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效应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社群行为分析与引导

来源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ong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匿名效应为视域,利用构建的社群模型获取研究数据,采用访谈法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社群行为的出现是大学生本身行为“网络化”加工的结果,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大学生网络社群行为具有以现实人际关系为基础、有明显的情绪化倾向、与本人面貌不完全一致、直观展现网络生活状态等特点。引导大学生网络社群行为,可通过建立网络社群匿名反馈渠道、完善网络社群情绪疏导机制、营造网络社群和谐文化生活等举措来实现。
其他文献
董仲舒将先秦儒学与汉初社会现实结合,杂糅各家思想,创建了一套以儒学为核心的政治哲学体系。董仲舒主张君王是沟通天人的中介,这在赋予君王人间至上权威的同时,也意味着王权要受到天的制约和规范。董仲舒的政治哲学由君王施行教化而展开,在教本狱末的论证中提出了德主刑辅的德刑观。君和民的地位在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中是一对核心范畴,其思想旨归是以民为本,强调君王的政治责任,从而保障民众权利。董仲舒政治哲学既传承了儒家传统的德政政治哲学,体现了民心关切,又突破了先秦儒家偏向理想主义的政治伦理倾向,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说。
故事法是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较为常见的教育方式。运用故事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潜隐着讲述主体的泛在化、内容重构的虚无化和故事受众的同质化等问题。从诠释学的角度对故事法进行理论反思,有利于规避潜隐的问题,提升故事法的教育效果。运用故事法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把握好人人皆可讲党史的限度、做好故事素材选取上的三重层次的考量,因人因地而异,实现分众化精准化的教育。
“伦理学”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教育引导学生在理解并掌握伦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理性思维分析和解决道德问题并择善避恶,做有道德的人。由于“伦理学”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重合性和同向性,所以天然地具有“课程思政”的属性和功能。在教学实践中,“伦理学”课程可以通过内容、逻辑、实践三重路径进行“课程思政”:丰富全面的教学内容能够弥补和完善“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分析“为什么要做有道德的人”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以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实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基于现实政治诉求,借助主流媒体话语进行民众动员。其中,塑造符合诉求的民众形象成为一项重要内容。“三八”“四四”“五一”“五四”等与民众关系密切节日中的话语成为展现民众形象的一条主要渠道。中共节庆话语有意识地呈现了不同于旧有认知的民众形象,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事例描述都在塑造一种契合时代要求的“新人”形象:“能顶半边天”的妇女、“能干大事”的儿童、“站在最前沿”的工人、“勇敢而热情”的青年。正是借助这些不同以往的“新人”形象,边区政权不断地加强乡村民众的行为引导,努力促使民众的思
通过对《欧罗巴的悲剧》和《帝国的诞生》两书的翻译回顾,总结了汉译历史学术语篇实践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并将问题归纳为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翻译不当、译文缺乏连贯性、历史
政治是有境界之别的,可以分为理想政治境界与非理想政治境界。非理想政治境界,就是现实政治境界。身处不同政治境界的政治人,为了实现其政治修辞的特定目标预期,在政治交际活动中就必须遵循相应的政治修辞基本原则。在理想政治境界下,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遵循“坦诚相见”“友善合作”“慎言其余”三原则,基本上就可以实现其政治修辞的特定目标预期。反之,则必然导致其政治修辞的失败,无法实现其政治修辞的特定目标预期。在非理想的现实政治境界下,政治修辞主体(政治人)如果能够自觉贯彻理想政治境界的政治修辞三原则,不仅有助于实现其
曾国藩古文思想是如何内在于他的气性和事功世界中,探讨这一问题,或更能认识其古文思想的个性特征,而非泛化的影响之谈.曾氏对文境的把握建立在熟读体悟自得的基础上,而体悟
随着城市发展逐渐迈入老龄化时期,民众公共服务需求的多元化趋势也随之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与城市经济社会形态的转变合力逐步形成了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模式不断演化
技术转让与知识产权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基于中美贸易摩擦背景,分析TRIPS协议技术转让条款,如强制许可和限制性商业条款等,提出TRIPS协议技术转让条款的不足,即TRIPS协议整体
摘 要:不动产交易中如何评价在先占有人的权利,进而理顺占有与登记的关系,目前缺乏确定的结论。最高人民法院刊登的公报案例——连成贤诉臧树林案,从实践的角度肯定了占有不动产的意义,然而不少学者仍持有不同意见。由这一典型案例出发,理顺个案中在先占有人与登记人的关系,探究相应的应用规则与论证逻辑,进而从法律、历史、社会等角度证实引入占有制度的正当性与普适性,寻找现行规则基础上纳入占有制度的路径,借鉴国外先