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发现朋友圈里被人拉黑

来源 :公务员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k2203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现自己被人“拉黑”往往很偶然。
  那天的聚会上,遇到许久不见的一个姑娘。你们亲切地打招呼,诉说真不该这么久不见的遗憾。以前有那么熟吗?起码共事过,还曾一起出游。在往返的漫长航班上,如此真实地吐露过心声:对老板的不满、同事的八卦、儿时的经历、父母的近况,以及爱情故事……然后,就是微信朋友圈里的送花点赞逗趣与关怀。
  聚会结束后,很快就看到她在你的朋友圈里留言,回应你对某件事的感慨。突然想,有些日子没见这姑娘了。当你搜索她的朋友圈,找到的不是她的行踪,而是惊觉自己被屏蔽了。顿时惊诧、愤怒还有不甘。于是不假思索地在设置里选择了“不让她看我的朋友圈”。凭什么啊?
  屏蔽你的人可能不只这姑娘。而你在选择不让一些人看你的朋友圈时,也没有介意别人知道“真相”时的不满。当你通过一個人“成为朋友”的请求时,已经将自己在朋友圈里的生活向对方开放,再费心地做各种区分设置,纯属多余。
  是的,你会说朋友圈早就不是“朋友”的圈子了,你不能拒绝领导,不能拒绝客户,不能拒绝各种社会关系的加入,不能……所以只好将他们分门别类。某天的早上,我在朋友圈里发微信说,如此好的天气真不适合上班,结果,一进办公室就被领导调侃:你不是不打算上班的么?你当然不想让一些人知道你提前下班看电影去了,或者对某项工作的抱怨,或者比较私密的个人事件,所以你会选择屏蔽一些人,有些时候甚至是直接拉黑,这没错。不过,我想讨论的是:如果你被别人拉黑了,怎么办?
  拉黑别人和被人拉黑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不然,也不会经常有那种“看看谁把你拉黑”的无聊测试。你敢说你没有收到过这样的测试信息?其实我倒是很欣赏那种直接拉黑的坦荡,明明白白拒绝对方,直截了当比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干脆利落。
  我们是不是挺怕被别人拒绝呢?拉黑或者不让你看朋友圈,都是大众社交中的拒绝方式,有人不以为意,有人愤而反击,有人暗自思量……可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被拒绝?为什么一定要出现于他人的生活中?
  年轻人说,我们这一代,想分手取关就行了。再也不用恶狠狠地说“绝交”了,取关拉黑就好。
  从前的慢,让一切有了回味和沉淀的时间。在这样的网络时代里,我们逼着别人,同时也被别人逼着做出快速反应。距离不是问题,时间也不是问题,哪怕海角天涯,微信也能将你的关切他的问候瞬间传达。以至于一些时候,来不及细想,没办法回避,在速来速去速战速决的回应中,你真的想好了吗?时常,我的脑子里会出现武林高手对决时的刀光剑影,还有围棋大师下快棋时的落子纷飞。他们可是偶然为之,我们却要时刻准备出手或接招,你可以说信息和表达已经碎片化,可我们的情感,我们的生活,也要随之碎片化么?
  有没有想过,我们在手机在键盘上的指尖飞舞,在朋友圈里的进进出出,可能都是为了刷存在感。我们要证明自己与别人相关,担心一件事众所周知而你却毫不知情,可这种“存在”多半只是一厢情愿。对于他人的生活而言,10个旁观者和100个旁观者,没有多大差别。
  你也许会说,真正有差别的是两个人的生活。的确,爱人之间,另一个的存在至关重要。而即便在这样的“不可或缺”中,你或者TA,依然在一些时候需要对方缺席。
  与初恋女友一见钟情,结婚生子,几乎算是罕见的完美爱情。可浪漫故事的男主角,每晚安顿好妻子和儿子,独自回到书房时,却感觉自己像困兽一样,恨不能拼尽全力冲破铁笼。
  不是不够爱,也不是生活不好。而是,当个人空间被不停挤压变得越来越狭窄逼仄时,会本能地恐惧,进而奋起抗争。我不知道,有多少生活于幸福中的夫妻,渴望一个独自存在的空间?
  “如果一个人想要做一件真正忠于自己内心的事情,那么往往只能一个人独自去做。”——在理查德·耶茨有关婚姻的小说《革命之路》里,我记住了这句话。
  是的,一些时候,你不需要他人的存在,别人也会理所当然地屏蔽你。真正的亲密关系,不在于你们有多近,而在于你们有多远;真正的存在,是消失之后留下的空间。至近至远东西,至亲至疏夫妻。
  至于朋友圈,拉黑就拉黑呗,多大个事?日渐增多的“朋友”里,少几个又如何?(摘自《时代邮刊》)
其他文献
2014年5月14日,《最强大脑》国际赛的第一场,中国队对战意大利队。12岁的李云龙作为中国战队的一员,对阵意大利少年安德烈,记忆51队新人的站住顺序。由于一个小误会,李云龙一度认定自己摆放错误,在现场崩溃大哭,反复强调着:“我记对了,但是我摆错了”。他的哭,起初让人心酸,接着就让人觉得焦躁,进而感到烦心。  同样是12岁,意大利男孩安德烈的表现则令观众相当意外。比赛中安德烈一直表现得很从容,虽然
期刊
第一天走进办公室,该怎么做才算得体,既能适度展现自己,又不会冒犯其他同事呢?  第一,衣着打扮要得体  第一天上班,一定要衣着得体。无论你入职什么公司,面试的时候务必要留意大家都穿什么样的衣服上班。如果公司的企业文化对衣着要求非常严格,你也一定要在第一天就打扮精致;如果同事很多都穿便装,那么你可以选择偏正式一些的休闲服——在这种公司里,第一天不要穿得太过正式,那会让人觉得你很怪。千万不要穿得像去楼
期刊
去美国时住在朋友空閑的房子里。是一栋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楼房,设施老化。朋友说,他正打算重新装修一番,已经约了工人,但并不影响我们居住。朋友看出我的神情疑惑,安慰说,这里的装修不同于国内,工人会小心操作。  第二天朋友让我陪他去小区管委会办理装修手续。管委会有单独的办公室,据说在建筑规划时就预留出来,不能改作他用,这是法律规定。办公室有专职工作人员。朋友说这些工作人员的工资是从收取的房屋管理费中
期刊
鹅毛大雪下得正紧,满山遍野都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雪。  有一位樵夫挑着两担柴吃力地往山上爬,他要翻过眼前的大山才能到家。樵夫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在山地雪路上,寂静的山头只听见脚踩着雪发出吱吱的响声。肩挑沉重的柴,头顶凛冽的北风,樵夫每一步都十分费力。好不容易爬了许久,满以为离山顶近了,可是抬头仰望,前方仍然看不见尽头。  樵夫沮丧极了,跪在雪地上,双手合十乞求佛祖现身帮忙。佛祖问:“你有何困难?”“我请求
期刊
翁同龢是一个复杂的人。一方面,他全力支持慈禧的垂帘听政,因而备受西太后赏识。同时,他又被视为当之无愧的帝党领袖,推动光绪皇帝变法,却在戊戌变法刚刚开始的时候被判罢官归乡。他参与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决策活动,坚决主战,反对马关议和与割让台湾,指斥时政,一时震动朝野。然而,在此后数十年,每每有文人学者将甲午战争的发生、失败及其严重后果的责任全归之于翁同龢。他与一众清流旧友一样,倾向“平和稳妥”的政治
期刊
研究者们想要将人的身体与感应器联结一体,收集信息,改变医疗的未来。  望着人群,约兰·古斯塔夫松想到的却是汽车——现在的人就像是在流水线上淘汰了好几十年的老款车。而今天,古斯塔夫松说,汽车都配备了顶尖的感应器、计算机和复杂的信息交流系统。现代交通工具之所以不会突然出现灾难性的崩溃,就是因为这些系统在尚能轻松解决问题时就发出了警告。  “为什么在我们自己的身体上却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呢?”古斯塔夫松思索
期刊
东汉开国功臣、著名军事家马援在征讨岭南时,得知其侄子马严、马敦兄弟喜欢讥讽、评论他人与时政,而且轻率地结交社会上的豪侠之士,非常担忧,于是在千里之外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家书。信中说,“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他还用身边活生生的事例劝诫他们,交友也须谨慎。也就是说,做人要修身自守,做到守恭默,无交私。  在马援的言传身教下,马严不再痴迷击剑、骑马和射箭,转而专
期刊
一个王朝发展到一定阶段,往往弊端丛生,内外交困,在这种情况下,是大刀阔斧地实行变法,还是兢兢业业地恪守祖宗之制,历代帝王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尽管史学界长期讴歌变法,但历史上的变法为什么大多并不成功呢?  变法是一剂猛药  长期以来,史学家热情地讴歌历史上的变法,但这种讴歌与史实相符吗? 首先,从秦朝到隋朝,变法并不是王朝中期的普遍现象。其次,唐朝以后,王朝中期变法普遍出现,但效果大多不理想。  从唐
期刊
2015年10月20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白金汉宫为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盛大国宴。  伊丽莎白女王去年度过了其89岁生日,到9月9日,她又打破其高曾祖母维多利亚女王所创下的“63年216天”的统治纪录,成为“英国历史上统治最久的君主”,也被网友们戏称为“超长待机”女王。伊丽莎白女王尽管年近九旬,但身体还是非常健朗,几乎没去过医院,即使如今女王的儿子已经跟小老头似的,但是女王依旧神采奕奕
期刊
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那么,新《条例》施行后,我们在纪律审查、执纪审理中,对2016年以前的违纪行为的定性归责是依据援引旧《条例》还是新《条例》?笔者认为,应从新《条例》溯及力问题给以科学解读。  新《条例》的溯及力遵循的是  从旧兼从轻原则  溯及力是指法律、法规溯及既往的效力,专指对其生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