蝌蚪全死了。果然瓶子里的小蝌蚪全死了,而碟子里的小蝌蚪却好好的。我猛然意识到自己在饲养的过程中犯了一个科学性的错误。我刚想给孩子们解密,忽又想到:何不把这个疑团留给孩子们呢?于是在我班的小问号栏有了:你能揭开小蝌蚪死之谜吗?
第二天,明明兴奋地跑来了,“我知道了,我和爸爸查到资料了,小蝌蚪长腿后逐渐用肺来呼吸了,我们应该把水放浅一点,在水里放一些能露出水面的小石头什么的,让他们爬上去休息。一直呆在水里,他们要闷死的。”宁宁说:“长腿后的蝌蚪最好给它喂小虫子,苍蝇,蚊子也可以的”。跟着来的好几个小朋友也说出了同样的原因。
饲养小蝌蚪的过程进一步证实了:区角活动中的孩子是好奇、好问、好探究的,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问题没完没了。孩子们在表达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所见、所思和所获。这种积极的状态,促使孩子努力去观察、去发现、去了解。
二、在操作探索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那段日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迷上了陀螺。他们都自带了陀螺,只要一有空就要让自己的陀螺旋转起来。我也在区域角内投放了陀螺,什么战斗陀螺、暴击猛虎陀螺、闪光陀螺…很快就吸引了许多幼儿,他们三三两两自找伙伴玩起来,有的还两个人比赛起来。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对比赛似乎已不感兴趣了,我就给他们提供了新的材料,让陀螺到海绵、泡沫板上、沙子里、水里去转一转。。。孩子们常会兴奋地跑来,向我报告他们的发现,告诉我陀螺在哪个材料上转得最快?探索到陀螺旋转的时间长短与场地的光滑度、软硬度的关系,还把记录的结果给我看。这小小的区角竟让孩子们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高了孩子认识活动的积极性,使认识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他们的专注的样子让人高兴。
主题活动进行到“各种各样的力”时,拉力、压力、弹力、摩擦力……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可能接触到的事物间的基本关系,集体教育活动后孩子们的兴趣依然,不断地在向我汇报发现了什么力。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是如此强烈,我在科学区角里也提供了相应的皮球、沙子、小汽车和一些我自制的玩具(拉力器、小拖车、张嘴鳄鱼),让幼儿在玩中继续感受各种各样的力。孩子们通过亲身经历、探索、实验、操作进一步获得了相关力的经验。
三、在科学角宽松的氛围中,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的。科学活动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幼儿观察、探究的能力,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区角活动所特有的宽松氛围也为幼儿营造了想说、乐意说的环境。在饲养小蝌蚪的活动中,围绕小蝌蚪的死,讨论是这样的激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都是xxx,他老是拿着瓶子看,一摇一摇地,小蝌蚪晕死了”;“小蝌蚪可能饿死了”;“xx昨天散步回来,放了一条蚯蚓进去,蚯蚓身上脏,把水污染了,小蝌蚪中毒了”;“瓶子放在窗口,这几天天热,小蝌蚪热死了”;“我说小蝌蚪可能想妈妈了”。。。。。。幼儿相互争议,各持己见。在这过程中,孩子们更明白了要怎样爱护小蝌蚪。
科学区角的实践、探索,对提高幼儿科学探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幼儿的注意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較大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应为孩子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积累和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认识,引导幼儿向科学概念迈进。
【作者单位:吴江市同里中心幼儿园 江苏】
一、在种植饲养中培养幼儿的科学观察能力
美丽的春天来了,带着孩子们来到田间欣赏这大自然的美,感受着万物的变化。孩子们是兴奋的、投入的。在小水沟里孩子们发现了一条条带着小尾巴的小黑点,早有嘴快的小朋友喊起来了:我知道,那是青蛙妈妈的孩子,那是小蝌蚪……我们就用小盆把小蝌蚪带回活动室,找来瓶子、碟子,投放到科学角里,在科学角里我们还投放了许多设计形象的观察记录本。常常有孩子跑来问我:小蝌蚪怎么还没有变化,我告诉他们要耐心,观察要仔细,即使一丁点的变化也要记录下来。孩子们等待着。终于有一天,小朋友们兴奋地跑来:小蝌蚪长出腿来了。我让孩子们把这一发现记录下来,并写上了日期。紧接着孩子们的发现在不断地增多……他们换水、喂食更勤快了。
忽然,有一天早上,孩子们失落地跑来:钱老师,瓶子里的小蝌蚪全死了。果然瓶子里的小蝌蚪全死了,而碟子里的小蝌蚪却好好的。我猛然意识到自己在饲养的过程中犯了一个科学性的错误。我刚想给孩子们解密,忽又想到:何不把这个疑团留给孩子们呢?于是在我班的小问号栏有了:你能揭开小蝌蚪死之谜吗?
第二天,明明兴奋地跑来了,“我知道了,我和爸爸查到资料了,小蝌蚪长腿后逐渐用肺来呼吸了,我们应该把水放浅一点,在水里放一些能露出水面的小石头什么的,让他们爬上去休息。一直呆在水里,他们要闷死的。”宁宁说:“长腿后的蝌蚪最好给它喂小虫子,苍蝇,蚊子也可以的”。跟着来的好几个小朋友也说出了同样的原因。
饲养小蝌蚪的过程进一步证实了:区角活动中的孩子是好奇、好问、好探究的,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他们的问题没完没了。孩子们在表达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所见、所思和所获。这种积极的状态,促使孩子努力去观察、去发现、去了解。
二、在操作探索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那段日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迷上了陀螺。他们都自带了陀螺,只要一有空就要让自己的陀螺旋转起来。我也在区域角内投放了陀螺,什么战斗陀螺、暴击猛虎陀螺、闪光陀螺…很快就吸引了许多幼儿,他们三三两两自找伙伴玩起来,有的还两个人比赛起来。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对比赛似乎已不感兴趣了,我就给他们提供了新的材料,让陀螺到海绵、泡沫板上、沙子里、水里去转一转。。。孩子们常会兴奋地跑来,向我报告他们的发现,告诉我陀螺在哪个材料上转得最快?探索到陀螺旋转的时间长短与场地的光滑度、软硬度的关系,还把记录的结果给我看。这小小的区角竟让孩子们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高了孩子认识活动的积极性,使认识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他们的专注的样子让人高兴。
主题活动进行到“各种各样的力”时,拉力、压力、弹力、摩擦力……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可能接触到的事物间的基本关系,集体教育活动后孩子们的兴趣依然,不断地在向我汇报发现了什么力。孩子们的探究欲望是如此强烈,我在科学区角里也提供了相应的皮球、沙子、小汽车和一些我自制的玩具(拉力器、小拖车、张嘴鳄鱼),让幼儿在玩中继续感受各种各样的力。孩子们通过亲身经历、探索、实验、操作进一步获得了相关力的经验。
三、在科学角宽松的氛围中,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的。科学活动的目的不仅要培养幼儿观察、探究的能力,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区角活动所特有的宽松氛围也为幼儿营造了想说、乐意说的环境。在饲养小蝌蚪的活动中,围绕小蝌蚪的死,讨论是这样的激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都是xxx,他老是拿着瓶子看,一摇一摇地,小蝌蚪晕死了”;“小蝌蚪可能饿死了”;“xx昨天散步回来,放了一条蚯蚓进去,蚯蚓身上脏,把水污染了,小蝌蚪中毒了”;“瓶子放在窗口,这几天天热,小蝌蚪热死了”;“我说小蝌蚪可能想妈妈了”。。。。。。幼儿相互争议,各持己见。在这过程中,孩子们更明白了要怎样爱护小蝌蚪。
科学区角的实践、探索,对提高幼儿科学探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幼儿的注意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較大的发展。对于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应为孩子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积累和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认识,引导幼儿向科学概念迈进。
【作者单位:吴江市同里中心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