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胡美芳与“支那之夜”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2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待任何攸关民族、国家尊严的蔑称,从来就必须三思、慎言、戒言。
  
  日前,出身日本华侨家庭、并于战后入籍日本的歌手胡美芳逝世。日本各报章讣告内容虽然稍有差异,但多突出胡美芳战后在日本翻唱《支那之夜》与《何日君再来》等(战时流行于日本本土与占领地的)歌曲,以及致力于“日中友好的音乐活动”的事迹。可能受上述评价影响,也有中文网站为该新闻添上“情系中国”的标题。
  但是,翻遍中日关系近代史,再勉强也都无法将“支那之夜”与“中日友好”挂钩。首先,目睹日本侵华过程的中国人,以及在日本铁蹄下挣扎的亚洲华人听到“支那”一词时,都如芒刺在背、其辱难忍。当年中国留日学生就曾描述:被称为“支那人”时如同被骂为“猪猡”一般屈辱;日本战败前夕被日军杀害的郁达夫也曾在作品中诉说被日本少女称为“支那人”时的感受:“支那或支那人的这一个名词,在东邻人的日本民族,尤其是妙年少女的口里被说出的时候,听取者的脑里心里,会起怎样的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用,是没有到过日本的中国同胞,绝对地想象不出来的。”
  其次,“支那之夜”影片是日本制作的“国策电影”。主要描述一名具有抗日意识的少女因感于日本人的高尚情操与风范,逐渐滋生爱慕之情,并在与日本人结婚时重复热唱《支那之夜》。
  影片所欲传达的讯息有二。其一是抗日行动是脆弱和无知的;其二是:只有消除对日本的误会,领悟日本所标榜的“日满(“日支”)亲善”及所谓“五族协和”的“真意”,就能在日本统治下过上幸福的生活。
  影片在麻痹被统治者的反抗意识的同时,也着力加强日本人的民族优越感,以达到官民齐心合力推动战争的目的。日本在其国内与占领地大肆宣传与推广该影片的原因,就在于它在日本文化宣传政策中所被赋予的任务与作用。日本战败后,主角李香兰虽因其日本籍贯而侥幸逃脱汉奸罪名,但是,类似电影与歌曲受到唾弃是理所当然的。
  日本战败后,一切有辱中国民族、国家的、类似“支那”的称呼理应成为历史渣滓,从此销声匿迹。但到了60年代,“支那服”、“支那锅”依旧挂在部分日本人嘴上。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虽有所收敛,但“南支那海”、“东支那海”至今仍然成为日本对南中国海与东海的“正式称呼”。80年代开始,甚至有大挂“支那面”招牌的饮食店,并出现公开宣称不用中国正式名称的政治人物。至于使用“sina”(“支那”的日语罗马拼音)的隐蔽方式,也是众所周知的。
  部分日本人对这一中国蔑称难弃难舍的心情并不难理解。首先是:口吐蔑称时,其优越的快感便涌上脑袋,甜滋滋的美味则沁入心坎。其中还包含:二战并非败于中国的、虽死犹荣的优越感。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部分懵懂中国年轻人还天真地认为:只要将来中国国力强大,“支那”一词就会变成“美称”!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支那”一词所划下的历史刀痕。因此,华裔的胡美芳在日本战败后即翻唱、热唱当时日本人(原唱者李香兰等)都不敢唱的作为,实在令人无法恭维。相信胡美芳并非无知,而是出自个人名利的考量,即借迎合缅怀战争的日本人达到名利双收目的。因为她就生活在动荡的中日战争时代,完全了解“支那”一词所指何意。正因为如此,所谓“情系中国”,或致力于“日中友好的音乐活动”之类的评价,不是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吗?
  或者有人还想为她辩护,认为唱唱此类战时歌曲纯属唱者、听者个人选择上的自由,无需太认真较劲。但问题是:对待任何攸关民族、国家尊严的蔑称,从来就必须三思、慎言、戒言。对本国是如此、对外国也不例外,当然更由不得虚饰的“自由”横行。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的道理。(作者为旅日华裔学者)
其他文献
“让读书人狂喜,让印书人跳楼”的广告语,据说曾被某媒体“拒载”,后改为“让印书人失眠”,才得以成行。    “以前上班可以跟同事合谋‘代打卡’。后来改指纹考勤了,好在‘指纹膜’应运而生。刚刚看到曙光,你们又推人脸识别……”今年5月,北京各大写字楼的分众液晶屏,开始播放汉王第二代“人脸识别考勤机”的广告,随后,汉王的多位员工都收到了朋友这样的“投诉”。  2008年7月,汉王第一款电纸书上市时,内部
北爱尔兰的刺杀和爆炸比过去减少了不少,但大屏幕上,流血远没有终结。    北爱尔兰的刺杀和爆炸比过去减少了不少,但大屏幕上,流血远没有终结,讲述北爱和英国纠葛的电影佳作频出,从《迈克尔·柯林斯》到《哭泣游戏》,从《血腥的星期天》到《风吹稻浪》,包括去年英国年度最佳作品之一的《饥饿》。至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其他部分,是真的要平静得多。大概是因为地理上的亲密关系,苏格兰和威尔士印象中就没有北
“没嗓子的当歌星、没身材的当模特、没表情的当演员,电视没剧情,反而是新闻直播情节起伏……”    她是一个创造传奇的“现代女性”:她横跨台湾地区影、视、歌、秀场和主持界,嘴皮子堪称“魔鬼”,早已确立“大姐大”地位。到了耳顺之年,她忽然涉足了话剧舞台,于是,又一顶“全能天后”的桂冠由尖叫着的观众送上。同时,她的“偏执”也让她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但凡演出从不迟到早退,也决不允许自己在工作中产
从前是多久以前呢?放心,不是离我們老远的古代,是近代,电视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在那时候,各种招贴画就是广告的主力军。它们看起来旧旧的,不过,也怪好看的。嘿嘿,“红红”要蒙(méng)住那些关键(jiàn)的字,让你猜这是什么广告。
今天,爸爸唱了一首歌,被妈妈骂了一顿。他是这么唱的:“我的家里,有个人很酷,六十公斤刀枪不入,她的大腿有一点粗,地震就是她在走路……”
报道让人看得目瞪口呆。  事故是这样发生的:1995年建成的湖南省株洲市红旗路高架桥,自5月上旬封闭,分段拆除。15日13时10分, 66—67号桥墩试爆成功。16时24分,距已试爆桥面300米处的待拆桥面坍塌。新华网株洲电:坍塌桥墩有数根,坍塌桥面约有数百米长。消防、武警战士用手或机械实施救援。截至23时,确认被压和被砸车辆22台,其中公交车1台;已造成4人死亡,15人受伤,其中7人经治疗出院,
又一个骗子。咱国家可真地大物博。  刚送走了张悟本、唐骏、禹晋永,又迎来了李一、李道长,高人扎堆,卖拐成风,可真是无边诈术萧萧下,不尽大爷滚滚来呀。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他”。每个励志的,看了李一道长的勋绩都恨不得掴掌自残,挥刀自宫——看看吧,人一個街娃,短短四年就从一个街头杂耍腾身为“全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不管是正厅还是副部,道场怎么也成了官场,抑或比官场还官场?  人怎么说也是一个“国”字头
中山出伟人,中山出女狼。女狼敛财时,廉名满官场。  话说这清平世界长把的贪官看多了,主说,要有光,换个女的吧。于是,中山市女市长李启红晾起了她那些破事。  据说象形的“女”字自仓颉时代开始就渍上了情色,是故以往女囚开斩总要挤得人山人海,那种“下巴慢慢塌下去、塌下去”的集体渴望多少带点意淫取向:且看粉颈斩讫报来,粉躯是何下场……  问题是,女市长长得“不怎么的”,一老妪,虎头燕颔,安南巡捕型的颧骨横
2000年的时候,一夜暴红的“韩寒现象”还是一个公众话题。当年韩寒18岁,刚刚成年,如今他已28岁,接近而立。  韩寒出生的1980年代正是中国生育率的高峰期,他们是那样广泛的一群人,后来被赋予一个统称——“80后”。  现在想来,当年对“韩寒现象”的讨论抑或批判实则是“80后”登上历史舞台的一次预演。众所周知,那时的韩寒一年前退学,但已经出版《三重门》和《零下一度》,拒绝就读复旦大学,从此走出自
这是中国乳企第一次站到了世界盛事的舞台上,展示中国的魅力。    当历史的钟摆摆进了2010年,这一年,注定以世博为名。  回望世博,百花齐放于上海,不同的国籍,相同的舞台,世博与东方文明古国在中国的上海滩碰撞出了最激情的火花。中国各行业中最具实力的企业,也怀揣各自的世博梦想,秉承“一起来精彩”的口号,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发展的中国企业“激情、活力、创新、挑战”的一面。  早在2005年,伊利即代表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