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养生术:做个登山“极限王”

来源 :知音海外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tguo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前,44岁的他不仅有长期的鼻窦炎、中耳炎、偏头痛、慢性气管炎……还被检查出腰椎长了血管瘤,医生断言“如果不做手术,过不了多久就会瘫痪”。5年后,49岁的他创造了6100米中国滑翔伞纪录;过了3年,52岁的他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至今保持着国内登顶珠峰的最年长者纪录;又过了两年,54岁的他完成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和徒步到达南北极的探险……现在,他一年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户外玩极限运动,不仅病痛全无重拾健康,而且更加热爱生命……他就是地产大亨王石。

满身是病的企业家


  1995年,身体一向不太好的王石突然觉得左腿疼痛难忍,他不得不服用止疼片缓解症状。熬了几天后,他到医院做核磁共振、照CT,结果发现腰椎的第四、第五节之间有个血管瘤,正是这个瘤子压迫神经造成左腿疼痛。
  “你现在最好即刻卧床,如果这个血管瘤破裂,损坏神经,你会瘫痪的。”医生的话让王石顿觉五雷轰顶,如果瘫痪他将无法到他心中的圣地西藏去。“我才44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正是干事的时候,怎能能瘫了呢?”带着一丝幻想,王石到广州重新做了一次检查,然而结果和先前一模一样,医生建议立即开刀,并表示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有可能下了手术台就再也下不了床。
  就在王石左右为难的时候,一位老骨科专家告诉他如果这个瘤能够保持不生长、不变形的话,就没有必要开刀,只是会时常腿疼。这无疑是一个赌注,如果瘤子恶化,那么病情就毫无挽回的余地。一番考虑之后,王石决定不做手术。
  趁着还能走动,王石想到西藏进行一次心灵之旅。对于平常人来说,这是一次随时可以出发的行程,可是对于王石来说,并没有那么简单:除了血管瘤外,他还患有鼻窦炎、中耳炎、偏头痛、慢性气管炎,在高原环境下,这些“小病”都极有可能“要命”。在家人的劝说下,王石不得不暂时搁浅了赴藏计划。直到1997年,去西藏又被王石提上了日程。那一年,王石认识了周行康。周行康是一个热爱旅游的驴友,对西藏非常熟悉,又懂一些医疗知识,王石真诚地问他能不能保护自己去西藏登山,周行康爽快地答应了,还把登山的地点定在了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
  登山前,王石做足了准备,可是刚过海拔2000米,他就开始不自觉地流泪,头也开始发晕。到了4000米之后,他已处于发烧状态,并且上吐下泻。煎熬了一天,苦胆水都吐了出来,王石却顿时清醒了,他想到了自己早年创业的时候:1983年到深圳时已经33岁,一切都是从头做起,搬运、推销,还兼司机、出纳……什么苦没有吃过。
  就这样,王石不断地回忆创业的艰辛、成就,越想越兴奋,最后竟不知不觉走到了山顶。望着山脚下仙境般的云彩,王石拨通了在山脚下等待的妻子王江穗的电话,气喘吁吁地和她一起分享胜利的喜悦。
  下山回到城里,王石感到脉络舒畅,人非常轻盈,仿佛身体是透明的……这种感觉是他之前从来没有过的。在登山之前,他只是把登上玉珠峰当作心愿来达成,可是现在他却发现已经欲罢不能了,只要坐在电脑前,就觉得脖子、腰椎、腿哪儿都不舒服。一个月后,王石作出了让外界瞠目结舌的决定:把公司交给新的管理团队,他要去登山。
  于是,王石走进了中国登山基地,开始进行艰苦的高山训练。

高龄登山的极限王


  攀登过高山的人知道,缺氧和雪崩是最大的危险。1999年,王石登博格迭峰,他一人进山,到第三天下午就遇到了雪崩,王石只好在冰地上打锥挂上绳子,套上睡袋,当晚吊在绳子上过了一夜。第二天由于天气没有丝毫的好转,他只好往下撤,不幸的是在经过一段40多米长的65度坡时,保护绳被飞石砸断。巨大的恐慌向王石袭来:即便有人从大本营赶来救援,也需要两天时间,而恶劣的严寒天气足以把他送进天堂!王石铤而走险:他关掉对讲机,然后不断地用抽耳光来提神,一脚深一脚浅地独自下了山。在大本营里,王石丝毫没有提及途中的凶险,而是和大家分享起途中的见闻来。休整了两天后,王石再次出发了。
  2010年5月,王石再一次把攀登的地点选择为玉珠峰,登上山顶之后,他给王江穗打电话说:“我登顶中的每一步,都如我生活中走过的每一天,虽然平凡,但都为幸福积蓄着力量。我会更加珍惜身体、珍惜生命、珍惜亲人。”听了这些话,王江穗觉得自己支持王石“折腾”没有错:只要他的身体允许,就让他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2003年,为庆祝人类攀登珠峰50周年,中央电视台计划录制一套攀登珠峰的电视片。王石听到消息之后组织了一支业余登山队。在拍摄之前,王石提出了两点要求:“一个是我登到8300米就不登了,二是你们不能拍我。”
  2003年5月22日,王石和其他11名团友向珠峰迈进了,在经过一个关口时团队停了下来:下面是万丈深渊,只能一个人一个人地小心谨慎地通过。王石看到这种情形,他第一次打起了退堂鼓:早知道这样,我就不上来了。他暗想要是有一个队员往回走,他就可以借坡下驴,可是让他失望的是,没有一个回头的。王石屏住呼吸,保持着一种心静如水的状态,两分钟后终于走了过去。
  关口的风险还盘旋在王石的脑门,在海拔6650米时又碰到了一段绝壁,经过1975年中国登山队在这里搭建的铝梯后,还有一段路必须离开铝梯做横切攀岩的动作。王石什么都没想,只听见冰爪扣在冰岩里咔嚓咔嚓地响,一分钟后王石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脑袋里一片空白,总算把这段路拿下了。
  就在王石以为珠峰就要在自己脚下时,更严重的困难出现在他的面前:氧气瓶快没氧气了,在商场上练就的处事不惊让王石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利用先前登山者丢弃的废旧钢瓶,就这样像接力棒一样,一个挨着一个换,王石勉强撑到山顶。下山时,他如法炮制,一路顺利地回到了大本营,有记者好奇地问:“万一你捡不到氧气瓶呢?”王石开玩笑说:“好在登顶的队员不全是上海人,因为上海人仔细,是不会遗留氧气瓶在半路上的。”   第二天,王石登上珠峰的消息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是啊,他已经50多岁了,这个年龄有的人可能已经退休,而他却有精力将珠峰踩在自己脚下。
  赞扬声固然中听,但让王石最得意的是,登完珠峰后,他发现自己的鼻窦炎和慢性支气管炎好久没有犯病了!医生给出的解释是:由于王石长时间在人烟稀少的野外,空气质量比城市里好很多,再加上登山过程中多是深呼吸,让鼻、肺功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当然,最主要的是,高峰的极端天气让王石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抵抗力增强,所以这些小毛病就不治自愈了。
  虽说身体比以前好多了,王石的心病还是没有解除:血管瘤暂时没有变形也没有长大,可保不准哪一天就会破裂,他需要抓紧时间去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少留遗憾。

乐于尝试的冒险家


  王石年轻时当兵所在的汽车团旁边是一所航校,每天都有飞机起降,从那时起他的心中就深深地种下了一个飞行梦。1997年西藏行时,王石见到一架黄色的滑翔伞衬着珠峰的背影滑翔。那一刻,飞行梦苏醒了。“那是苏格兰登山队长攀登珠峰前的热身,看着黄色的滑翔伞在大本营上空飞啊飞,我很受刺激。登山家也玩这个?一直认为登山神圣、艰难,必须全力以赴,这个带伞包来登顶的老外却让我的想法瞬间改变。”王石回忆说。
  在登山小有成就后,王石终于有时间尝试真正的自由飞行——飞滑翔伞。第一次的挑战总是伴随着恐惧和紧张。虽然有教练伴飞,但第一次冲向天际的王石仍然紧张得大脑几乎一片空白:担心身体挂在滑翔伞上随时会掉下去。但无论如何,从那一刻起就开始飞翔了。接下来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慢慢克服了恐惧,王石开始享受飞行的愉悦。此后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去飞,每次的高度、风、景都不尽相同,驾驭着“翅膀”去想去的地方飞行。
  不久,王石在西藏青朴创造了中国滑翔伞攀高纪录。一大早花了5个小时攀爬登顶,然后熟练张伞,从4600米高的山峰逆风起飞。兜满风的伞被上升的热气流“刷刷刷”地往蓝天上顶,4700米……5700米……6100米!当高度表不停地“哒哒哒”提示高度的增加时,王石感觉兴奋而刺激:“真觉得自己像只鹰一般自在,从云端俯瞰大地,景色在不同光影中变幻姿态,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可以说这是我在登山时从未看到过的崭新视界。”
  飞滑翔伞对运动者身体的协调性、灵活度要求非常的高,每次刚上伞的时候,王石总还顾及自己的血管瘤,可是等飞起来了,他又总是抛之脑后。飞完后,王石再自我安慰:没事的,可能瘤子早就自己不见了。
  2005年,王石在朋友的建议下又有了新的打算:滑雪到北极点和徒步到南极点。南北极是极寒地区,不少探险家和科学家都命陨于此。虽说,现在科技发达,去极点不再是凶险的事情,但环境对人的身体要求依然很高。
  临行前,王石去医院对身体做了全面的检查,叫人意想不到的是,他身体的各项指标前所未有的好,就连血管瘤都萎缩了一些,基本上不会再压迫神经。看了体检结果,王石心里一万个庆幸:以前总担心飞滑翔伞碰破血管瘤,说不定这血管瘤就是因为飞行运动时肌肉、血管得到了锻炼、疏通才慢慢好的。
  2005年5月,王石滑雪抵达了北极点。同年12月,他从南纬89度出发,经过7天120公里的徒步,终于抵达了地球的最南点——南极点。王石自豪地把国旗插到了极点上。
  两次极地之行,给王石的手指和鼻子上留下了严重的冻伤。伴随着冻伤的是残留在身体里的兴奋,王石觉得为这种兴奋而付出冻伤的代价非常值得:“对自然的挑战和征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也对生命更加珍惜和敬畏。”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大,王石更加热爱极限运动,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会在世界各地玩各种自己想玩的运动,他认为这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丰富精神。
  但是,对于“高龄”玩极限这个话题,王石还是给出了谨慎的建议:“安全第一、量力而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在做探险尝试的时候,可以一次、两次、三次地重复都没有关系,关键在于以健康的心态来体验。”这也许不单是王石的建议,也是户外运动的守则。
   编辑/郑佳慧
其他文献
时间会让一颗灵魂,变得越来越动人。  如今,自己开车已然变成了一种堵在路上、囚在车里的痛苦。所以,一批在经济上富有、工作繁忙的精英型女性告别了私家车,重返公交车,体验“小人物”的生活。有的在公交车上找回了从前的自己;有的发现了一段绝佳的放空与娱乐时光。她们被称为“公乘一族”。  北京某外企主管倪美玉在婚姻受创后也加入了“公乘族”,旧的画卷收起,新的日子纷至沓来,在车窗景色的变化中,敏感细致的她竟意
期刊
“人生若只是微苦,就不必说成是殇;若只是心痛,就不必虚张是心碎;若只是残疾,就不必夸大为亡废……”   ——题记  2014年底,波士顿全城陷入感动与愤懑交织的复杂情绪中。让人感动的是27岁的马拉松爱好者,美丽妈妈丽贝卡·迪马蒂诺,在经历了恐怖大袭击、17次手术,数百天的锥心疼痛后,给深爱的左腿写了封“分手信”。她的这封信,一经披露,顿时引来无数粉丝——  长腿美女自我拯救  德克萨斯的圣安东尼奥
期刊
大家听见马修的卧室传来一声凄凉的枪声,众人惊慌地涌入卧室,她们看到原本死在床上的马修,却蹊跷地死在了书桌后的大椅子里。  2014年12月24日,暴雪肆虐了美国北部的缅因州,在瓦萨保罗小镇边最阔气的庄园别墅里里,农场主马修的家人正在为圣诞节筹备美食。马修是当地的大农场主,可是近半年他濒临破产,脾气很坏。  这天晚饭时,当女佣再次推开马修的房间后,马上传来一声惊恐的尖叫:马修不知何时死在了床上,他的
期刊
盖茨曾经说过,福布斯的美国400富豪榜是“盒子中的资本主义,成功和失败的有盖培养皿”。这点的确没错。但10亿美元是一个很高的门槛,多数人将会永远没有机会跻身福布斯美国400富豪榜。如果少于10亿美元,那么多少净资产在美国才算是真正的富人?让我们从10亿美元起逐步递减进行分析。  5亿美元只能进入福布斯美国400富豪榜的标准的一半,但已经可以享受亿万富翁的多数特权,而且相比而言名字更不被人所知。5亿
期刊
如果一个男人能做得一手好菜,人们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这种男人总是把温情藏在内里,让人有意外惊喜。佟大为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小小年纪便征服厨房  这个在观众心目中的暖男,最近在很多影视剧和综艺节目中他频频展现自己的“厨艺”,让观众大为惊奇和赞叹的同时,又看到他的另一面。一个星途熠熠的明星,厨艺为何如此高超?  佟大为,1979年2月出生于辽宁省抚顺,父母都是警察。6岁之前,他也像其他孩子一样,在父母的
期刊
美国佛罗里达南部的坎贝尔小镇虽然不大,但那里市场繁荣,人与人之间也相处得非常融洽、惬意。小镇上有个名叫罗恩的独居老人,人们几乎不记得他是什么时候住到坎贝尔镇上来的,似乎他本来就一直生活在那儿一样。  罗恩言语不多,性格慈祥又温和,总是一脸微笑,他似乎没有任何烦恼,周围的邻居都很喜欢他。  每天清晨,罗恩总是起得很早,锻炼完身体后,他会帮助邻居打扫门前马路上的落叶,有时他还会给早起的小鸟喂食。大家都
期刊
在2003年10月当她首次中风时,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人总要面对死亡。  我和妻子自1947年便在一起,超过了我们四分之三的人生。我对她逝世的悲伤非言词所能表达。但今天,回想起我们共度的日子,我要选择歌颂她的人生。  在我们安静的时刻,我们会重温我们的生活和在一起的日子。我们是幸福的。在我们生命的重要转折点,我们得到命运的眷顾。  我是个在前莱佛士学院(Raffles College)的教育被中断的年
期刊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离婚率居高不下,一个现实又迫切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当夫妻关系破裂,该如何处理好孩子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父母关系破裂,势必让孩子缺少关爱,让他们的成长不被关注,很可怜。事实上,在离婚家庭中,这样“失爱”的孩子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是太受宠了。不久前,深圳一对离婚夫妻,就是为了争夺儿子而进行了“争宠大战”,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因此毁掉了儿子的青春和前途。  家庭破碎儿子为难 
期刊
小时候,抬头看一棵苹果树,树上硕果累累,或许有五百多个。切开一个苹果,发现里面有10粒种子,心想:一棵树该有多少粒种子?   “如果一棵树有这么多种子,”我不禁问自己,“那不是用不了多久,整个世界就布满了苹果树了吗?”   后来,我知道了一个道理:大多数种子在自然环境下是不能成活的。于是悟出,如果你想做成什么事情,就应该准备若干次,甚至成百上千次。   这就意味着——   你要参加20次面
期刊
贾玲1982年出生,今年33岁。瞿颖1971年出生,今年44岁。可这又怎样?在春晚小品《喜乐街》中,在亿万观众面前,瞿颖和贾玲站在一起,年长11岁的瞿颖被认可是人见人爱的女神,而贾玲是可怜没人爱的女汉子!  瞿颖模特出道,早年也大红大紫过,可是那会儿没有人会认为她是女神:不管是在T台上还是银幕上,她总是有点“土”,缺乏明星的风度和气场。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越来越美丽呢?近日,瞿颖在接受专访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